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授权转载: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太空骑士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250
0
2016-11-22 23:54:22
<p> 2016年4月9日,SpaceX公司终于成功实现来火箭海上回收。这事挺难的,你可以想象一下站在一艘随着海浪起伏摇晃的船上,用手把一个鸡毛掸子扔出去,然后再用手指接住?</p><p align="center">
</p><p> 海上回收比陆地回收更加安全,因为如果返回发射场,可以想象一个20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携带着不少的燃料,风险会更高。而且从任务剖面图来看,海上着陆时,回收驳船位置在火箭航向的前方,这样的话,理应比重新返回发射场更加节约燃料。</p><p align="center">
</p><p> Falcon9成功着陆后,全体欢呼,我们看视屏也挺激动的。不过还是让我们冷静一下,因为SpaceX搞火箭回收是为了重复使用以便降低成本,虽然成功实现了回收,能否按期的再次使用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就目前的数据,至少肯定达不到老马宣传的,可以把发射成本降到以前的1/10,spaceX公司自己也明显务实多了,当前他们的目标是把发射成本降到4000万美元左右。</p><p> 让我对SpaceX公司刮目相看的是他们技术改进的速度非常快,2015年6月Falcon火箭发射还爆炸呢,不到一年时间内,他们已经又进行了几次试验。这样的速度,一定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正因为敢于尝试,SpaceX进步的速度才特别的快。</p><p> 本文主要不从技术角度再做分析,而是想重点说说SpaceX对全球航天文化的的影响。</p><p> <strong></strong><strong>航天的代名词就是高风险</strong></p><p> <strong></strong></p><p> <strong>航天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能量换速度,探索如何用一种经济而且安全的方法把航天器和人类送入预定轨道,并使其长期稳定的运行的方法。</strong>要使得航天器至少达到第一宇宙速度需要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如果不能够在严格的控制下按照预定的方式释放出来,就很容易导致成一场巨大的爆炸,然后让发射任务以悲剧结束。这样的悲剧在人类短短几十年的航天历史中已经不断上演,任何一个搞航天的国家都不能幸免。现代航天技术难以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障碍就是NASA首席科学家丹尼斯·布什内尔所说的:“负担得起的不安全,安全的又负担不起。”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设计极为复杂,风险和难度也都很大,任何细微的故障都可能造成任务彻底失败。例如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的悲剧,都是由很小的设计缺陷引发的。</p><p> 有这样一个故事:</p><blockquote>1961年初,科罗廖夫在决策发射东方号飞船把加加林送入太空时,清楚地知道风险极大,估计只有50%的成功概率,这和赌博没什么区别。幸运的是,他成功了。大师们一方面是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缺陷的工程师,另一方面又是敢于冒险、勇于决策的探险家。</blockquote><p> <strong></strong></p><p> <strong></strong><strong>设计运载器与航天器需要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做出平衡</strong></p><p> 航天任务的难点主要是运载器也就是火箭的设计。由于外太空没有氧化剂,所以火箭设计最主要的难点就是要同时携带燃烧剂和氧化剂,火箭除了箭体结构和控制设备,主要的重量都是燃料。比如发射神舟飞船的CZ-2F火箭起飞重量479吨,火箭自身的结构和飞船加一起才44吨,其余都是推进剂。对于航天员来说,真的就是坐在一个大炸药桶上,不同的是这个炸药桶还真的在燃烧。为了尽可能的提高运载能力,就需要把箭体结构尽量做的轻一些;但同时火箭的极高速度造成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因此火箭的材料在轻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这就需要在设计方案中进行平衡。</p><p align="center">
</p><p> 对于航天器来讲,同样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比如,飞船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由于速度极快,与大气产生磨擦,在表面产生数千摄氏度高温。这就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返回舱被烧毁,保证舱内的温度适合人生存。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都是由于隔热设计的缺陷导致船毁人亡。</p><p> <strong></strong><strong>大企业病</strong></p><p> 做航天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二战后的几十年航天历史中,苏联、美国、中国都是举全国之力搞航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航天技术主要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然,攻克了包括材料、控制、通信乃至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获得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广泛应用到其它行业,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比如尿不湿、
太阳
能电池、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等等。更直接的,一些军民两用的航天产品,比如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的广泛应用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现在中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至少有一部手机,而每一部手机里面又几乎都内置了GPS芯片。</p><p>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近二十年,航天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变慢了很多。航天飞机由于几次重大的事故,被迫放弃;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也比预期要缓慢;登陆
火星
、重返月球等计划由于耗资巨大,而美国开始缺钱,所以项目都被中止。另一方面,由于航天技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特别是航天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对带头人的要求非常高,这就客观上造成了每个航天大国都必须养一支庞大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因为航天人才的特殊性,供给不充分,不可能到你用人的时候才去招聘,来不及,这个和招聘个厨子或者是IT工程师有很大不同。诸如此类的原因,造成了全世界官办航天机构的效率都不高,人力成本也一直降不下来。</p><p> 慢慢的,全世界搞航天的企业,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变成了由一些机构非常庞大,人员数量众多的大企业垄断。虽然美帝的航天企业,比如洛马、波音主要是私营的,而中国基本都是国营的,但都不可避免的患上了大企业病。</p><p> 这种病的典型症状就是:</p><ul><li><p> 机构臃肿、效率低下</p></li><li><p> 成本居高不下</p></li><li><p> 创新能力不足</p></li><li><p> 越来越怕风险</p></li></ul><p> 在美国航天飞机的事故调查报告中,多次提到,由于NASA官僚主义,工程师的重要意见得不到重视。还比如孟德尔(知乎作者。编者注)在回答中指出的:</p><blockquote>经历90年代裁军,以及航空航天业大整合后,普惠波音洛马这些巨头的垄断程度已非60年代能比,对风险也更为敏感,所以对商业发射三心二意,只喜欢国防单。价格贵都不说了,好歹您别影响正常工作啊。RD-180发动机的研制美国人出了真金白银的,阿特拉斯用得好好的,结果就因为洛克达因/普惠不想出钱建在本国建生产线,还沿用俄国生产线,导致发动机供应要受俄美关系影响。</blockquote><p> 上述这样的情况仔细想起来简直匪夷所思,美国怎么能够连火箭发动机都不自己制造呢?在美国,私营企业关心的一定是投资的收益,如果做一件事,风险大、投入大、但是回报小,就一定不会做,而丝毫不顾忌这件事长期来看对国家整体是有益的。</p><p> 在我国,按理说不存在这种为了资本家利益而短视的行为,其实恰恰相反,一样避免不了。因为虽然企业是国家的,但是官帽子是自己的,大力创新就意味着冒险,冒险就可能失败。科罗廖夫有五成把握就敢把加加林送上天(要知道这意味着有五成可能加加林会上西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构越来越复杂,领导需要成功,即使你总设计师敢冒险,机构也不容许你冒险。</p><p> 所以,殊途同归,搞航天的大企业慢慢都变得非常保守,一定要非常成熟的技术才敢用在实际工程型号上。但是,航天是要求探索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都无穷的宇宙,这必然是一件高风险,特别需要冒险精神的行业。现在步子走的稳了,成功率高了,但是一定就慢了。</p><p> <strong></strong></p><p> <strong></strong><strong>人们曾经以为这个时代应该是太空时代或者是原子时代,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时代是计算机时代</strong></p><p> 正如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写到的:“人们曾经以为这个时代应该是太空时代或者是原子时代,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时代是计算机时代”。他说的没错。如今大部分人的身边至少有一部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但人类对宇宙的憧憬还主要停留在电影银幕上。比起IT技术,航天和原子能技术对每个人的生活的影响小多了。</p><p> 曾经我的家庭在上个世纪末安装电话时,初装费就要3000多元,这笔钱在20世纪90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但是现象我们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费用极低,也就是说IT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可以用极低的费用进入数字空间。与此对比的是,目前真正意义上进入太空需要花费2000万美元,而且只有4个人实现了这个梦想,迄今为止,人类也只有400多人进入太空,这无论如何都太贵了。</p><p> 航天技术要能够切实的,让普通人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对自己生活的改变,而不只是从电视直播中看看卫星和航天飞机发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降低成本!因为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也可以在空间站中长期驻留,各种各样的卫星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生活,但是这些技术还都是太贵了。只有便宜到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能够接受的水平,某一项技术和产品才能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日用品,比如汽车、电视、手机。</p><p> <strong></strong></p><p> <strong></strong><strong>SpaceX公司的使命</strong></p><p> 在上述大背景之下,包括美帝NASA,也包括中国政府,都希望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推动整个航天产业的变革。新的时代呼唤太空骑士一样的企业家创办更有活力的航天企业,大胆创新,看看能否走出一条不错的新路来。<strong>“到没有路的地方去,走出一条路”</strong>这是JPL实验室的座右铭,现在,时代需要在传统体制之外的太空骑士试试不同的路,这名骑士可能是老马、也可能是其他人,可能是SpaceX,也可能是中国的某家航天创客。</p><p align="center">
</p><p>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开始介入航天,著名的比如维珍、SpaceX。私营企业总是比官僚机构更有效率和创新性,因此,他们的出现,就可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并可能通过创新性的设计,降低系统复杂度,使得整个航天任务更加便宜。</p><p> 实际上,SpaceX已经走过了14年,雇员已经接近5000人,不过这个数量比起传统的航天企业还是少了一个数量级。现在,Falcon9火箭成功回收了,能否真正重复使用,我们充满期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出现了航天创业热,许多私营资本充满热情的希望加入到航天大家庭中。传统的航天企业也感受到了冲击,也开始主动变革,也在努力加强创新,比如中国也开始进行火箭回收的研发。</p><p align="center">
</p><p> 中国也在研究火箭回收!群伞空投试验成功</p><p> 从月球上看看
地球
升起,多么美!宇宙那么大,我们都应该在有生之年去看看。所以我热情的期待更多像埃隆马斯克、像SpaceX这样太空骑士推动我们人类去看看远方、再也不要蜗居在地球上了!</p><p align="center">
</p><p> 作者:张拯宁<br>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p/20740146<br>来源:知乎<br></p><p> (本文原载知乎,经作者授权转载。)</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中国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