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慧眼”飞天,亮出中国航天空间探测雄厚“家底”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政尔卡
限制会员
350
主题
2
回帖
-8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 积分
积分
-8
私信
航天
318
0
2017-6-17 11:09:48
新华社发(甄哲 摄)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记者屈婷 全晓书 喻菲)中国首枚X射线天文望远镜“慧眼”奔向太空,在550公里高的近地圆轨道上展开对银河系高灵敏度、高频次的宽波段X射线巡天。稳稳“守护”它飞天的,是先进的卫星平台技术。
作为空间科学探测卫星,“慧眼”与普通卫星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携带的仪器是全新的、从前没有用过的,否则就丧失了前沿探索的意义。这就对航天的发射和测控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要为卫星新仪器、新功能提供“私人订制”服务,还要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
“慧眼”飞天,亮出了中国航天空间探测雄厚的“家底”。
“金牌平台”让“慧眼”飞得更稳
“只要科学领域有需要,科学家有需求,中国航天技术就能提供让用户满意的卫星解决方案和各种相关服务。”硬X射线调制天文望远镜卫星工程总师马世俊自信地说。
他的信心来自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最为成熟的遥感卫星平台之一,已成功应用于十余颗卫星,可谓经验丰富的“金牌平台”。这个平台不论是承载能力、载荷安装方式还是稳定性等,都有很强的任务适应能力。
卫星副总设计师倪润立指出,硬 X 射线调制望远镜的观测模式与传统卫星不太一样。“传统遥感卫星多是对地观测,姿态比较稳定,有固定的指向。这颗卫星观测的目标是全天球,在天上要频繁转动。我们根据它的科学目标,制定了几个有针对性的模式,包括巡天观测模式、小天区观测模式和定点观测模式。”
“慧眼”卫星在轨运行示意图
多种观测模式对保持“姿态稳定”提出了极高要求。针对这些科学需求,研制团队进行了详尽的任务分解与分析,对多方案进行比较,采用多种惯性定向姿态控制方式,最终保证了任务的实施。
让“乘客”感到冷热适宜
在为“慧眼”提供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时,五院研制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所有的“乘客”感到冷热适宜。原来,“慧眼”承载了中、高、低能望远镜,而且为了保证探测精度,这三位“乘客”都集中安装在同一个支撑结构上,但是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各异。
5月17日,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在酒泉发射场进行
太阳
翼对接前整星热控实施工作。(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差异有多大?卫星热控副主任设计师、载荷热控主任设计师周宇鹏博士说:“在一张桌子这么大的地方,高能探测器的温度要在18摄氏度左右,而中能和低能探测器的工作温度却可能低到-80摄氏度或-40摄氏度。”
“就好比一个人只有一件衣服,却要在南极和赤道都能生存下来。”周宇鹏说,这对卫星的热控技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让“乘客“都“心情愉悦”,五院技术团队拿出了最深厚的技术储备,发挥了极致的巧思:不但运用了多级隔热措施保护控制漏热、国内首屈一指的深冷热管技术、梯度温度加热实现防污染控制等听上去就非常酷炫的“黑科技”,还很温馨地给卫星打了一顶“遮阳伞”(遮阳板)。
周宇鹏说,这把“遮阳伞”既巧妙地为中低能探测器挡住了阳光,实现了低温工作环境,同时还能为高能探测器加热。这也让“慧眼”成为第一个安装“遮阳伞”的卫星。
配备专属“太空信使”
“慧眼”在太空将全年无休地进行观测,五院西安分院的研究人员为它配了一名专属的“太空信使”——数传分系统。这个信使会将“慧眼”搜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记录系统或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地面接收站。
该系统技术负责人许兴说,“慧眼”的“信使”要数年不间断地工作,这在其他卫星上从未有过。为了确保信使的身体健康,他们采取了抗辐照加固、定时刷新等手段提高它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五院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潘腾说,数据传输也是难点。相比有固定的对地指向的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慧眼”却要指向天上任何区域,天线也并没有指向
地球
。“为了保证卫星在观测过程中数据及时传输,我们采取了很多自动化的程序。”
多领域、多平台、全方位服务科学探测
潘腾说,“慧眼”是在中国卫星研制雄厚的技术实力基础上进行全面升级,创造性地迈出空间科学探索步伐的一颗“新星”,彰显了中国航天多领域、多平台、全方位服务科学探测和研究的能力。
比如,2016年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的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便是以成熟的返回式卫星平台为支撑,全面满足了19项空间科学试验的不同需求,完成了天地往返的旅程。
而“嫦娥二号”、“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的成功经验,将助力“嫦娥五号”任务完成。潘腾说,空间科学卫星的研制,对航天技术发展既是要求,也是挑战,“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一种关系”。这些工程成果证明,中国已初步掌握了多目标任务设计、探测器轨道测量、目标特性观测、高可靠自主控制与管理、目标捕获等理论和技术。
面对空间科学探测所带来的新挑战,中国航天也做好了充分的储备。比如,五院提出了“近地小天体普查与定位”系统及项目,用于近地天体普查及定位,同时对主带小行星等太阳系其他小天体开展高效的巡天观测。
据悉,五院将携手国内各相关单位,科学规划、发展月球及深空探测领域,推动中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
(本文来源:新华社)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