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十二五”中国卫星应用回顾与“十三五”展望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434
0
2016-11-22 23:52:11
<p> 2011—2015年,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我国基本形成国家民用空间设施骨干框架,建立业务卫星发展模式和服务机制。卫星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供信息服务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手段。中国卫星应用正加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卫星应用效果显著,已逐步与传统产业和新兴互联网产业相融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卫星应用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航天市场开放,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扩大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相关产业规模。</p><p> <strong>政策助力卫星应用大踏步向前</strong></p><p> “十二五”期间,一系列卫星应用相关政策出台,全面推动卫星应用进入寻常百姓家。</p><p> 2011年3月,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建设导航、遥感、通信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框架,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强化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包括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专项。</p><p> 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发布《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确定了当前优先发展的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海洋、高技术服务10大产业中的137项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其中航天3项,即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应用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p><p> 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展先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建立全球二氧化碳监测、遥感感知网、全球空间信息主动服务、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等重大技术系统,培育以授时、导航与位置服务为核心的空间信息产业,形成遥感信息、导航定位和移动通信卫星新兴产业增长点。</p><p> 2011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重点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发展对地观测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及其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p><p> 2011年12月,国务院下发《“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在重点领域发展导向中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民用航天一项中提及“实施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宇航产品型谱化与长寿命高可靠工程,发展新型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新技术与科学实验卫星,不断完善应用卫星体系。进一步完善卫星地面系统建设,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科研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加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拓展航天产品与服务出口市场,稳步提高卫星发射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p><p> 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联合组织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应用,支撑国民经济重大领域的应用需求,带动卫星及应用全产业链快速发展。《通知》指出要重点支持基于自主卫星的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领域的应用示范和推广,促进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化发展及卫星资源和重要基础能力建设。</p><p> 201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卫星及应用是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十二五”期间,卫星及应用的重点任务是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相结合,以建立中国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地面与应用天地一体化系统建设,推进临近空间资源开发,促进卫星在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城乡建设、环保、应急、交通、气象、海洋、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行业、区域发展以及公众生活中的应用,形成航天器制造、发射服务、应用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并明确了应用卫星系统、卫星地面系统、卫星应用系统发展重点。</p><p>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建成由全天时全天候全球对地观测、全球导航定位、多频段通信广播等卫星系统构成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成完善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应用服务网络,航天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规划》指出要制定卫星及应用国家标准、卫星数据共享、市场准入等政策法规;制定开展卫星直播业务的产业扶持政策;制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卫星及应用领域的政策。</p><p> 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指出通过跨系列、跨星座卫星和数据资源组合应用、多中心协同服务的方式,提供多类型、高质量、稳定可靠、规模化的空间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支撑各行业的综合应用。</p><p> <strong>卫星通信应用回顾 </strong></p><p> <strong>1.卫星通信相关政策出台推动产业发展</strong></p><p> “十二五”期间,卫星通信在国家一系列“十二五”规划以及相关政策指引下,平稳有序发展。</p><p> 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编制印发了《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村村通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逐步改善服务农村的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p><p> 2012年12月25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了《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卫星通信实施政策》,提出的实现目标是,航空公司应充分利用现代卫星通信技术,在每架飞机与运行控制中心之间建立及时、可靠的语音通信联系。符合实施政策适用范围的航空承运人,应在2017年底前使所有飞机都具备语音通信能力。</p><p> 2015年1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
地球
站国际协调与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详细介绍了地球站国际协调与登记的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相应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由来和依据等。编制了“部分在轨卫星所使用的卫星网络资料列表”,以供有关人员在地球站国际协调与登记过程中更加方便和准确地填写卫星网络资料信息。</p><p> 2015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电影数字拷贝卫星传输和接收事宜的通知》发布,电影数字拷贝通过卫星进行传输分发的应用将由前期规模化试点转入全面应用,我国电影数字化综合发行新体系正在迅速建立。</p><p> <strong>2.在轨通信卫星数量不断增加</strong></p><p> “十二五”期间,我国共发射通信卫星7颗。2011年6月21日,中星-10卫星发射;7月11日,天链一号02星成功发射;9月19日,中星-1A卫星发射;2012年11月27日,中星-12卫星发射。2014年9月,灵巧通信试验卫星搭载发射;2015年9月12日,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发射;11月4日,中星-2C卫星发射升空。其中,中星-10、中星-1A、中星-12、中星-2C满足不同区域用户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数字宽带多媒体及流媒体业务的需求。天链一号02星是我国第二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数据中继卫星,与天链一号01星组网运行,为我国神舟飞船以及未来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通信技术试验系列卫星的首颗星,主要用于开展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试验。</p><p align="center">
</p><p> 中海油海上作业平台卫星通信系统</p><p> <strong>3.卫星通信应用取得新进展</strong></p><p> <strong></strong></p><p> <strong>(1)户户通工程持续推进</strong></p><p> “十二五”期间,启动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截至2015年年底,已接通7000万户。在技术上,户户通开始从标清向高清迈进。此外,渔船通工程启动,国内多家企业推出了用于船舶的卫星电视接收系统。2015年9月,南海渔船通广播电视工程第一期A包验收全部合格,取得了受益渔民评价意见全部满分的好成绩,B包工程也在高效有序推进当中。</p><p> <strong>(2)自主知识产权VSAT技术取得突破</strong></p><p> 2011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了完全国产化的VSAT系统——Anovo系统卫星通信产品,实现了信息安全、高可靠性,创新采用模块化灵活配置,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应用需求。Anovo系统支持宽带卫星通信,符合当今卫星通信发展潮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11月5日,Anovo2.0发布。该系统可容纳百万数量级终端在线,提供高可靠性信息安全解决方案。</p><p> <strong>(3)卫星通信介入数字出版行业</strong></p><p> “十二五”期间,卫星连锁数字发行、卫星影院、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等一系列蕴含航天技术的高科技数字产品,体现了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前端技术和创新成就。</p><p> 2011年,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依托航天通信卫星技术优势,开辟出卫星数字出版发行的新模式,与湖北、陕西等省签订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战略合作协议》;承建河北省 “卫星数字农家书屋”项目。截至目前,河北平泉县、邢台县、栾城县等地“数字卫星农家书屋”已全部完成安装,并正式投入使用。此外,北京市的社区益民书屋也开始接入卫星数字系统。</p><p> 2012年,卫星影院正式亮相。这项服务采用卫星转发数字信号,内容由用户点播。2015年2月9日,我国城市影院电影数字拷贝卫星传输平台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正式启动运行,这是我国电影产业发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p><p> <strong>(4)应急业务中充分发挥卫星通信优势</strong></p><p> 在近年来的历次灾害救援中,自主移动通信卫星的缺失成为制约救援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急通信涉及领域包括民政、地震、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新闻等。</p><p> 在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抢险救灾中中,卫星通信为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信息传输提供服务保障、为应急保障机构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开辟救援的“第二战场”。2015年1月19日,中国登山协会与中国电信卫星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推广卫星应急通信服务在登山户外运动及救援保障中的应用。</p><p> <strong>(5)航空成为卫星通信应用热门领域</strong></p><p> 目前,卫星通信系统已经在航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正在运行的新机型均具备安装卫星通信产品的基本条件,国内外卫星通信服务商根据不同机型提供经适航认证的、多样化的机载卫星通信产品,并根据航空用户要求制定适用的解决方案。2014年,南航使用Ku频段传输的卫星高速宽带上网进行技术性验证飞行。2014年7月,中国电信与东方航空联手打造的中国大陆首个卫星宽带空地互联商业测试航班完成上海往返北京的飞行任务,开启了空中互联网业务向民航旅客开放服务的序幕。2015年“机载卫星直播广播电视接收与服务系统”研发成功并开始投入实用。2015年3月10日,在国航CA1303航班上,旅客通过WiFi网络实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全国两会电视节目,这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了航空公司商业航班客舱卫星电视节目直播。9月3日,北京飞往三亚的国航航班上,300余名旅客在万米高空实时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活动直播。</p><p> <strong>4.国际合作稳步开展</strong></p><p> “十二五”期间,中国分别与斯里兰卡、玻利维亚、老挝等国家开展卫星通信合作。2013年5月28日,中国与斯里兰卡签署航天项目合作协议。中方将向斯里兰卡客户在轨交付一颗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为斯里兰卡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电视直播、卫星通信等服务。根据双方一并签署的利用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在斯里兰卡和印度洋地区开展服务的合作意向文件,中斯将在未来开展北斗系统在该地区的商业运营,服务于渔业、交通、信息采集等领域。</p><p> 2013年12月初,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签署亚太九号通信卫星项目合同。此次亚太九号卫星合同的签署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首次采购基于中国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的通信卫星,也是中国航天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在轨交付服务。2015年10月17日,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发射。</p><p> 2014年4月1日,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玻利维亚航天局正式交付了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及地面测控和应用系统,玻利维亚通信卫星项目全面交付。</p><p> 2014年3月28日,中国亚太移动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老挝卫星项目地面站基建工作由此正式启动。2015年10月31日,中国亚太公司与老挝卫星公司在万象签署股东协议,标志着老挝一号卫星项目商业运营工作全面启动。11月21日,老挝一号卫星发射。</p><p> <strong>卫星导航应用回顾 </strong></p><p> 北斗产业是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代名词,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11-2015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突飞猛进。北斗应用占比进一步提高,国内卫星导航市场新增销售产品及系统超过80%已采用北斗兼容技术。北斗产业新增投资和新增企业数量高速增长,至2015年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超过13000家,从业人员近40万人。行业内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达21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6%,产业群体中绝大多数仍是小微型企业。2015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超过1900亿元,北斗相关的贡献率超过30%,其中在精准行业、地理信息和基础设施领域,北斗贡献率已经占到半数。近年来北斗产业从芯片、模块、元组件等基础产品,到整机终端、系统集成,直至服务产业,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改变了以往导航芯片、板卡等大量应用的部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赢得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在国际市场上,北斗系统功能已经完全进入主流市场,而且成为主角之一。</p><p> <p align="center">
</p></p><p> 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点火发射</p><p> <strong>1.北斗导航相关政策陆续发布</strong></p><p> 2011-2015年,国家及各部委纷纷出台一系列北斗导航相关政策,促进北斗产业发展。其中,主要有《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白皮书》和《关于组织开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重大应用示范发展专项的通知》。</p><p> <strong>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区域向全球拓展</strong></p><p> 2011年12月,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对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2012年底,“北斗”开始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北斗”成为继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卫星导航系统。从刚开始提供服务时的10颗卫星,到2015年9月发射成功第20颗卫星。2011-2015年间,共发射北斗导航卫星13颗。2015年共发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p><p> <strong>3.北斗产业化规模持续壮大</strong></p><p> 2015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超过1900亿元,北斗相关的贡献率超过30%,其中在精准行业、地理信息和基础设施领域,北斗贡献率已经占到半数。2013-2015年,北斗兼容机芯片的销量分别达到135万套、527万套和1326万套,实现了数量级的增长;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销量跨越了百万台、千万台和亿台三大台阶。截至2015年9月,导航型芯片模块销售量突破900万片,导航天线销售量突破400万套;高精度OEM板卡销售量突破10万片,高精度天线销售量突破30万套,产品技术水平已经与国际同步,分别占领中国国内30%和90%的市场份额。新一代北斗/GNSS基带射频一体化集成芯片研发取得重大进展,部分厂家已完成MPW流片(40nm、55nm工艺,与国际同步),实测表明,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水平,年底有望实现量产,将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式设备等全球市场应用需求。</p><p> <strong>4.国内卫星导航产业重大事件回顾</strong></p><p> 2013年5月,高德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获得阿里巴巴2.94亿美元的投资,阿里巴巴持有高德28%的股份。</p><p> 2013年8月2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面向150多种车型的200多款北斗车载导航产品在北京、广东、安徽、山东等多地1000余家终端渠道市场和汽车4S店同步销售。</p><p> 2013年9月,瑞图万方地理信息产业被百度并购。百度地图引入“道道通”千万量级的位置数据信息,进一步提升百度地图相关产品的搜索体验。</p><p> 2014年4月25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相关科技成果的合作对接,同时宣布羲和系统信号正式播发。</p><p> 2014年6月10日,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主导的中国位置网服务联盟(中国位联)在深圳宣告成立。</p><p> 2014年9月11日,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工程——“全国一张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p><p> 2014年11月,我国首款40纳米级、采用SoC工艺的北斗多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航芯一号”在上海问世。</p><p> 2014年11月22日,“导航与位置服务战略研究暨羲和走进智能手机专题研讨会”上发布了由武汉大学和泰斗微电子、中兴通讯联合研制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手机样机。该款手机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GNSS芯片,融合北斗系统及羲和系统增强信号,实现了1m精度的室外定位能力。</p><p> 2015年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南极基准站启用,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获取相关数据,为我国实现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和南极北斗测绘基准体系建立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p><p> 2015年6月12日,“百城百联百用”北斗精准服务网全面落地新奥能源签约仪式在廊坊举行。新奥能源计划在全国140多家公司逐步建设北斗精准服务站,并与全国精准服务网联网。</p><p> 2015年9月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于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在此次大阅兵中,对于北斗卫星的应用包括北斗高精度定位测量技术、北斗自动授时技术、训练考核技术,应用在“警卫车辆指挥调度系统”、阅兵方队行进、受阅空中护旗方队飞行、受阅坦克车辆的训练考核系统中。</p><p> <strong>5.国际合作</strong></p><p> <strong>(1)中国东盟合作风起云涌</strong></p><p> 2013年10月30日,中泰两国官员宣布北斗系统将于2014年年初在泰国落地使用,迈出进入东盟的第一步。2013年,是北斗系统向亚太提供服务的第一年,北斗国际市场开拓首先在泰国落地,是中国北斗第一次在国外落地规模应用。</p><p> 2014年5月下旬,北斗首个海外组网项目——巴基斯坦国家位置服务网一期工程完成构建工作,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市建立了5个基准站和1个处理中心,组成区域北斗定位增强网络,覆盖整个卡拉奇地区,实时定位精度达到2cm,后处理精度5mm,可提供实时可靠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p><p> 2015年8月16-17日,由湖北省政府主办的2015湖北-泰国经贸洽谈会在泰国曼谷举行。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建泰国CORS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项目,协议金额为2.4亿美元。</p><p> <strong>(2)中俄合作务实推进</strong></p><p> 2014年,中国和俄罗斯联合成立“中俄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提出了增强系统、兼容与互操作、监测评估、应用推广四个重点合作领域。</p><p> 2015年2月10日,中俄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签署了项委会条例,明确了后续工作计划,标志着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的卫星导航合作机制正式建立。</p><p> 2015年5月8日,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北斗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该联合声明是北斗系统与全球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签署的首个系统间兼容与互操作政府文件,是北斗系统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p><p> <strong>(3)中欧合作加速推进</strong></p><p> 2015年1月12—16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与欧盟代表团在捷克布拉格举行了北斗与伽利略(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第四次频率磋商会谈。在本次会谈中,欧盟代表团接受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提出的频率共用理念,同意在国际电联框架下完成卫星导航频率协调。至此,中欧导航系统结束了长达8年之久的频率纷争,双方携手走向共同发展。</p><p> <strong>(4)合作项目落地,取得硕果累累</strong></p><p>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发展,海外企业也正在探索与北斗合作的发展道路。2013年上半年,u-blox、MTK、CSR等国际知名厂商纷纷推出北斗相关产品。2013年11月25日,高通公司首次在中国市场与三星合作推出第一款支持北斗卫星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GALAXY Note3。</p><p> 目前北斗的海外应用推广紧密结合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外交大局,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系列“北斗亚太行”、“北斗东盟行”等活动,扩大了北斗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加深了公众对北斗系统的了解。一些贴近民生大众和具有普遍应用需求的示范应用项目,如北斗/GNSS地基增强系统、交通路况、车队和船舶管理等应用示范项目,先后在巴基斯坦、泰国、柬埔寨等国落地,让国际用户切实感受到北斗的优质服务。2015年2月10日,中国专家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第十届大会上作了北斗系统技术报告,从系统建设、应用推广、国际合作等方面介绍了系统发展成果。</p><p> <strong>卫星遥感应用回顾 </strong> </p><p> <strong>1.国家政策促进国家基础能力建设及卫星产业发展</strong></p><p> “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布了几项重要的政策,对于推动卫星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卫星产业化发展新机制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高分专项卫星遥感数据管理暂行办法》。</p><p> <strong>2.遥感卫星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strong></p><p> “十二五”期间,我国遥感卫星发展迅速,完善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源系列卫星、海洋系列卫星、环境减灾卫星、立体测绘卫星等卫星系列,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国家重点工程,初步形成了不同分辨率、多谱段、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大大提升了我国卫星遥感数据获取能力,为卫星遥感规模化与业务化应用提供稳定的数据源。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国共发射卫星60颗卫星。</p><p> 截至2015年12月30日,我国共发射陆地观测卫星14颗,其中3颗高分系列卫星。在轨卫星联合观测,可保证对特定区域每1—2天实现低于2.5米分辨率数据完全覆盖。在应急模式下,可保证应急观测区域每天获取数据,其中优于2.5米分辨率数据每周至少可获取3次,优于1米分辨率数据每5天可获取1次。</p><p align="center">
</p><p> 高分四号卫星</p><p> 共发射3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是用于海洋水色、水温探测的试验型业务卫星,每天观测4~6轨,实时观测2轨,延时观测2~4轨。卫星主要用于探测叶绿素、悬浮泥沙、可溶有机物及海洋表面温度等要素和进行海岸带动态变化监测。</p><p> 共发射风云气象卫星14颗。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实现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上午星和下午星的组网观测,每颗卫星每天可获取2次全球观测数据。</p><p> 共发射遥感系列卫星29颗。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在这些领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p><p> <strong>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全面建设</strong></p><p> 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在轨运行情况良好。其中,高分一号正式投入使用后,已在20余个政府部门和行业以及10个省级区域应用示范中心开展了示范应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已经广泛用于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矿产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调查、农作物面积遥感动态监测、减灾防灾和森林防护等方面。</p><p> 2014年9月,中国首批高分二号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发布,展示了高分二号在国土资源监测、矿产资源开发、城市精细化管理、交通设施监测、林业资源调查、灾区恢复重建等众多方面的应用潜力。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p><p> 高分四号卫星是我国研制的首颗地球静止轨道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于2015年12月29日成功发射,也是目前世界上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宽最大的地球静止轨道遥感卫星,它的发射和应用将显著提升我国天基对地遥感观测能力。</p><p> <strong>4.卫星遥感应用服务的高分辨率时代到来</strong></p><p> 近年来,我国遥感市场需求旺盛,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政府部门,国土资源调查、资源清查、环境监测、工程建设规划、粮食估产、灾害评估等都离不开遥感应用。遥感图片商业应用需求近年来以迅猛的速度进入普通公众的生活,包括通信、交通、生态、旅游等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的发展,国内商业卫星遥感影像市场发展速度惊人,逐步迎来商业卫星遥感应用服务的高分辨率时代。随着遥感应用规模持续增长,全国遥感市场规模近30亿元。</p><p> <strong>5.以遥感数据服务为目标的商业遥感计划纷纷出台</strong></p><p>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政策上向卫星应用商业化倾斜,卫星遥感领域基础投入的不断加大,卫星应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国卫星遥感数据服务商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为我国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的商业化运营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面对我国缺少成功商业化运作模式的现状,政府和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北京一号小卫星系统的成功运营探索了一种由政府支持、企业运行、商业服务的民用航天产业化发展的全新机制。在国内建成我国目前唯一没有国家运行经费支持而业务化运行的集约化、低成本、高效率的遥感卫星运行服务系统,形成了与国际民用航天遥感市场接轨的商业化运营服务模式。</p><p> 卫星遥感应用产业的广阔前景吸引了大量企业,纷纷制定遥感卫星发射和运营服务计划。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已成功发射吉林一号4颗遥感卫星,计划到2020年将发射100余颗遥感卫星,进行卫星遥感数据的商业化服务。百度等电商也将切入卫星遥感领域。把发展卫星遥感服务作为今后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制定了商业遥感卫星发射计划,并进行商业运营模式的探索,这将带来新一轮卫星遥感商业服务的竞争。</p><p> <strong>卫星应用“十三五”展望 </strong> </p><p> 经过“十三五”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预计2020年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p><p> <strong>1.卫星通信服务宽带中国和全球化战略</strong></p><p> <strong></strong></p><p> “十三五”期间,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将重点发展固定通信广播、移动通信广播和数据中继三个卫星系列,逐步覆盖全球主要地区,并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建设天基骨干传输网、天基移动宽带接入网和地面节点网,开发商用应用终端,形成网络互连、全球覆盖、宽带服务和移动保障的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宽带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等互联融合,形成我国自主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p><p> 《“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it/s和12Mbit/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可达1Gbit/s;宽带应用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较为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p><p> “十三五”期间,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将面向行业及市场应用,以商业化模式为主,保障公益性发展需求,主要发展固定通信广播卫星和移动通信广播卫星,同步建设测控站、信关站、上行站、标校场等地面设施,形成宽带通信、固定通信、电视直播、移动通信、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服务能力,逐步建成覆盖全球主要地区、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服务宽带中国和全球化战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p><p> <strong>2.北斗产品对国内市场贡献率达60%</strong></p><p> 到2020年,将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由于10m定位精度、20ns授时精度的服务能力。通过地基增强,提升系统增强服务性能,具备我国及周边区域实时米级/分米级、专业厘米级、事后毫米级的定位服务能力。《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大众消费市场逐步推广普及,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达到60%,重要应用领域达到80%以上,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p><p> <strong>3.卫星遥感走向商业化</strong></p><p> “十三五”期间,卫星遥感系统将重点发展陆地观测、海洋观测、大气观测三个卫星系列,逐步形成高、中、低空间分辨率合理配置、多种观测手段优化组合的综合高效全球观测能力。</p><p> 按照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协同的发展思路,根据观测任务的技术特征和用户需求特征,重点发展陆地观测、海洋观测、大气观测三个系列,构建由七个星座及三类专题卫星组成的遥感卫星系统,逐步形成高、中、低空间分辨率合理配置、多种观测技术优化组合的综合高效全球观测和数据获取能力。统筹建设遥感卫星接收站网、数据中心、共享网络平台和共性应用支撑平台,形成卫星遥感数据全球接收与全球服务能力。</p><p> 高分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纲要(2006—2020年)》确立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目前,高分一号、二号、四号、八号、九号卫星已经成功部署并开展应用,将加强数据区域应用推广,加大成果转化、技术扶持等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开展商业化增值服务,加速推进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p><p> 随着吉林一号商业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我国将于2016年发射0.5m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并于2022年左右组建中国首个0.5m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随着卫星系统的布局,我国将建立遥感应用产业的商业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各类遥感卫星的市场价值,我国商业遥感系统将走向全球化,带动遥感应用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p><p> 上文选自《卫星应用》,如有需要请查阅该期刊。</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