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日本航天 欲壑难填的日本空天野心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国外航天 506 0 2017-2-3 11:54:01
<p>  原标题:日本防卫省获首颗由其保有运用的军用通信卫星</p><p align="center"> hokk.jpg </p><p>  <strong>欲壑难填的日本空天野心</strong></p><p>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三菱重工1月24日利用H-2A火箭从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煌2号”卫星。值得一提的是,这颗卫星是日本防卫省首颗由其保有并运用的X波段军事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后将不受天气和地形影响,可显著提升日本自卫队空间数据传输和接收能力。</p><p>  就在数天前,日本曾尝试发射世界上最小的运载火箭SS-520却以失败告终,此次又马不停蹄地开展新一轮火箭发射,日本在航天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曾几何时,日本的航天活动以非军事为基本原则,但随着2008年《宇宙基本法》的实施,日本逐渐在空天军事领域放开了手脚。目前,日本已经借助先进的民用航天科技悄然变身成实力强劲的太空军事强国,其空天军事野心一直是欲壑难填。</p><p>  <strong>塞不满的空天大国梦</strong></p><p>  长期以来,人们对日本的空天技术实力印象深刻。1968年日本第一部《宇宙基本法》明确规定“航天开发仅限于和平利用”,同时要求宇宙开发必须遵守“非军事”原则。在这些规则约束下,日本不能研制、发射和使用军用航天器,因而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民用航天领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日本已经积攒了丰富的航天技术成果,编织了雄心勃勃的航天战略,致力于发展成为空天大国。</p><p>  目前,日本正在尝试建立包括侦察卫星、导航卫星和态势感知卫星在内的多功能空天卫星体系。2003年3月,日本首次利用国产火箭将首枚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光学1号”和雷达成像侦察卫星“雷达1号”发射升空,并借此建立起“情报搜集卫星”系统,可对地球上的任何位置实现每天一次的高频次侦察。现在日本的光学侦察卫星空间分辨率可达0.4米,雷达侦察卫星空间分辨率达到1米,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日本已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开始研发新型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预计将于2019年后投入使用。</p><p>  在空间卫星导航领域,日本更是显露出了勃勃雄心。早在世纪之交,日本就萌生出发展兼具导航定位、移动通信和广播功能的“准天顶”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念头,以便逐步摆脱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建立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到2010年,日本发射了“准天顶”系统的首颗卫星“引路号”,并于2015年继续开展后续卫星补充计划,预计将于2017年再发射3颗卫星,而到2023年正式建成使用时“准天顶”系统的卫星数计划达到7颗。</p><p>  根据日本新版的《宇宙基本计划》,日本出征空天的步伐还远不止于此。日本将在今后数年完成40余枚卫星发射的宏伟目标,并将进一步扩充“情报搜集卫星”系统卫星数量,以实现高质量的卫星情报数据提供。日本还将把“准天顶”卫星系统打造成可随时在日本上空进行定位测算,为“本国外交、安保政策以及自卫队部署服务”的精确卫星导航系统。在通信卫星领域,日本从2015年就开始着手研发抗毁性强、可有效解决遥感数据剧增及频谱资源稀缺的数据中继卫星,并将于2019年发射升空。同时,日本已开始海洋态势感知卫星、空间态势感知卫星和导弹侦察预警卫星的研制计划,并将现有的H-2A运载火箭运载能力提升改进提上日程。</p><p>  更令人惊叹的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甚至制订了堪比科幻大片的未来工作计划。预计到2030年,日本将在月球建成可容纳4至6人的太空基地,在2040年开始建设火星基地,并将于2017年4月开始外太空自动化建设机器人的试验工作。</p><p align="center"> f01n.jpg </p><p>  <strong>上错道的太空军事路</strong></p><p>  然而,始终图谋成为军事大国的日本,哪里甘心航天技术发展只服务于民事用途。目前,日本防卫省用于对自卫队进行指挥管理的空间卫星,主要依靠CS广播公司的3颗民用卫星,容量受限较多。在日本自卫队迫切需要提升互联互通性能的大背景下,日本防卫省选择独立开发“高抗毁性、高保密性的卫星通信网”,其中X波段军事通信卫星网包括“煌1号”“煌2号”和“煌3号”“三兄弟”,预计总耗资将高达2300亿日元。</p><p>  事实上,日本近年来不断加强太空军事运用能力建设,与其防卫政策、地区和全球战略意图调整与“突破”密切相关。日本此次发射的“煌2号”X波段通信卫星,早已从日本“非军事”化航天开发道路上“脱轨”,甚至走出了之前发射相关卫星遮遮掩掩其军事用途的“唱双簧”角色,“光明正大”地开启了太空军事应用大幕。</p><p>  随着日本防卫政策解禁松绑、突破“和平宪法”的步幅不断加快,日本太空政策的“军事化”味道也愈发浓郁,给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前景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早在2008年5月,日本就通过了规定太空开发应“有助于安保”并可拥有“非侵略目的”卫星的《太空基本法》,从而为“太空军事化”正式松绑。此后,日本防卫省又忙不迭地通过了宇宙开发利用基本方针,不仅明确表达了日本在军事利用太空方面的基本原则,更标志着日本太空军事战略已初具雏形。</p><p>  根据计划,日本防卫省将于2019年前建立日本自卫队首个太空监视部队,一旦建成将意味着日本自卫队的军事力量实现从陆、海、空到太空领域的广泛部署,更加展现了日本意图借助太空实现“军事大国”目标的野心。虽然日本防卫省曾一度宣称太空监视部队将主要监控毁弃的人造卫星,但其争夺太空战略制高点的意图已是司马昭之心。</p><p>  此外,日本国会还于2012年删除了法律条文中关于太空开发“限于和平目的”的条款,为日本各类民用航天机构“参军”颁发了“许可证”。而在2015年1月正式确立的新版《宇宙基本计划》中,日本重点调整了涉及军事航天、航天工业基础及国际合作等内容,将保障日本的空间安全和航天军事应用作为首要目标。</p><p>  可以说,日本假借“和平利用”“技术验证”和“被动防卫”等名义和借口已经建立和发展起包括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太空军事运用体系,意图拉开一场关于太空军事应用的军备竞赛。未来,日本自卫队无论是战略力量投送还是保密通信、海洋监视和导弹预警等都离不开太空军事能力的运用,而日本为实现太空军事强国这一“雄心壮志”褪去“和平利用”的外衣也是必然选择。</p><p align="center"> tz70.jpg </p><p>  <strong>雄心背后软肋仍不少</strong></p><p>  事实上,在“煌2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之前,日本曾开展过一次“煌1号”卫星的发射任务,但由于在运至南美法属圭亚那航天基地的途中天线受损,不得不将该卫星延期至2018年发射。近年来,从发射失败到卫星失效,日本在航天领域没少干“掉链子”的事,这充分反映出日本雄心勃勃的航天大国梦想背后仍有不少软肋。</p><p>  首先是日本军工体系的“天生残疾”所致。众所周知,日本长期在地缘战略上充当美国“马前卒”和利益“代言人”角色。战后日本科技和工业的复苏也得益于美国发起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日本带来巨额订单。在美国的大力帮扶下,日本的产业体系才逐渐进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全球产业链中,但美国绝不可能培养一个有可能挑战自身地位的对手。在美国的严格限制下,日本的工业体系“偏科”现象较为严重,虽然日本借由为美国代工机会得到了先进航天发动机的制作经验,但核心技术仍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日本大多数军工企业始终处于“半吊子”状态,尤其是涉及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的航天技术领域,日本缺乏独立、完整的研制经验积累,航天实力停留于“纸面”也就不足为奇。</p><p>  此外,日本的航天技术发展尚需磨砺。日本曾于2005年发射升空的天文观测卫星“朱雀”,就曾因为液氮泄漏导致设备失效。在此后日本发射X射线卫星“瞳”时,先是由于卫星设备故障出现在轨状态异常,多级应急响应机制接连出现低级错误,之后在地面修正过程中又因工作人员之间沟通不畅,造成上传程序未能准确实现修正方法,最终造成卫星失控自转而解体,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10亿日元。这些在航天人看来本应该精确无误的流程,日本却接连出错,不得不说目前日本的航天系统还存在不少短板。</p><p>  造成日本“煌1号”卫星发射推迟的原因,就是卫星在远距离运输过程中天线受损,这也暴露出日本航天发射系统的隐忧。由于现有的发射场担负了航天发射任务,日本才不得不选择跨洋运输发射,但是运输技术确实不过关。同时,日本发射场目前的发射周期为40天左右,相比美国、俄罗斯等仍有较大差距。此外,小型运载火箭SS-520的发射失败,也很有可能与追求降低成本、大量采用商用级电子零部件而降低了火箭可靠性有关。</p><p>  同时,日本虽然已具备了研制大型空间站的能力,并为更进一步的太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受限于国内外实际,目前仍不具备进行载人航天和发射独立空间站的“窗口”。这些因素都成为日本发展成为航天大国乃至航天军事强国的“绊脚石”,一些甚至是日本难以克服的,距离实现它的航天“雄心壮志”,路还很长。(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张乃千 刘帅一)</p><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