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科学家:我有特殊的“看”日食技巧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官海琛
限制会员
289
主题
1
回帖
-21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 积分
积分
-21
私信
航天
512
0
2017-8-22 08:03:57
作者:李会超(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日全食(图片来自网络)
日全食,也许是最为大众熟知的天文现象。当月球处于
地球
和
太阳
之间时,在地球上的一部分区域中,太阳耀眼的光芒会被暂时遮挡,白天和黑夜将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交替出现。
美国当地时间8月21日,
一场日全食光顾美国。
从美国西海岸的俄勒冈州到东海岸的南卡罗莱纳州,日全食沿着一条宽度约为110公里的日食带,横跨美国的14个州。
在不清楚日食成因的年代,“天狗吃太阳”的传说会让人们在日全食出现时惊慌失措。而今,
日全食已经变成了一场全民天文盛宴。
美国人民早早地就采购装备、计划旅行,希望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世纪奇观。美国交通部甚至要提前谋划日食期间的交通疏导措施,避免扎堆观看日食的车辆造成全国范围的大堵车。
图:日食带过境美国的示意图,红线之内的区域都能一睹日全食的奇观
日冕——太阳风暴的“策源地”
我们平常在天空中看到的太阳耀眼的光芒,大部分都来自于太阳的光球层。这里也是我们定义的太阳表面。
在光球层之上,还存在着一个名叫“日冕”的区域。这里,是太阳风暴的“策源地”。
当太阳风暴爆发时,大量的磁场能量像核弹爆炸一样,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转化成太阳风暴向太空中奔袭的动能。美丽绚烂的极光,就是太阳风暴吹袭地球时带来的“礼物”。
但与此同时,太阳风暴更会
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产生严重的影响。
例如,太阳风暴中的高能粒子可以让卫星上的计算机死机甚至彻底瘫痪。
太阳风暴(图片来自网络)
太阳风暴引起的地球高层大气加热会加剧天宫二号、天舟一号等近地飞行器轨道上的大气阻力,飞行器将不得不耗费更多燃料维持轨道。
太阳风暴引起的地球磁场变化,会在地面上的高压电网中产生强大的异常电流,造成大面积停电。
太阳风暴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将会对我们导航定位的GPS信号产生干扰,也会让船舶、飞机依赖的长距离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
图:夏威夷大学的研究者于2015年在北极拍摄的日食的图片,向四周延伸的结构即为日冕,日冕底部还能看到由于月球地形而形成的贝利珠
从日食中开始的日冕研究
要想弄清楚太阳的“脾气”,预知太阳风暴的爆发,减轻太阳风暴对我们的影响,就要对日冕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然而,平日里,日冕被太阳光球耀眼的光芒所遮挡,难以进行有效的观测。
日全食发生时,由于月球对光球的遮挡,平日里暗淡的日冕便会出现在太阳周围,使人们能够一睹它的真容。
在日冕仪出现之前,日全食是科学家们进行日冕研究观测的主要时机。
1860年,天文学家坦普尔来到西班牙观测一次日全食。
与其他日全食期间的观测记录相比,坦普尔的记录显得十分特别,因为日冕附近出现了一个少见的圆环状结构。
当今天研究者们对太阳风暴爆发时的形态有了深入的认识后,坦普尔的这次观测被普遍认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亲眼捕捉到了太阳风暴的踪迹。
图:2003年SOHO飞船上的日冕仪拍摄到的日冕物质抛射图像
图:1860年的日食观测,右下角的环状结构被认为是最早的日冕物质抛射观测
而在1879年的一次日食观测中,美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杨怀着却被太阳坑了一把。
他在日冕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元素,其光谱发射线是之前从未见到过的。这种元素被命名为“coronium”,即日冕的英文单词“corona”和表示金属元素的词根“ium”的组合。
在之后60年的时间里,不少科学家对“coronium”的性质做了研究和推测,但最终忧伤地发现,这是太阳跟人类开的一个玩笑。
其实,它并非一种真实存在的元素
,那种从未见过的光谱发射线,实际上是高度电离的13价铁离子发出的。
在地球上,我们常见的铁离子一般为2价或3价,即铁原子失去了2-3个电子。
而日冕上的铁离子竟然被生吞活剥地弄走了13个电子!
这意味着那里的温度高达数百万度。
这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识相悖的发现
。
如果你在野外撑起烤箱,准备进行一次开心的烧烤时,你肯定会把要烧烤的食材尽可能得靠近烤箱上的木炭,因为距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食物就能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
太阳最靠里的区域中,核聚变反应像烤箱里烧红的木炭一样,产出了太阳发射的几乎全部能量,温度高达数千万度。从那里到太阳表面的光球,温度逐渐降低到数千度。
然而在光球以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随着距离的增加,温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从光球的几千度急剧的增高到了日冕的数百万度。
图:日冕加热(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现象不会平白无故的发生,
日冕一定是从什么地方获取了温度增加的能量。
空间物理学界提出了“波动理论”和“磁重联理论”来解释日冕加热的过程。然而,这两种理论都不完备,都只能解释一部分观测现象。
不可替代的观测良机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
通过日冕仪来制造人工日食
,进行常规性的日冕观测,而不用苦苦等待下一次日全食的到来。在我们监测太阳的SOHO飞船、STEREO飞船上,都装备了这种仪器。
图:SOHO飞船发布在网站上的实时日冕观测
但日冕仪有着固有的缺陷:
为了不至于让太阳的强光烧毁敏感的探测器,日冕仪的遮挡的范围要比太阳光球大一些。
图:SOHO飞船使用的LASCO日冕仪
如果我们将太阳中心到光球表面的距离定义为1个太阳半径的话,SOHO飞船最低能够观测到1.1个太阳半径,STEREO飞船最低能够观测到1.3个太阳半径。
这让
从太阳表面到1.1个太阳半径
的区域
成为了“日冕仪盲区”。
而这个盲区,恰好又是日冕加热过程发生的关键区域。只有获得了关于这个区域的观测数据,才有希望解开日冕加热机制的谜团。
图:SOHO飞船拍摄的日冕图像,图中有一片纯蓝色的区域,就是没有数据的日冕仪观测盲区
日全食发生时,存在一个有趣的巧合:
太阳的半径大约是月球的400倍,而太阳到月球的距离也恰好约是月球到地球距离的400倍。因此,月球遮挡的范围几乎精确的等于1个太阳半径,而没有往外扩展。
这使得科学家们
获得了“日冕仪盲区”难得的观测机会。
相比于卫星观测,日食期间的地面观测还具有观测分辨率更高的优势,将会对我们建立更精确的日冕大气模型提供依据,从而能更好的预测太阳风暴的产生。
超级日全食——全民参与,科学相伴
早在此次美国的日食到来之前,美国的研究者们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除了常规性的地面观测外,他们还动用了一架湾流V型喷气式飞机,飞到万米高空,来观测到被大气层阻隔的红外信号。
科学家们还动员遍布全美的业余天文爱好者,通过“美洲大陆公民望远镜日食”(CATE)项目提交它们拍摄到的日食照片,让科学家们能够综合掌握日冕在日食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用来观测日是的湾流V型喷气式飞机,也许是最酷的观测平台了!
既有全民参与的热情,又有前沿科学的产出,日全食观测也许是完美的科学研究活动形态的一个范本。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