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卫星互联网:高新科技领域的低成本挑战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550
0
2017-7-31 16:25:03
Space X几乎是海外商业航天大爆发的起点,可回收火箭的神来之作,砍掉了约一半的航天“运费”;One Web则很有可能把原先小众的卫星互联网接入寻常百姓家。纵观这两家明星企业的商业逻辑,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低成本”。正是低成本造星、低成本发射,才造就了低成本的卫星互联网服务。
中国制造的低成本运作模式,美国人学得很好。美国的科技大亨们,初步搭建好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从航天元器件采购、卫星研制到发射运营,一应俱全。比如,One Web想发射一颗卫星,可以在加州采购“立方星”的模块化部件,还可以找维珍银河帮忙将小卫星送上天空。而在中国,航天科技的长征火箭要提供类似Space X的服务还要等到2018年。
为绝妙的是,维勒还说服了法国空客的决策层,在空客车间里建立一条制造卫星的标准化流水生产线。按照合作计划,空客的卫星工厂要给维勒的One Web卫星生产900颗标准化的卫星。遗憾的是,尽管中国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飞快,但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卫星还没有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One Web还是Space X,都是根植于美国优质创新体系之上的民营企业。美国的创新创业体系很完备,包括尖端的技术储备、高端的人才集聚、遍及全球的融资渠道以及全球最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这些元素使得民营企业更加适应市场化生存。
近些年,随着大众创业政策的推进,许多海归人员、从体制内离职的技术人员,纷纷投身商业航天的洪流,使得一批航天民营企业崛起。中国民营企业的研发、运作不像体制内企业和院所,民营企业在投入巨大的高新技术领域,首先要想好如何在产业链中活下来。中国自身有很强的市场需求,有完备的产业链,而民营企业自身有技术优势,两者结合起来一定能探索出适应市场的方法。
现在,不少国内民营卫星互联网企业还无法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转而从太空遥感、太空航拍望远镜等细分领域入手。卫星组网通信要达到一定数量规模才可以,而且要保持24小时信号强发射状态,对企业整体要求较高,但遥感、太空摄影并不需要,一两颗卫星就可以提供服务。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不一定非要参与卫星研制、火箭发射等烧钱的上游环节。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统计,2015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约为 2083 亿美元,其中卫星服务和地面设备收入达到 1863 亿美元,占比为 89%;卫星制造和发射收入达 220 亿美元,占比为11%。中下游的卫星运营服务收入超越了上游的制造和发射收入。这意味着,中国卫星互联网企业巨头也有可能出现在中下游的卫星服务领域。
但需要强调的是,卫星领域是高新科技领域,中国企业尤其是财力雄厚的国有企业不能轻易放弃上游环节的市场竞争。中国在智能手机领域的缺憾是,尽管中国的品牌已经遥遥领先,但芯片、摄像头等核心部件及系统,都不占优势。从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算起,中国已当了47年的航天大国,航天科研院所培养的航天人才数以万计。近些年海外归国的航天人才、通信人才也小有规模。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尤其是国有航天企业的改革,释放政策红利,引导这些人才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