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对我国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应对措施的几点思考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274
0
2016-11-22 23:55:08
<p> <strong></strong></p><p> <strong>引言</strong></p><p> 十二五期间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90余次发射任务,成功执行载人航天、探月等重大工程任务,将多颗卫星、神舟飞船、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201 1年和2012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连续两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连续多年保持世界前三位,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已经成为常态,航天的整体实力实现了大幅提升。</p><p align="center">
</p><p> 我国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连续成功,其后必定有质量控制、研制模式管理等多方面的经验可以总结。本文从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运载火箭在高密度发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进行总结,期望对后续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p><p> <strong>一、高密度发射态势</strong></p><p> 近些年世界主要航天国家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如表1所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呈现出如下特点:</p><p> 1.年发射频率已经从10余次进入20余次量级,总次数连续两年超过美国,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二,可以说自2010年之后,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已经从世界第二集团迈入第一集团;</p><p> 2.长征3A系列火箭在2012年实现单一型号发射次数超过50次,长征2C系列预计在2016年即将实现单一型号发射次数超过50次,这些发射记录充分验证了火箭的可靠性水平,促进了中国运载火箭产业化进程,标志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产品”向“商品”的转变;</p><p> 3.未来几年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年发射频率将从20余次提高到30余次,对火箭设计、试验、生产、测试和发射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p> 4.“十二五”末及之后,我们将面临持续的高密度发射任务, “持续”已经成为后续发射任务的显著特征和关键词。</p><p> <strong>二、应对措施及取得的成果</strong></p><p> 经历多年的高密度发射,我们逐步形成了应对高密度发射的总体工作思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以量化控制为手段,着力提高可靠性水平,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满足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需求。</p><p> 1.践行风险分析与控制方法</p><p> 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提出,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一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都是次要的。这提示我们,在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必须提前识别风险划分为4类,即关键技术风险、设计质量风险、产品质量风险和操作质量风险,并建立了技术风险体系。在高密度发射中,研制部门始终将风险分析与控制作为一种方法,通过风险分析识别型号研制中的薄弱环节,寻找正确的方法对薄弱环节进行控制,确保运载火箭发射持续成功。</p><p align="center">
</p><p> 表1近5年世界主要航天国家运载火箭发射次数</p><p> 2.加强精细化质量管控能力</p><p> 墨菲定律提出,只要存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不管其可能性多么小,事故就一定会发生。这提示我们,在高密度发射工作中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要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坚决落实“量化控制”、“学会把工作做细”的质量工作要求。</p><p> 针对运载火箭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设计质量、产品质量和操作质量4类技术风险,研制部门从综合质量管理、设计过程控制、产品过程控制和试验过程控制4个方面实施具体措施,初步探索形成了精细化、量化的运载火箭总体设计质量管陉体系。</p><p> 在运载火箭精细化设计工作中,总体设计部门围绕型号设计文件通过设计说明书、设计模板、设计要素、三级审签要点、设计履历等5个维度的工作进行质量管控,实现设计工作精细、受控。</p><p> 在单点识别与控制工作中,按照FMEA(自下而上)、FTA(自上而下)等方式,全面识别型号产品存在的I、II类单点故障模式;以单点为索引,形成涵盖I、II类单点故障模式识别、分析与控制手段,包括数据包、强制检验点、多媒体记录在内的全寿命周期控制措施。</p><p> 在技术状态变化分析与控制中,不仅关注硬件产品技术状态变化,同时关注参数类软技术状态变化;不仅关注产品的技术状态变化,同时关注人员的状态变化;不仅关注设计状态变化,同时关注工艺、装配、生产、设备、试验状态等变化。</p><p> 在成功数据包络分析中,不仅开展产品从出厂到靶场的纵向包络比对,并且开展不同发次产品间的横向比对,实现两维数据包络分析;随着组批投产和产品化工作推进,产品贮存时间加长,引入时间轴,开展产品的性能参数随时间变化分析,实现两维数据包络分析向三维的转变;由关注单机产品测试数据包络分析向总装、测试总体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转变。</p><p> 在拧紧力矩量化控制中,采用实测力矩、理论分析和专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拧紧力矩量化要求;梳理和确认失效将导致I、II类严酷度的部位,对没有明确要求的,制定拧紧力矩专题改进计划;对确实无法进行量化力矩要求的要有分析,要有防松措施和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明确结论。</p><p> 在基于表格化管理的靶场信息管理系统中,对靶场各个环节工作实施表格化确认;基于商业化软件,对靶场工作流程和检查确认进行管理;基于PAD+JI艮务器模式建立靶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场管理的信息现代化。</p><p> <strong></strong></p><p> <strong>3.提升可靠性与适应性水平</strong></p><p> 发明定律提出,任何人创造的事及方法都可以改进提高。这提示我们,我国运载火箭必须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火箭可靠性与适应性水平;这也提示我们,任何经典的诞生都是对极致标准的不懈追求,任何金牌火箭的诞生都是对极致标准的不懈追求。</p><p> 近些年我国运载火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进行电气系统冗余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研制新型整流罩,为有效载荷提供更大的空间;突破地月转移轨道、中圆转移轨道、倾斜
地球
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发射技术,成功完成月球探测任务;成功应用天基测量技术,显著提高运载火箭发射适应性;有效缩短火箭在发射场工作时间,创造了18天内同一工位圆满完成两次发射的纪录。</p><p> <strong>4.优化型号产品化管理流程</strong></p><p> 《庄子.渔父》提出,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提示我们,世界万物均可以以类划分、以类管理;在运载火箭型号研制工作中要以产品化为抓手,解决型号研制、生产、测试中高密度发射的矛盾。</p><p> 在产品化工作中,总体设计部建立总体产品化体系,推进在研、在飞型号两个产品化流程建设,获取产品化管理顶层标准规范,完成了《运载型号产品化型谱规划》,提出测量系统基本型概念,开展测量、增压输送和结构系统共35种单机的成熟度认定。</p><p> 针对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研制部f-j实施生产出厂批次化措施。其中总体提前规划,及时理清状态基线,为火箭批产提供依据;提出了“组批火箭控制”的技术状态基线的设置方法;多发火箭组批生产,使生产线发挥了更大效率,大大节省了多发火箭的总生产周期;同一时期生产的发射日期相近的火箭采用集中进行出厂评审的办法,提高出厂准备工作效率。</p><p> <strong>5.提高各专业设计工作效率</strong></p><p> 马克思提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标志;能够制造和使用用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这提示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工具发展史;提升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工作效率主要靠工具,并且依靠设计工具可以实现设计流程固化、设计经验固化的目的。</p><p> 总体设计部在型号研制工作中形成了专业计算程序、专业设计平台和自动判读和自动结果分析等3类设计工具。形成了多种类的专业计算程序,如火箭原始数据计算、飞行时序自动设计、电子地图等;研发了多专业设计平台,如火箭动力系统通用仿真平台、姿态控制集成设计软件平台、通用弹道和制导仿真设计平台等;开发了适用于高密度发射的自动判读和自动结果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在出厂、靶场测试中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总体大部分专业可以在收到遥测数据后短时间内完成结果分析。</p><p> <strong></strong></p><p> 6.队伍心理和能力逐步成熟</p><p> 海恩法则提出,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这提示我们,在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工作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是每一次发射这个“独立事件”的关联因素。</p><p> 在高密度发射中,火箭研制团队质量意识越来越高,对“成功是硬道理”、“成功是一种信仰”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质量意识的实质就是风险意识、识别风险的能力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能不能找到工作中的风险,能不能用有效的方法控制工作中的风险,这就是质量意识。</p><p> 在高密度发射中,研制部门营造了主动归零、敢于归零的氛围,提前发现多个质量问题。研制队伍提前发现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大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归零”是对技术、管理问题的深入认识和全面改进,已经在心理上从被动、拒绝归零向主动、接受归零转变。</p><p> 在高密度发射中,研制团队心智不断成熟,心理认可标准不断提高。在经历这些年的高密度发射任务洗礼后,型号队伍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提高,对抵御风险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越来越强。这是高密度发射过程中积累的巨大宝贵财富,也是能够全面完成高密度发射的思想保障。</p><p> <strong>三、后续工作思考</strong></p><p> 后续工作中,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仍将面临持续的高强度发射任务,尤其在“十三五”期间,发射次数有可能创造新的历史。因此,对前期工作进行一些思考,总结有效的工作方法,将有利于后续成功地组织发射工作。</p><p> 后续高密度发射工作中,我们要持续思考并做好各项工作,包括持续提升人员素质能力,持续推进火箭产品化工作,持续优化运载火箭质量管控体系,加强质量管控手段信息化,开展靶场工作精细化设计,提供远程测试发射支持保障等。</p><p> <strong></strong></p><p> 四、结束语</p><p> 《宋史》云, “胜非为难,持之为难”。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已经成为中国航天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系统总结, 是保证我们后续工作有效的方式和方法。</p><p> 上文选自《中国航天》,如有需要请查阅该期刊。</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中国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