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筑梦浩瀚太空 荣光捧给祖国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557
0
2017-8-1 09:33:52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航天发射任务(资料图)。
这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队伍,他们的队列中高扬着航天报国的信仰旗帜,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着“两弹一星”的忠诚基因,他们的胸膛里燃烧着逐梦太空的熊熊火焰……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先后完成200多次重大航天任务,创造了20余个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追溯发展足迹,回眸创业风云,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航天人经略浩瀚太空、探索茫茫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息,他们用一次次神箭巡天的壮举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将荣光捧给祖国。
白手起家 建设我国自主设计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做出了“发射基地要逐步搬家”的战略性决策。从此,在荒凉的晋西北高原,探索浩瀚太空的征程拉开序幕。
“宁可少活20年,也要解决用水难。”“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家山沟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土豆白菜当干粮”……这些流传至今的口号和顺口溜,生动反映了老一辈航天人以身许国、战天斗地的场景。
1967年1月,在刺骨的严寒中,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业者,开始建设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个航天发射场。此时,离第一次发射任务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建设航天发射场,几乎没有经验可循;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各类资源紧缺;大型施工器械几乎没有,手搬肩扛是最主要的施工方式;西北高原常年低温,可施工时间短,冻土层厚,施工难度大;既要搞工程建设,还要组织航天发射……在如山的困难面前,晋西北航天人用一腔报国热情,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创造了“一年组建,两年试验,首战告捷”的奇迹。
天地征程,雄关漫漫。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时代怎样变迁,晋西北航天人矢志报国的忠诚从未消褪,探索浩瀚太空的步伐从未停歇……
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向极地轨道发射传输性遥感卫星,标志着航天发射能力达到新高度。
1997年12月8日,第一次与美国进行航天合作,将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打开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进军世界航天发射领域的大门。
2002年9月15日,首次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标志着我国航天发射能力进入新纪元。
……
每一次刺破苍穹的背后都离不开强大信念的牵引,每一次中国高度的提升都少不了精神世界的支撑。作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之一,晋西北航天人在心中播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忠诚使命、创新超越”的精神火种。
为美国人发卫星六战六捷 美国专家竖大拇指
松柏肃立,青冢静默。寨子山南坡,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烈士陵园所在地,也是晋西北航天人心中的精神圣地。这里,长眠着98位为共和国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英灵。不远处,巍巍高耸的发射塔架与庄严肃穆的青色坟冢遥相呼应,共同诠释着航天人铮铮的誓言:活着干在发射场,死后埋在塔架旁!
英烈,从来不曾远去。他们拼搏奉献的精神永远守望着航天阵地,指引着前进方向。
梁占国,烈士陵园中第82位航天先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航天走向了国际市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也迎来了第一批外国客人——美国人。美国,世界头号航天强国,为美国人发射卫星,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面向世界,就碰上了“硬骨头”。
自信拥有最先进技术、最成熟经验的美国专家何其苛刻。老高工回忆,当年美国专家要求他们对已有发射测试模式进行颠覆式修改,300多页的技术文书,几千条的技术指标一个不能有问题;场区和设施条件需要改造,技术人员要出国下厂学习有关知识……全新的技术状态、超负荷的工作量、极其严苛的标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晋西北航天人又一次迎难而上,吹响了进军太空的冲锋号。身为专业技术负责人的梁占国已经不分昼夜连续工作了近3个月,在距第五组“铱星”发射只剩下四天的时间时,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恶性肿瘤多发转移至肝脏、脾脏及颅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梁占国首先想到的是没有完成的工作,他一遍遍审查着流程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没有给亲人留下只言片语,却给中心留下了一张张清晰的流程规范图。
就是凭借这种拼搏奉献的精神,晋西北航天人六战六捷,将12颗卫星准确送入轨道,分毫不差。美国专家竖起了大拇指,一次又一次为中国航天喝彩。
每一次天光地火的背后有多少对于家庭的亏欠,每一次巡视银河的探索中有多少对使命的付出。晋西北高原不会忘记,1998年春节,某型航天任务全面展开,中心全体科技人员叫响“春迎在厂房里,节过在阵地上”的口号,为祖国守岁,为航天站岗;岚山漪水不会忘记,5·24抢险,广大科技人员向死神宣战,以血肉之躯数次冲进毒气弥漫的发射平台,避免重大航天事故;祖国不会忘记,一颗颗翱翔于太空的“争光星”是晋西北航天人用数不尽的“两地书”,说不完的奋斗史来托举。
“有过多少功勋总爱沉默,青春点燃天光地火,有过多少辉煌仍在求索,神箭倚天巡视银河……”正如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人耳熟能详的这首《荣光捧给祖国》中所写的那样,晋西北航天人将拼搏奉献的情怀代代相传,用对航天事业的执着,镌刻大写的忠诚。
创新图强 开创我国航天发射史上20多个第一
上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突然单方面毁约,撤走专家,封锁技术,让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举步维艰。从那一刻起,中国航天人就知道,高新产品买不到,尖端技术等不来,唯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攻克技术壁垒,才能在高新技术密集的航天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从成立之初创造“一年组建、两年试验、首战告捷”的奇迹,到开创我国航天发射史上20多个第一,向创新要效益,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从组建的第一天起,就烙印在晋西北航天人的脑海里。
谈到创新,晋西北火箭城人不会忘记长征六号任务。
新型运载火箭首飞、一箭发射卫星数量最多尝试、发射准备周期大幅缩短、首次采用“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的“三平”测发模式,新阵地首次使用、低温加注首次运用……20多个第一,对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而言就是20多个挑战。
为破解多星调试安装、准备周期缩短难题,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新采用并行与串行结合、测控联调与产品测试协同等办法,优化试验流程,创下7天完成发射准备、20星调试安装同时进行的航天新纪录;为适应“三平”测发需要,中心创新设计了适应集火箭运输、起竖、发射脐带塔功能于一体的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的发射场设施……从组织模式到关键技术几十项创新成果托起神箭巡天。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历史陈列馆内一块块奖牌、一张张证书记载着晋西北航天人在创新征程中的辉煌,1000余项创新成果是他们创新精神最好的诠释。
归零法则让航天发射前故障“几无生存空间”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则“小白毛”的故事流传至今。
1966年10月,在“两弹结合”试验任务技术阵地测试中,航天科技人员王长山发现一个仪器的插孔中有一根5毫米长的小白毛。为防止通电接触不良,确保试验任务万无一失,他小心翼翼地用一根猪鬃,费了好大劲才把这根小白毛挑了出来,排除了一处重大隐患。素以严谨著称的科学家钱学森听到此事后,专门把这根白毛要了去,并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作为作风细致最典型的示例,让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受教育。”
“小白毛”的故事教育着一代代航天人,一代代航天人也续写着新时代的“小白毛”故事。
4.5克,这个很难被人察觉的重量,对于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张枫而言,却是为国家挽回几十亿损失的千钧之重。2013年6月26日,创新三号、试验七号和实践十五号“一箭三星”航天发射进入最后的倒计时,火箭动力系统火工品测试正在紧张进行。检验合格证、查看产品外观、测试电阻值……张枫熟练而谨慎地审视着每个火工品。动力系统上百个火工品检测,对张枫意味着8小时以上的满负荷工作。在拿起编号为1001—05的点火药盒后,张枫皱了一下眉头,凭借多年练就的一流手感,他敏锐察觉到药盒分量异常。
点火药盒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一旦有问题,发动机将无法正常启动,势必导致重大航天事故。因为作用重要,点火药盒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检验流程极为严格,每个药盒都要经过十余道工序的质量把关。张枫在一线干了10余年,从未听说点火药盒出过问题。
此时已是凌晨,7个多小时的工作已让张枫极度疲劳,可凭借着航天人严谨的作风,他立刻上报技术室主任,展开问题清查。
当点火药盒被打开,看到空空如也的点火药盒,场所领导一把握住张枫的手。“同志,太感谢你了,如果让这样的药盒上天,不仅会造成几十亿元的损失,数年的科研成果也将毁于一旦,我代表项目组感谢你。”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太多航天人精益求精的故事。某航天发射任务前夕,高级工程师淳静在数据对比中突然发现一个数据跳变。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偶尔有一个跳变也算正常,可淳静以航天人特有的敏锐与严谨,启动了归零法则。
归零法则是航天领域故障处理的一种方式,是指在航天发射任务准备中,各个系统只要出现故障,无论大小,一切工作必须推倒从零开始。这项制度使得航天发射前故障“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但同时也给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带来几何倍数的增加。从试验文书到产品参数,淳静带领团队翻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对上百万数据进行比对,最终发现某产品部件瑕疵,避免重大事故隐患。
在高风险、高难度、艰巨性、多变性并存的航天领域,片刻也离不开过硬的作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介绍,颗颗螺丝连着任务成败,一次航天发射涉及上千个岗位,几千台套设备、数以万计的操作和技术参数,任何一个差错都可能导致失败,人人万无一失,岗岗不留隐患,是航天人必须保持的工作作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习近平主席“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的殷切嘱托下,晋西北航天人必将众志成城,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