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供应链、资金、准入许可:商业航天发射面临三座大山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548
0
2017-2-27 10:01:30
<p> 1月10日,中国首家商业航天基金正式成立,由科工集团公司、资产公司、三江集团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共同建立计划总规模100亿元,已实际认缴资金25.8亿。这改变了一直以来仅有风投资本介入的局面,标志着商业航天投融资生态演进到新的阶段。</p><p> 不容乐观的是,处在萌芽阶段的商业航天,仍受诸多壁垒制约。尤其对于航天发射环节,一直以来以举国之力完成,完全垄断市场,同时也是产业链条中最为高风险和高投入的一环,民营企业若想真正生存下来需翻越三座大山,分别是供应链、资金和发射准入许可。</p><p> 就发射准入许可来说,目前在军民融合政策背景下受到国家支持,但具体审批和准入流程有待完善。如航天科工集团的快舟火箭公司,从申请许可、研制到首飞成功的八个月内,依托航天科工四院的科研资源,有成功发射记录以及商业订单,在发射准入方面得到了国家许可,甚至是大力支持。</p><p> 但情况在不断改善。政策部门在航天发射流程方面不断推进。积极制定服务价格,包括液体火箭和固体火箭,租用不同时长的火箭,以形成公平的企业准入机制。各部委正积极分析商业航天生态圈的运作过程,围绕供应链各方面的问题,利用监管政策逐步推进。</p><p> 第一座大山是供应链。我预计民营火箭市场未来必将出现价格战,成本管控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作为卫星的发射载体,火箭公司应用方向比较集中,未来必然实现批量化生产,提供低成本火箭发射服务。火箭制造公司能否打通供应链尤为关键。</p><p> 目前,对于供应链聚合方式,一些民营火箭公司往往采用合理利用体制内资源的方式,但若不掌握核心技术,很难降低成本,因为核心零部件很难采购,便容易被卖方要高价,难以降低成本。</p><p> <ins data-ad-pdps="PDPS000000059666" data-ad-status="done"></ins></p><p> 办法是民营公司以集群形式完成火箭制造,以相互合作方式形成完整供应链,这极大考验了火箭研制企业的资源聚合能力。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公司涌入火箭制造的核心部件市场,针对某个火箭部件进行研制,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将是一个风险相对较低的市场。</p><p> 第二座大山是资金。航天发射的高风险在于要不断承受发射失败的成本,因而强劲的资本支援是必须的。即便spacex拥有如此强大的运营团队,也不免经历多次火箭发射失败,而该公司之所以仍然能稳定运营,背后正是创始人马斯克以及投资方巨额资本涌入。</p><p> 这需要民营火箭发射企业有强大的资金准备。而在中国,航天更是一直以来的举国体制,由国家作为资金支撑才得以经受多次发射失败迎来成功案例。</p><p> 融风投资金容易,融产业基金较难。一个问题在于,现有的风投级别资金远远不够,如此强大的资金考验,让民营公司更加呼唤产业级别基金。航天投融资一直以来以风投为主。自2015年以来,风投机构逐渐活跃,对商业航天态度积极,总体形成了几亿的投资规模。但对火箭制造的资金支持远远不够,走过天使轮后,公司几乎每轮融资都需要几个亿规模资金。</p><p> 棘手的是,民营公司很难得到产业基金信任。一贯的保守与谨慎,让产业基金更为看中公司是否有成功的发射记录以及商业订单,仅用公司财报和盈利模式很难取得资本信任,走过天使轮的民营公司,越往后融资越艰难。</p><p> 第三座大山是航天发射政策需进一步完善。一直以来服务政府和科研院所,对于民营公司的政策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一直以来的国家立项形式,国防科工局和工信部等部门都有明确依据和审批流程,当商业发射用户首次出现在他们视野内,他们表示支持,但并没有具体监管和审批流程。</p><p> 目前,作为民营公司的发射用户,与发射场暂时无法形成商业关系。情形或有所转变。未来的一种可能是,建立商业发射场的民营公司,作为产业链的新环节涌入产业,重构产业链,而发射场由政府监管规范。这将成为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而决定民营企业能否涌入的,是监管层对发射场资源开放的程度,以及发射场服务能否形成一定盈利模式。</p><p> 三座大山在前,但民营公司仍有重要优势,即开拓市场和挖掘航天应用。目前,商业航天下游市场有待开拓。真正的蛋糕在于卫星应用,应用市场份额占据约70%,其余占据30%的部分是卫星制造和火箭制造。</p><p> 若将商业航天的蛋糕做大,更多在于盈利模式和市场开拓,有了盈利模式,挖掘更多市场需求,才可能吸引资金大规模投入进来。目前民营卫星市场,还属于传统商业航天市场,包括导航、遥感及通讯,导航市场一直以来多为国家任务,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而市场化程度相对高的遥感并没有完全形成商业模式,目前部分企业正在探索,通过发射遥感卫星,然后向企业出售遥感数据。</p><p> 可喜的是,很多初创公司在积极挖掘传统市场以外的新价值,包括九天卫星和天仪研究院,都探索出了一定的商业模式和下游市场。</p><p> 要想让航天产业靠市场力量发展起来,需要国家队和民营公司双方发力,各自发挥优势。对比一直以来的航天产业,将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是国资背景的企业的主要优势,将卫星和火箭进行完善的供应链生产。同时,民营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应用拓展能力,为航天产业开拓更多蓝海市场。</p><p> (作者系航天科技产业研究人员,本报记者沈怡然采访整理)</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