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中国空间机器人何时上太空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ddfg
金牌会员
437
主题
-1
回帖
1016
积分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0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8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84 积分
积分
1016
私信
航天
418
0
2017-12-1 16:33:14
不久前,本报一则有关中国可自由移动空间机器人的报道,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中国有了自己的可自由移动空间机器人,他长的什么样?他真的能上太空吗?他在太空真的能行走吗?他什么时候能上太空?带着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国家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梁斌。模样怪异 本领高强 在自由移动空间机器人仿真系统实验室里,面对只有两个肢体、手脚同具(手脚可代替)、还没有人的模样的空间机器人,模样怪异。空间机器人不同于地面机器人。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从地面向空中发射物体,每一千克物体的发射费用约须两万美元左右,因此,空间机器人要求重量轻、体积小。一般来说,在具有相同操作空间的前提下,地面机器人每个都有几百千克重,但空间机器人的重量却只有几十千克。空间机器人系统根据其基座的控制方式分为固定基座机器人系统、自由飞行机器人系统和自由漂浮机器人系统。第一种机器人由于与空间站等空间飞行器相连,他更像空间飞行器的手臂,他另外一个名字还真的叫“大臂”。记者眼前的空间机器人属于自由漂浮机器人。他已是中国第三代空间机器人了。 早在80年代末,中国空间机器人的研制就开始起步了,时至今日已历时十几年。中国第一代空间机器人是在“七五”期间研制成功的。他属于固定基座机器人系统,但他更多的意义应该说还只是中国的概念空间机器人。经历了十几年的刻苦攻关,如今的第三代空间机器人已是具有9个关节、14对传感器,可用于摆动爬行和蠕动爬行进行操作的可自由移动的机器人。通过事先输入到机器人本身的指令和空间站的遥控指令,在空间,他可以完成一系列包括行走、检测、搬运、更换零件、插/拔插头、抓拿浮游物体等精细的操作程序。这一切都有赖于安装在他的手和脚上的传感器。 此外,他还可以随卫星上天,独立进行空间工作。例如,捕获空间可疑物,像太空垃圾、威胁空间站安全的物体等,治疗“生病”的卫星等。 模拟空间机器人失重环境的仿真系统有三种形式:气浮实验系统、水浮实验系统和吊丝配重实验系统。气浮式只是创造了两维空间,因而能创造三维失重环境的水浮式和吊丝式更具有地面仿真意义,但水浮式所用的纯净水的养护费用偏高,所以吊丝式配重系统就显得更具有优势。国家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的吊丝配重仿真系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它的重力补偿效果达到95%以上。有子长成 梦在天上 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上的“大臂”RMS用于协助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标志着空间机器人进入空间实用阶段。到目前为止,RMS已在空间站多次进行了轨道飞行器的组装、维修、回收、释放等操作。随后,德国、美国马里兰大学、日本都将各自研制的空间机器人放飞到太空,进行了一系列的空间实验。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迄今为止联合起来所从事的最值得津津乐道的一个航天壮举。近年来,借助它,人类正在把对太空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国际空间站无形中已经从几个国家的科技成果变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实现梦想的载体。 在国际空间站上,迫切需要多种先进的空间机器人来协助宇航员完成大型空间结构的搬运和组装,协助完成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和分离,以及在轨补充燃料或处理有害物体,完成日常维护、修理和检查任务,并从事其他专项技术加工或操作。 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在目前的国际空间站上,用于空间工作的机器人,还是一种与空间站“肢体”连接的机器人,也就是“大臂”,是由加拿大一家公司制造的,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臂”还没有发挥它的作用。而由欧洲空间局研制的自由移动机器人还处在研制阶段。 作为在世界航天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如今拥有了在国际航天界中值得骄傲的自由移动空间机器人,作为中国空间机器人的研制者之一梁斌副主任所在的国家空间机器人研究中心从孕育空间机器人的那天起,就时刻关注着国际空间站的动向。及至空间机器人诞生后,他们更是开始频频通过各种渠道向国际空间站申请“上岗证”,但非常遗憾的是,至今国际空间站还没有回音。不过,在国际航天市场,中国的自由移动空间机器人以他的性能价格比的优势,终有一天会成为航天界的宠儿。 (中国航天报/本报记者 刘思燕) 本文编辑:郭多娴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