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SpaceX
商业航天:中国的SpaceX们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政尔卡
限制会员
350
主题
2
回帖
-8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 积分
积分
-8
私信
国外航天
502
0
2017-6-5 10:19:12
近期商业航天投融资消息密集。4月21日,民营卫星公司天仪研究院宣布公司获得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5月23日,航天科工集团设立的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开启A轮融资,拟计划增发28.57%的股权。自2015年政策鼓励民营公司进入卫星和火箭领域,商业航天正成为一条火热赛道,被各路资本看好。
相比同样火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领域,商业航天又是截然不同的。因为这个市场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资源与人才相互博弈始终相伴。这源于中国商业航天的三大特点:第一,政策先行,国家对航天产业的开放程度决定了行业发展进程;第二,盈利周期比一般科技产业长;第三,核心技术和人才资源基本都聚集在传统航天产业链中,尽管目前已有外溢的趋势。
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赛道也存在着科技领域的普遍问题,即正出现市场热度偏离实际价值的趋势。但和其他科技领域相比,行业仍相对理性。
业内普遍期待的是,国家能否在未来设立以商业航天定位的产业级基金。目前民营公司投资者者仍是风险投资。尽管国有航天企业已有部分航天基金,但是仅限于传统航天产业链。同时,国家层面能否出台商业航天的管理办法,以及体制内对体制外的具体采购协议,这将规范市场参与者的商业行为。
中国的spaceX更值得尊敬
对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旗下投资管理平台哈工大机器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哈工大机器人”),从没有要求所投企业成为中国的SpaceX,那只是一个类比概念。事实上,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与SpaceX从生存环境、发展历程等多维度存在诸多不同。而其中,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资金渠道不同。SpaceX靠注资,而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靠融资。这意味着中国团队注定要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承担着比SpaceX更大的压力和风险,他们的成功更值得尊敬,也将得到更大的商业回报。
目前民营火箭公司属于初期阶段。从估值的角度看,A轮在5个亿左右,B轮在20个亿左右。若从企业未来在中国主板上市的价值来看,这个估值是偏高的,但如果市场会淘汰至1-2家后留下独角兽,这个估值就偏低了。
国外商业航天比国内发展早得多。马斯克2002年创立的私人火箭公司SpaceX,以低成本提供火箭发射为竞争力,在2008年成功将运载火箭送达太空轨道。而马斯克以近乎狂热的、想要移民外星的太空愿景,在2014年将SpaceX估值带到100亿美元。
SpaceX每一次火箭发射或融资的消息,无不激励着国内投资人更加关注和看好这个产业。但不应该将国外的SpaceX和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相比。两者在政策土壤、资金渠道等诸多发展维度中截然不同。
SpaceX在最初成立的10年内获得了40亿美元的合约,其中约5亿美金来自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并在2006年获得NASA(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的合同。2014年,NASA再与SpaceX签订了一个26亿美元的临时合同,项目关于运送人员前往太空。2015年11月,SpaceX与NASA确认Elon Musk主导的空间货运合作项目将会在2017年以前承担起运送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任务。而在近期,SpaceX成功发射了高度机密的间谍卫星,这是通过美国国家侦察局(NRO)和美国军方签订的第一单合同。
SpaceX是注资模式,即便火箭多次发射失败,依然有NASA的订单合同和马斯克大量自有资金支持;而中国火箭公司依靠融资发展,也就更经不起任何一次的发射失败,失败意味着之前一轮投资人的资本打了水漂,中国的投资机构中,没有哪家公司可以让火箭公司反反复复地发射失败。目前情况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火箭一次都没有发射过。二者唯一相同的是,中国民营火箭公司若出现独角兽,则在概念和市值上能达到SpaceX的水平,或是更高。
而哈工大机器人需要做的,是利用哈工大航天军工背景,提供技术、人才资源以及品牌,扶持他们快速适应中国的商业航天环境,成为一个行业先行者。目前,我们仍然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寻找适合的投资标的涵盖从卫星、火箭到地面终端设备。
低成本是民营火箭生存之基
但以目前航天科工与航天科技的火箭载体数量来看,未来火箭发射市场将出现较大供需缺口。目前市场上出现以制造商业火箭为业务的公司有五家,包括3家民营创业公司和2家航天集团设立的公司。按照燃料类型不同将火箭分类,大型火箭是液体发动机,小型火箭是固体发动机。商业用途的火箭主要是后者。而民营火箭公司主要从事火箭集成,即采取零部件或部分模块采购的模式。
民营火箭公司的生存空间在于制造出比传统模式更低成本的火箭。中国航天技术之所以在世界闻名,归功于产品的高可靠性,这也意味着将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和技术验证。
军民融合后,非核心零部件的部分产业链向民营公司开放,这种模式下民营公司的进入会降低国家火箭的造价成本。按照这样的思路,通过减少为保证高可靠性而进行反复实验的过程,以降低火箭制造成本。不同于传统模式按照国家任务研制和设计火箭,民营公司在做集成的过程中,走入招标、议价等诸多环节都可节省成本。
物联网是下一个焦点
目前,对中国市场的民营火箭和卫星公司,BAT等互联网巨头并没有介入投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参与。商业卫星在将来势必成为收集大数据的主流渠道。因此,布局商业航天对互联网巨头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当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巨头们将努力形成自己的通信网络、大数据业务,未来也会将商业航天作为下一个竞争焦点。
据哈工大机器人统计,根据目前商业用途卫星发射计划,未来有超过3000颗以上的卫星将要上天。其中诸多大型企业纷纷提出了组网计划,除了传统卫星公司外,组网计划的提出者包括了BAT、大唐等公司。这也决定了商业卫星市场的火箭发射是供不应求的。
一方面,卫星作为形成物联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覆盖区域远超过地面基础设施,如何形成天地互联,成了布局物联网等业务的公司竞争焦点,率先发射卫星的公司可以提供同业提供不了的服务;同时,卫星可发射的轨位资源和频段资源有限,更让国内外公司急于抢先发射卫星。
不同于充满着风险的火箭领域,商业卫星市场的爆发几乎是肯定的。商业航天的产值能扩大到什么程度,不在于制造端,而在于下游应用的拓展。卫星传输下来的大数据如何应用,将成为市场拓展的关键点。虽然目前商业卫星市场规模并不大,公司主要以制造为主,但部分优秀的民营企业正积极探索卫星应用,积极探索着商业蓝海。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图片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