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宇宙视错觉“引力透镜”:爱因斯坦预言测量恒星质量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宇宙
299
0
2017-7-11 09:24:50
这张图显示了爱因斯坦环(中间偏右)。天文学家已经在宇宙中多次观测到了引力透镜效应,尤其是在星系、星系团和黑洞等特别巨大的天体附近。
这张图显示了巨大天体,如一颗白矮星的引力如何使附近的时空扭曲,进而使更遥远天体发出的光线发生弯曲。
这张图片显示了Stein 2051 B在天空中的移动,遮蔽背景恒星并造成位移。天文学家观察了它的移动,以及它对背景恒星光线的引力透镜效应。
北京时间7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白矮星Stein 2051 B距离
地球
大约18光年,过去一百多年来,对它的质量测量已经成为天文学上争论的话题之一。现在,一群天文学家利用爱因斯坦最初预言过的一种宇宙现象,对这颗白矮星进行了一次精确测量,解决了这一百年争论。
研究人员选择了Stein 2051 B遮蔽另一颗恒星——距离地球更加遥远——的时机,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其进行了观测,以此计算出了这颗白矮星的质量。在遮蔽过程中,背景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似乎出现了非常细微的偏移,但它的实际位置其实完全没有改变。
这种宇宙视错觉被称为“引力透镜”。天文学家已经在宇宙中多次观测到了引力透镜效应,尤其是在星系、星系团和黑洞等特别巨大的天体附近。引力透镜效应的出现是由于巨大天体会导致附近的空间出现扭曲,来自更遥远天体的光线在经过时就像通过透镜一样发生弯曲。在一些情况下,引力透镜会使背景恒星看起来像发生了位移。事实上,这就像把铅笔放到装水的水杯里,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会因为光的折射而出现错位。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这种位移可以用来测量单个恒星的质量,因为背景恒星的位置偏移程度取决于前景恒星的质量。但是,当时的望远镜达不到足够的灵敏度,无法实现爱因斯坦的这一预言。
参与此次研究的科学家表示,此前还没有人利用背景恒星的位移计算过单个恒星的质量。事实上,科学家对恒星之间的位移进行测量的例子只有一次:1919年的日全食期间,科学家观察到
太阳
使几颗背景恒星出现了位移。当时之所以能观察到这一现象,只是因为太阳太接近地球。
此次新研究的结果在线发表在近期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宇宙透镜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空间是有弹性的,而不是固定不变,并且大型物体(比如恒星)可以造成空间的扭曲,就像保龄球在柔软垫子上造成的曲面。物体使时空扭曲的程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同样的,更重的保龄球在垫子上压出来的痕迹就越深)。
光线通常在真空中以直线传播,但如果光线经过一个巨大的物体,那它的轨迹看起来就会像道路的拐弯一样,偏离原先的直线。爱因斯坦指出,这种偏斜会将更多的光线传递给观察者,类似于用放大镜将散射的阳光聚焦到一个点上。这种效应会使背景天体看起来更加明亮,或者在前景天体上形成一个亮环——爱因斯坦环(Einstein ring)。
天文学家已经多次观察到爱因斯坦环,以及由非常巨大的前景“透镜”——如整个星系——形成的“亮度增强事件”。这些现象也可以在银河系的平面上观察到,很可能是由那里的单个恒星引起的引力透镜效应。天文学家还利用这种效应来探测其他恒星附近的行星。
在此次新研究中,天文学家首次报道了对所谓“非对称透镜”(asymmetric lensing)的观测结果,涉及的是两颗太阳系以外的恒星,其中一颗背景恒星的位置出现了改变。
论文第一作者、空间望远镜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缩写为STScI,位于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文学家Kailash C。 Sahu称,位移的程度与前景天体的质量直接相关,如果是相对较“轻”的天体,比如恒星,这种位移的程度极为细微,很难被探测到。在白矮星Stein 2051 B的例子中,受其影响的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移大约为2毫角秒,相当于观察2400公里外一个25美分硬币的宽度。
探测如此微小的变化需要强大的观测设备,比如哈勃太空望远镜上安装于2009年的高解析度相机。该设备还能够捕捉位移恒星发出的光线。Sahu称,这些光线比起Stein 2051 B来简直微不足道,就像电灯泡旁边的萤火虫。
研究人员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进行了8次测量。他们观察了这颗白矮星在天空中的移动,遮蔽背景恒星并造成位移。在Stein 2051 B经过之后,天文学家还观测到了背景恒星的实际位置。
许多变量都可能影响科学家能否观测到更多类似的事件,包括两个天体的排列方式、前景天体的质量及其与地球的距离、前景天体与背景天体之间的间隔,以及太空望远镜的灵敏度等。不过,Sahu表示,他认为自己的团队已经证明了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科学家每一年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测量2到4颗邻近恒星的质量。
恒星化石
当恒星发展到白矮星阶段时,其内核已经不再燃烧氢(不再产生能量),外层的气体会逐渐散去,留下密度极高的核心部分。白矮星形成时,物质的塌缩会导致表面温度上升,甚至可能高于“活着的”恒星。
“天空中至少97%的恒星,包括太阳在内,都将变成或者已经变成白矮星,”佛罗里达州安柏瑞德航空大学的工程和物理学教授特里·奥斯瓦尔特(Terry Oswalt)在《科学》杂志同期的“视角”(Perspectives)栏目文章中写道,“因为它们是所有前代恒星的化石。白矮星是发掘星系——如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历史和演化的关键。”
奥斯瓦尔特并没有参与此次研究。他指出,Stein 2051 B的质量问题已经“争论了超过一百年”。在目前科学家的设想中,白矮星的质量和半径可以揭示出它们如何形成、由什么物质组成,以及来源于哪种类型恒星等关键信息。
此前对Stein 2051 B的质量测量显示,它主要由铁构成。然而,根据研究论文的描述,这一发现存在几个与已知白矮星形成和演变理论相悖的问题。比如,要形成如此大量的铁,演变成Stein 2051 B的恒星需要极其巨大,但对Stein 2051 B半径的研究显示,它来源于一颗比太阳大不了多少的恒星。
如果这些对Stein 2051 B质量的测量是对的,那天体物理学家就得回到黑板前,搞清楚这样一颗白矮星是如何形成的。Sahu称,天文学家意识到他们对Stein 2051 B的质量测量很可能是不对的,但他们没有办法确定这一点。
通常情况下,测量恒星质量的唯一方法是观察它与另一个巨大天体的互动情况。例如,在一个两颗恒星互相围绕运转的联星系统中,质量较大的恒星将对另一颗恒星施加更大的影响;通过观察这两颗恒星随时间推移的相互关系,科学家可以越来越精确地计算出它们的质量。Stein 2051 B确实有一个“同伴”,但二者的距离非常遥远,它们对彼此的影响也十分微弱。
新研究的结果显示,Stein 2051 B实际是一颗非常普通的白矮星,符合已经广被接受的白矮星形成理论。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0.68倍,表明它来源于一颗质量是太阳2.3倍的恒星。此前的测量结果中,Stein 2051 B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0.5倍。
Sahu表示,质量和半径都能得到准确测量的白矮星并不是很多。“研究证实了白矮星质量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他说,“(天体物理学家)一直在使用这一理论,很高兴知道它还很站得住脚。”(任天)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天文观测
黑洞
土星
天文知识
UFO
冥王星
图片
系外行星
月球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