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SpaceX
新航天时代:中国能不能出马斯克?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国外航天
416
0
2016-11-22 23:51:06
<p> 18日凌晨2点42分,SpaceX公司再次测试其火箭回收技术,此次在海上平台回收一级火箭时却发生“硬着陆”,并折断一根着陆支架,海上回收再次宣告失败。</p><p> 在此之前,SpaceX公司发射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一级箭体陆上回收成功,使其在人类航天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而成功的背后必定要付出多次的尝试与努力,让我们来回顾SpeaceX公司发射失败的事件:2006年,“猎鹰1号”仅发射一秒后,因为燃料管破裂而失败;2007年,公司再次试射,火箭因为自旋稳定问题,导致传感器关闭了引擎又失败;2008年,公司第三次试射,“猎鹰1号”在太平洋中部的夸贾林环礁发射升空,仅两分钟后,火箭开始震颤,发出异常声音,最终与地面失去联系。每一次的失败,都使埃隆·马斯克(SPACE-X CEO)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他还是说:“我相信人类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至死不渝”。</p><p align="center">
</p><p> <strong>陷入僵局的世界航天创新</strong></p><p> 自从冷战结束后,世界航天的发展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对航天技术发展有深刻认识的人们却一直处在忧虑之中。简单说,近30年的航天技术,并没有实现划时代的创新,没有重现阿波罗计划那样的带动性突破。其中最为令人担忧的,是火箭技术的停滞不前。所谓停滞,并不是说没有新的火箭型号问世。人们依然在用新材料、新器件不断改进火箭设计,让它的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好、准备工作更简洁、结构上的死重更小。但作为核心问题的推进原理,却停留在阿波罗时代。人们还是在依赖化学药剂的燃烧来获得推力,哪怕是比冲最高的液氢液氧燃料,也只能达到400多秒的比冲。曾经有国外航天产业研究人士指出,航天运载器的运载比要达到波音737的程度,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商业化。这看来并不过分的要求,却是今天的宇航界所无法企及的。</p><p> 所以说,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航天的创新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马斯克的崛起和他对奔向
火星
的梦想,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p><p> <strong>中国航天的创新问题</strong></p><p> 让我们将目光收回至中国。在中国,航天一贯被人们当作中国人自主科研能力的楷模,卫星上天被比喻为最困难的科学研究,用来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勇攀科学高峰。需要知道的是,中国航天虽然一直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突破种种高新技术,但是在战略目标上,却一直处于追赶状态。即使是毛泽东主席当年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也是在苏联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之后提出的。此后所研制的各种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都有明确的赶超或者对标对象。</p><p> 的确,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赶超”是再合理不过的战略。赶超可以减少走弯路,可以免去摸索过程中的庞大投入和可能的牺牲。然而,“赶”总有个尽头,“超”总要靠自己。中国航天人拥有高超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路上,我们虽然还存在差距,但是已经相距不远。</p><p align="center">
</p><p> <strong>南非人的美国梦与美国人的英雄梦</strong></p><p> 众所周知,南非的白人青年想在本土找到一展身手的机会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像马斯克这样心怀宇宙梦想的少年,在南非更是无从发展的。</p><p> 对马斯克来讲,美国首先是个商业资源丰富的国家;他的校友里有大把世界知名企业的总裁。其次美国是个知识资源丰富的国家,马斯克离开商学院之后又去读了物理,聆听著名物理学家的讲学。这都是他在南非无法获得的。美国更是一个支持创业、鼓励创业、带动创业的社会。在马斯克刚刚从沃顿商学院毕业,打算去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互联网浪潮袭来。马斯克立刻和弟弟合作搞了一家互联网小企业,专门制作在线城市黄页。数年后这家企业被康柏收购,马斯克就拿到了2100万美元的现钞。在多数国家,没有背景的年轻人很难白手起家,马斯克在几年时间里就做到这一点。</p><p> 而美国人则对马斯克这样凭借个人力量挽救局面的英雄人物,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欢迎度。在马斯克组建火箭公司之前,美国的航天发射一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所有人都承认美国在火箭技术上保持着领先地位,但美国发射服务提供商的价码却一直贵得离谱。马斯克取得初步成功后,大批的美国航天评论人甚至国会议员自发为他发声,要求把更多政府发射合同交给SPACEX去执行。马斯克并没有设法收买这些人,甚至没有组织传统意义上的院外游说。当马斯克决心进军军用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后,虽然美国空军并不情愿,但在国会的一再要求下,还是对SPACEX进行了认真评审。因此SPACEX拿到空军发射合同也早已是胸有成竹了。</p><p align="center">
</p><p> <strong>不要赶走我们的马斯克</strong></p><p> 可以预见,如果一个社会形成了开放、灵活的创业机制和鼓励竞争的商业机制,能够协调和汇聚各方面资源来支持有前途的创业者,那么连万里之外的英才都会慕名而来。如果相反,就会把本土人才赶走,去为其他国家添砖加瓦。</p><p> 中国绝无南非那样的种族主义历史和由此引发的后遗症。但南非的教训也值得中国汲取。中国如今有稳定政治环境,有充裕社会资金,有积极招商的地方政府,但是中国人跑到美国去创业、中国企业到美国去上市,这种事情依然频繁发生。这只能说明,中国社会和市场在创业环境上还是存在问题的。</p><p> 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无论哪个国家,既然国立科研机构短期内不可能突破僵局,为什么不让其他人试一试?哪怕毛头小子,也有为人类寻求突破的权利。谁知道哪一个人的哪一样发明就会让困扰人类的某个难题迎刃而解。</p><p> 迄今为止,在创新问题上做得最好的还是美国。这不仅仅是社会资源的投入问题,更是管理当局和社会舆论对创新者的态度。</p><p> 中国的庞大人口中,能不能出现一些优秀的航天家,让中国元素在宇宙中占有一席之地呢?这恐怕是比航天器技术本身深刻得多的、也必须面对的问题。</p><p> 其实,中国也不是没有人想造火箭,中国已经有人开始土造飞机和潜水艇。火箭少年们往往有财力雄厚的父母,他们的失败无损国家利益,成功却可以为更多年轻人树立典范。他们冲动鲁莽又如何?或许中国的马斯克正在其中。</p><p> <strong>链接:马斯克是谁?</strong></p><p> 他是技术天才。设计了一个全球最大的支付系统Paypal,一款豪华电动跑车Tesla Roadster,一系列可重用的运载火箭Falcon。更恐怖的是,后两者几乎是同时面世。</p><p> 他是商业天才。在互联网之发展初,它率先投身于当时最赚钱的两大行业:出版业和电子支付。在21世纪之初,他进入了航空、电子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又设计了病毒式营销策略(给每个新用户和其介绍人10美刀)使Paypal的用户量迅速激增。后被广泛应用在Linode、Gmail、Dropbox……</p><p> 他是创业天才,先后涉足互联网、航空、汽车这三大领域,并成功创办了电子支付Paypal、(民间)航空技术SpaceX、电子汽车Tesla Motors、新能源SolarCity四家影响力巨大的企业。</p><p> 他是天生赌徒,他几乎无视世上可能给他带来的任何风险。在21世纪之初,,大家都还在憧憬未来、吹嘘太空技术和新能源的应用之时,马斯克一句:没人干是吧?老子来!就将自己口袋里的1亿美元投给了 “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但是由于强大的开支,在SpaceX实在撑下去的时候,他又义无反顾地把剩下仅剩下的70万美刀投向了他的“承诺”。</p><p> 埃隆·马斯克,一位疯狂的造梦者,当人家问他为什么进入太空技术行业时,他说他要通过太空技术让人类永恒地生活于宇宙。(来源于网络)</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