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为让风云四号成为最佳“摄影师”,上海航天攻克两项“防抖”神技 ...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601
0
2017-2-28 09:59:02
<p> 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云图正式发布,这些精美的云图是如何“拍”出来的?除了使用“超静音”新平台和国际先进的新载荷,更有两项防抖神技加身:图像定位配准和微振动抑制。</p><p align="center">
</p><p> 广阔的海洋、多彩的陆地、巍峨的山脉、甚至细小的河流也清晰可见。2月27日,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云图正式发布。这些精美的云图是如何“拍”出来的?</p><p> 平时我们要想拍出美美的照片,首要的条件就是相机要好,高清单反最佳,同时还要具备必要的拍照技术。<strong>在36000公里遥远太空中的风云四号卫星对
地球
拍照也是一样,而且它悬浮在空中,没有“三脚架”,还要在运转中拍出地球的高清美照,这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使用“超静音”新平台和国际先进的新载荷同时,更离不开两项防抖神技:图像定位配准和微振动抑制。</strong></p><p> <strong>图像定位与配准技术好比给卫星载荷对地扫描进行导航</strong></p><p> 日常拍照中,手中镜头微小的抖动可能不易被察觉。但在36000公里以外的高空,卫星载荷“镜头”即使发生肉眼不能察觉的微小偏差,所观测到地面上的观测点也可能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比如,<strong>如果图像定位做不好,预报在上海浦东机场的降雨实际却下到上海虹桥机场了。也就是说,如果图像定位与配准做不好,就无法精确捕捉台风、沙尘暴等动态天气变化的信息。</strong></p><p> 由于是一颗高精度定量遥感卫星,不能像我们平时用普通大面阵CCD相机拍照,它只能用响应高度一致的小规模探测进行“拍照”。所以,<strong>悬浮在太空中的风云四号卫星在36000公里对地拍照,不是一次按下快门拍出来的,而是载荷扫描机构带着反射镜把一个拍照的小视场像一个小刷子一样移动,用15分钟把整个地球一点点“刷”完,最后形成图片。</strong>“刷”的过程中,由于受卫星姿态、轨道和热变形的影响,“刷子”的路径可能会变歪,如果没有一定的修正技术,拍出来的图片就会不准确。在风云四号卫星上,这项修正的技术就是图像定位与配准技术。</p><p> 传统方法是在地面进行图像处理,有一套复杂的图像重采样处理方法和流程。如风云二号卫星就采用了地面处理的方法,但那样做不但增加地面处理难度、降低效率,更可能带来图形信息的损失,降低探测数据的精度,而风云四号卫星可以在星上直接完成校正。</p><p> “<strong>卫星图像定位与配准技术就是给载荷对地扫描的过程进行导航,就好比我们日常开车用GPS导航,只不过一个是给车辆导航,另一个是给载荷‘视线’导航</strong>。”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风云四号图像定位与配准主任设计师吕旺用GPS导航类比图像导航配准原理,“一旦扫描路径偏离预期,系统自动发现并校正,有效控制图像的位置偏差和抖动。”<strong>通过风云四号卫星的研制,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静止气象卫星图像定位与配准技术的国家。</strong></p><p> 风云四号卫星从预研就开始图像定位与配准技术攻关。这是一项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技术,研发过程中将有效载荷、卫星平台和地面应用三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先后调用了近10个博士持续研究。到2010年,这支队伍才彻底把图像定位与配准的问题整明白,确定了星上实时补偿的工程方案,把精度定在了1个像素。</p><p> <strong>给“娇贵”载荷坐上超级“软沙发”</strong></p><p> 风云四号卫星的四个高分辨率载荷中,有一个能给大气做“CT”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娇贵”到什么程度?“<strong>几乎是在卫星边上吹一口气形成的振动,就会诱发干涉仪动镜倾斜,导致分析光谱产生‘鬼线’或者无法预知的谱线。</strong>”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风云四号结构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申军烽说,这样扫描出的大气垂直结构CT图可能就会“鬼影重重”,好比手抖时拍出来的照片,模糊不清。</p><p> “在风云四号卫星预研阶段的一次载荷试验中,因为试验现场有人说话,致使图像质量大受影响。”申军烽回忆。要把这“娇贵”的仪器搬到天上去,而且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每分钟几千转的飞轮、载荷探测机制用的“压缩机”、扫描镜等活动部件都会产生振动干扰。</p><p> 2010年,随着风云四号卫星立项,微振动对敏感载荷性能影响逐渐成为了卫星重要风险项目之一。</p><p> 虽然现有对振动的研究与应用并不少见,但卫星上的振动本来就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小的量级,普通振动的理论和隔振的材料并不适用。彼时,国内并不提微振动。最初,风云四号团队也想过,要是微振动抑制技术攻克不了,就牺牲有效观测时间,让扫描辐射计和干涉式垂直探测仪分时工作,减小相互干扰。</p><p> 不过,遇到困难就退缩从来就不是风云四号卫星团队的作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509所副所长周徐斌带队,查阅上千份文献,最后从唯一能获得的一张简图和一段语焉不详的话开始,理清了微振动问题的主要内容和技术难点。风云四号卫星给载荷坐上超级“软沙发”的微振动隔振系统设计方案,逐渐形成。</p><p> “软沙发”想法很好,但要变成现实难度不小,它既要能抗得住火箭发射过程大过载超重,又能满足在轨失重以及各种空间热、辐照等环境下的使用。为了把设计方案转化到工程应用,微振动团队解决了一系列工程难题,攻克了振源微振动控制技术,并发明了一个非线性变刚度阻尼缓冲装置,终于成功研制出适用于卫星的微振动隔振系统。</p><p> 为了不影响研制进度,在专门的微振动试验间的条件没有完全建成前下,微振动研制团队每次做试验都选择在半夜,并且要清场,关闭空调,拔掉电话线。在静得让人发慌发困的绝对安静环境中几小时几个小时的不停试验,他们不敢说话,甚至不敢随意走动,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成为意外的微振动源头,影响测试数据。</p><p> 最终,上海航天人终于摸清了卫星10余个转动部件的振动特性与传递路径,<strong>实现了振源隔振装置和有效载荷隔振装置的工程化,星上微振动抑制到1mg以下,相当于手轻拍桌面形成振动的三百分之一,敏感频段更是控制到0.1mg水平,解决了精密遥感的图像抖动问题。</strong></p><p align="center">
</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