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中国空间站 想吃太空餐? 端上"天宫二号"的家常菜藏"小秘密" ...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中国航天 463 0 2016-11-22 23:56:32
<p align="center"> l9jc.jpg </p><p>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中,航天食品的研制和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在特殊环境供应特殊人群的特殊食品,航天食品除了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外,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航天食品如何制作的?航天食谱如何制定的?口味如何?近日,记者走进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一探其中奥妙。</p><p>  <strong>你也想吃航天员太空餐?</strong></p><p>  来看菜单:每日3餐20多道菜品,航天员最中意雪菜兔肉</p><p>  “早餐有粥、米糕、卤蛋、雪菜、芒果汁。”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臧鹏介绍着本次航天任务组合体阶段第一天的食谱有27个菜品,“午餐和晚餐同样是2种主食、3个菜、1个小菜、1个水果罐头和1个汤。加餐和点心,品种也很丰富:巧克力、鸡翅、杏仁、豆干和酸乳饮料。”</p><p>  “这只是第一天的食谱,以后4天都会有所调整。一个周期的饮食每天不同。本次航天员可享用的食品达100多种。”臧鹏说。而且这个食谱要参考本次任务的工作负荷和多次地面实验的验证结果,再根据航天员的性别、年龄加以调整。</p><p>  因为是加工食品,航天食品的口感是一个重要课题。航天员中心会邀请“感官评价员”对新研发的航天食品进行评价。通过评测后,会再请航天员测试口感。目前,航天员对几个菜比较中意,“特意嘱咐出任务时可以多来点。”如雪菜兔肉、松仁玉米、油焖笋、麻辣花生等。</p><p>  航天食品到底好不好吃,咱们卖个关子,先接着往下看——</p><p>  <strong></strong></p><p>  <strong>我们的太空餐怎么做的?</strong></p><p>  鱼香肉丝先烧半熟,冰淇淋抽离水分子</p><p>  航天食品一般分为六大类,即“3食3品”: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和功能食品。其中,副食中的菜肴一直是航天食品研发的难点。不过,科研人员已经找到做好一桌“太空餐”的办法。</p><p>  <strong>创新杀菌方法 保证菜品色香味</strong></p><p>  “绿叶蔬菜目前还是很难带到天上去。”臧鹏说,航天食品需要有12个月的保质期,一般需要加热杀菌,加热后蔬菜的色香味等感官条件都不太理想。目前的菜肴,我国主要以根茎类和菌类为主,比如胡萝卜、土豆、山药和木耳等都是常见的太空食材。</p><p>  “一顿太空鱼香肉丝要炒几十公斤。”在炒“鱼香肉丝”的“大锅”面前,臧鹏说,“为了保证品质,航天食品都是工业化生产。”以鱼香肉丝为例,事先将木耳、竹笋和肉类分别处理后再加入“大锅”的投料口,由机器控制烹饪所需的时间和火候。</p><p>  “这里出锅的鱼香肉丝都是半熟的。”原来,航天食品在封装后还需要经过杀菌处理,杀菌中的加热过程会将食物烹饪到“熟”。臧鹏说,“之前航天食品采用的是高温灭菌法,但这样的做法会让菜肴的口感变差,现在我们更倾向于用多阶段加热杀菌或冷热杀菌相结合的方式,尽量提高菜肴的色香味。”</p><p>  <strong></strong></p><p>  <strong>冰淇淋挺赞 太空猪排“一口闷”</strong></p><p>  臧鹏说,此次景海鹏、陈冬所吃的冰淇淋是将制成的冰淇淋冷冻后升华,将其中变成冰的水分子迅速抽离。太空冰淇淋除了没有普通冰淇淋的冰感外,口味没有差别,挺赞的。</p><p>  由于航天器内较怕油污和碎屑,一些看似普通的家常菜制作起来却不那么简单。臧鹏说,以“红烩猪排”为例,制作时需要人工挑出其中的骨头、碎骨,还需要去除油脂。仅就去除油脂而言,除了在下锅前剔除肥肉外,制作后还要包裹面包屑放入烤箱中烤制。太空猪排可以理解成无骨的肉,可以“一口闷”。</p><p>  这次在太空中,景海鹏和陈冬基本上天天泡茶喝。臧鹏说,本次制备的茶有两种:一种类似于我们平常用的茶包;另一种则是茶粉。“茶粉可以理解成类似‘果珍’一样的‘茶珍’”。两者“泡”法一样,用专用水枪对茶包复水后放入电热箱加热即可。</p><p>  <strong>知道吗? 除了补充营养,开动用餐还是必要休闲</strong></p><p>  费这么大劲儿研究航天食品是否值得?为什么不直接补充全营养素制剂?臧鹏解释,太空饮食不是营养齐全这么简单。要让航天员保持良好的在轨工作状态,饮食上要尽量做到跟地面一致,即“太空饮食地面化”。同时,进餐过程也可以将航天员从繁忙的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他们可以边吃边交流,在休闲时光中放松精神。</p><p>  <strong>未来 3D食物打印机 “天宫”做饭不是梦</strong></p><p>  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实验室,摆放着一台3D食物打印机(见上图)。臧鹏介绍,这是他们研发的第一代3D食物打印机。中国航天员中心正在尝试,让航天员在天上自己“烹饪”食物。</p><p>  臧鹏说,早期国外的航天食品是软管状的,每次吃饭需要像“挤牙膏”一样将食物挤入口中。随着美国在航天器上成功配置冰箱,外国宇航员的饮食跟地面的区别越来越小。</p><p>  目前我国的航天食品都是加工好的“熟食”,为了减轻重量,一些食物在地面上先经过脱水处理。在太空中,航天员先对食品复水,再放入电热箱中加热食用。“现在市面上的紫菜蛋花汤包就是源自这种航天脱水技术。”</p><p>  如果太空打印食物能够实现,航天员就可以带着面粉上天,再通过3D打印机“打”出新鲜的馒头了。</p><p>  <strong></strong></p><p>  <strong>该是解开谜底的时候了</strong></p><p>  吃货们,太空餐味道其实……呵呵~</p><p>  航天食品到底好不好吃?“业内人士”臧鹏笑了,“肉类食品与我们常吃的口感差别不大,其他食品与烹饪食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这是加工食品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味道不错。”</p><p>  这么说,相比我们日常吃到的菜肴,对一直在追求“地面化”的太空餐,我们不应该有太高期望?还是或许因为新奇,能给我们带来惊喜?</p><p>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这些航天食品真正面市的似乎还没有。谁能试吃一下告诉我们真实情况呢?那天央视两位主持人在节目中,就试吃了一回——</p><p>  文静不文静:“胡萝卜鸭肉”貌似不错</p><p>  10月20日早7时48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直播中央视主持人与节目嘉宾当着全国观众的面,一起在直播间里愉快地吃起了“早餐”。两位主播朱广权和文静凑在一起,旁若无人地夹菜,试吃太空食品。</p><p>  第一次在直播间吃航天员食用的太空食物,主播文静表示很兴奋。</p><p>  节目嘉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打开了一袋“胡萝卜鸭肉”。“嗯,甜口的!”大概这盘“胡萝卜鸭肉”实在是太好吃,文静频频将筷子探到朱广权的盘子里。</p><p>  <strong>延伸话题:放眼世界,太空餐已进入普通人生活</strong></p><p>  按照我国专家的说法,尽管目前我们还极少有机会吃到我国航天员上太空吃的航天食品,但相关技术其实已经融入百姓生活。比如前文提到的用航天脱水技术做成的紫菜蛋花汤包。</p><p>  而放眼全世界,普通民众虽然没有机会登上太空,但在地面上品尝太空食品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比如在俄罗斯莫斯科,人们可以在全俄展览中心的自动贩卖机前购买航天员在外太空吃的牙膏管状食品。这里的贩卖机中共提供11种太空食品,包括主菜、副菜、甜点等。</p><p>  相信不久的将来,作为一类新奇的食物,我国的“太空餐”也会上市。(宋学伟 综合)</p><p>  <strong>小贴士 我国航天食品历史</strong></p><p>  我国航天食品研制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曙光”号航天计划,形成了常态口粮、应急口粮和救生口粮三大类50余个品种的航天食品库,具备组成4天食谱周期配置的能力。</p><p>  上世纪80年代重点利用模拟失重动物模型,开展了营养与失重骨丢失的关系及防护措施等基础研究。</p><p>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航天营养、航天员物质代谢、航天食品和航天食品包装四个应用基础研究与产品研制体系,形成了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研究的基本框架。</p><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