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小行星撞地球!中秋夜云南多地目击到“巨大火流星”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RobertFep
限制会员
263
主题
-3
回帖
-19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 积分
积分
-19
私信
航天
411
0
2017-10-6 02:10:58
来源:《中国国家天文》杂志公众号
昨天晚上10月4日晚8点多,当大家都沉浸在欣赏中秋之夜的月圆美景时,云南各地的小伙伴却都不由尖叫起来,因为一颗疑似“流星”亮度却堪比中秋明月的物体划过天际!
根据卫星观测结果,这次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在北京时间10月4日20:07,撞击点位于香格里拉县城西北40公里处,爆炸当量相当于540吨TNT,比2014年的锡林郭勒事件(450吨)略强。小行星相对
地球
的速度为14.6千米/秒,空爆高度只有37公里,所以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
中国地震台网也实时记录到了一次陨石坠地撞击事件,根据初步分析,撞击事件发生在我国云南省西北部,时间为10月4日20时9分44秒,相当于一次2.1级地震。
据推测以及以往类似陨石事件的比较,估计有多颗公斤级的陨石到达地面(当量类似的Park Forest事件,共寻获18公斤的陨石;而香格里拉陨石事件的进入速度更低,有利于更多陨石完整抵达地面)。这是2009年满都拉陨石事件之后,我国最大的一次陨石事件!
科普流
我们为什么对陨石这么感兴趣?因为陨石是
太阳
系的活化石,它们没经过地质作用,因此完整地保存了太阳系早期阶段的信息,能帮助我们回答地球和生命起源这样的重大问题。为了了解陨石的身世,我们既需要分析陨石本身,也需要弄明白它掉下来的轨迹,因为它的轨迹能让我们算出它在太阳系里的轨道,弄清楚它究竟来自何方。然而能看着掉下来的陨石是极其稀少的,全世界只有30块左右。香格里拉陨石若能被寻获,会给我们人类小小的知识库再增加一个数据点。我今天大半天在忙着的事情就是记录各位网友的目击报告,你们的报告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计算陨石的轨迹,谢谢你们
@小龙哈勃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和防御
文 /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刘静
危险的小行星
小行星是绕太阳运行且体积和质量都比大行星小很多的自然天体。近日心距小于1.3 AU(与地球轨道最近距离小于0.3AU)的小行星为近地小行星(NEA)。与地球轨道的最近距离在0.05AU(≈19.5倍地月距离)之内,并且直径大于140m的近地小行星称为潜在威胁小行星(PHA)。近年来随着观测能力的提高,发现并编目的近地小行星数量在快速增长。截止2017年10月4日,已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数量为16749颗,其中直径在1km以上的有881颗、潜在威胁小行星有1846颗。
近地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接近,存在近距离交会和碰撞的可能,二者相对速度高达几十公里每秒,一旦碰撞会产生巨大的撞击能量,造成大的灾难。一颗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造成全球性灾难,导致地球文明的毁灭;一颗直径100米的小行撞击地球在低空或地面爆炸的威力便强于最强的氢弹,可造成区域性的毁灭;而一颗30米大小的小行星若撞击地球的威力足以毁坏方圆10公里的森林。6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是一颗10~15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1908年6月30日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由一颗直径约在30~50m的小天体在西伯利亚深空爆炸产生,爆炸夷平了2150平方公里的森林与植被。2013年2月15日,一颗直径约17米的近地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市的空中爆炸解体,造成1200多人受伤。
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
近地小行星研究和应对现状
实现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的预警和防御,必须及时发现危险小行星,通过持续的跟踪观测获得足够的监测数据,通过计算评估其撞击地球的风险,针对高风险的近地小行星制定防御策略并采取具体行动。
近地小行星难以发现,难以准确预报。因为用望远镜探测小行星,需要小行星足够接近(尺寸越小则要求的距离越近)、地球处于夜半球。车里雅宾斯克事件的小行星即处于昼半球,未能提前发现。而准确地预测小行星撞击的时间和地点,需要有足够多精确的监测数据计算出精密的小行星轨道,要求有全球布站的监测设备的连续跟踪。
近几十年来,美国及欧洲不断地新建以及改进小行星观测系统。至2005年底已完成“发现并编目管理90%直径在1千米量级(及以上)的近地小行星”的目标,自2007年起近地小行星探测的目标是“截止2020年底完成直径140米(及以上)近地小行星的发现及编目管理”。而据NASA在2014年9月公布的一份报告估计,目前只发现了近10%直径在140米及以上的近地小行星,并且按照当前的速率和监测能力估计,无法完成上述探测目标。为了完成新的近地小行星探测目标,国外有关组织或机构正在建设或计划多个新的、能力更强的近地小行星探测设备,包括地基的反射式巡天望远镜(LSST)以及天基红外望远镜Sentinel和NEOCam。
国际小天体中心(MPC)是小行星数据集中接收和发布的中心。2008年10月,MPC曾成功进行过一次危险小天体的发现及预警:10月6日由卡特琳娜巡天望远镜发现危险天体(临时编号为2008TC3),小天体中心接收到数据并定轨后发现该天体将在24小时内撞向地球,立即向JPL及NASA的其他相关部门发出了警告;之后全球27个观测设备进行了跟踪监测,小天体中心预测该小天体将在10月7日于北苏丹撞向地球;最后,研究人员成功地在预测地区拍到该小天体撞入地球大气层的画面,并找到了未燃烧尽的陨石。所幸陨落的小天体尺寸较小,在大气层中烧蚀后只剩很小一块落到地面,因此并未造成大的危害。
为促进国际合作应对威胁,2013年12月,联合国大会正式批准成立了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和空间任务计划建议组(SMPAG)。IAWN负责近地小行星预警技术相关工作,包括近地小行星的搜索发现、跟踪监测、编目管理以及碰撞风险评估;SMPAG负责近地小行星威胁减缓计划活动的发展,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威胁做出国际应对准备,目前已有成员包括美、俄、英、日、韩等16个成员国或机构组织加入SMPAG。2017年5月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宇航科学院行星防御会议,专门围绕行星防御问题进行桌上推演,以“假设发现了可能撞击日本的直径100-250米的小行星”为主题,组织科学家、机构的部门负责人和政府官员就如何进行信息共享和有效防御等问题进行讨论,由此促进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相关的研究。
相关专题云南亮斑划空为小行星撞击专题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