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飞航动力六十载 强军报国添华彩——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60年发展纪实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1247
0
2017-12-20 17:10:24
自力更生,百舸争流,甲子峥嵘,创新超越。
这里,是壮我海防的起点;这里,是倚天铸剑的基石。这里诞生了第一型冲压发动机、第一型海防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一型弹用涡喷发动机和弹用涡扇发动机……在这里,航天人用敢为的气魄和有为的担当开启新中国飞航动力创新之路。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三院31所创建于1957年12月3日,按照国家“导弹研制、动力先行”的方针,60年来励精图治,建立了完备的飞航导弹、空天飞行等动力技术创新与研制生产体系,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为国防建设提供了数十型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的动力产品,极大提升了国防实力,创造了我国国防装备建设史上多个辉煌的“第一”。
甲子征程,创新的血液一直传承流淌至今,以动力先行为己任的求索脚步从未停止。六十载光辉岁月,他们前仆后继,倾尽毕生心血填补空白,从无到有,开辟先河,为实现我国飞航导弹动力家族跨越发展,比肩世界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忘初心,筚路蓝缕铺就创新创业路
1957年12月3日,31所的前身——国防部五院冲压发动机研究室组建。这里是飞航动力人的起点,研究室承担起对冲压发动机技术进行初步探索的任务,开启了我国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历程,飞航动力事业正式创建。
1960年11月23日,我国首个冲压发动机试验件“341”点火试验成功,掀开了中国冲压发动机研制的新篇章。1984年,鹰击一号顺利完成了各项飞行试验,使我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国家之一。
经过60年的发展,31所完成了我国多型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先后发展出了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固液组合发动机等三大类动力装置。31所不但具备成熟的亚燃冲压发动机快速研发能力,而且在国内率先开展高马赫数工作的空天吸气式推进技术研究,引领和带动了国内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创立和发展,在国际上探索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冲压发动机发展之路,使我国的冲压发动机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以冲压起家的31所,在铸剑砺心的强军报国之路上不断开拓新领域。
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仪式上,被誉为“玲珑一代”的鹰击八号导弹在一片欢呼声中经过天安门广场,开启了31所固体火箭发动机系列化研制的新征程。31所建成了第一个火箭发动机水下试车台,完成了第一型跨介质工作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具备了高性能中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快速研制能力。
1986年,31所率全国之先,开展了小型弹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研究,并成功为肩负海防使命的“强国弹”装上了第一型国产涡喷发动机。2009年,31所人“十年磨一剑”研制成功的弹用涡扇发动机,跟随巡航导弹方队在天安门前接收党和人民的检阅,这是我国飞航动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突破。
目前,31所弹用涡轮发动机自主研发生产的工程化、系列化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为飞航导弹大家族铸造了无数个坚强的“心脏”。
经过60年持续创新开拓,31所掌握了冲压、火箭、涡轮等多型动力技术,并以此为优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组合动力技术的探索研究,使我国在空天动力技术方面领跑世界。
60年来,31所不忘初心,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仿制改型、自行设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从冲压启航到动力家族问天探海,从白手起家发展成为年产值近40亿元的综合性空天动力装置研究所,几代31所干部职工用澎湃生命力谱写了中国飞航动力事业波澜壮阔的恢宏篇章。
牢记使命,勇挑强军报国之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兴军不断开创新局面,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方针。
31所60年来一直以发展飞航动力事业、打造现代化的卫国御敌之利器为初心,始终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全面履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经过一甲子的艰苦奋斗,形成了数十型飞航及空天动力装备,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如今,31所具备了完善的发动机自主设计、生产和试验验证体系,实现了从“数值仿真分析”向“数字化协同设计”,从预研、研制、批产“混线”向“数字化制造快反中心”,从“小尺度部件级试验”向“大尺度精细化整机试验验证”的转变,实现了发动机研制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向“集成创新”“原始创新”模式的转变,逐步成为飞航与空天动力领域的领跑者。
31所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在超声速燃烧技术、临近空间组合动力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及吸气式发动机试验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两个国家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开放、引领作用,以核心技术重大创新为支撑,形成了多项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
31所先后获得21项国家奖励,257项部级奖励,其中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
完备的技术发展体系使31所形成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飞航导弹、无人装备、空天飞行”三大领域发展格局,正全力建设国际一流空天动力技术研究所。
军民融合,聚焦国家需求拓展新业态
60载辉煌历程,31所始终以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己任,积极发挥航天动力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带动引领作用,面向市场,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
2008年,31所创造性地运用吸气式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先进技术,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奥运火炬研发任务,为“奥运火”装上了“航天心”。31所运用航天技术,攻克了火焰在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的珠峰稳定燃烧的世界性难题,航天动力之火闪亮珠峰之巅。
在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中,31所发挥发动机加工制造工艺优势,联合国内先进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建立起检验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优秀试验田”,经过多年的联合验证和迭代研发,推动国产机床性能大幅提升,有效打破国外垄断,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举措落地。
31所一流的军民两用动力技术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在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率先完成了国际领先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开发,成功应用于我国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及小型旋翼飞机,保障神舟飞船“平安回家”;一流的科研设施助力我国C919大飞机科研工作顺利进行;自主研发通航涡扇发动机项目填补了国内小型涡扇发动机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31所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小核心、大协作、开放式”的研发生产体系,主动融入社会发展大环境,加强企地间产业合作,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与300余家院校企业建立了协作配套关系,为国防事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从严治党,以党建铸思想、聚英才、促发展
31所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融入企业的治理环节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31所党委在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全级次、全方位、系统化、体系化、日常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部署,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建立了团结奋进的党员干部职工队伍,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31所党委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融合,在以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党建共建共享是31所党委聚焦企业发展进行的成功实践,先后与客户、供应商等十几家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结对共建活动,带动业务合作不断升级,开创了互利共赢的深度合作局面。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60年来,飞航动力人薪火传承,砥砺奋进,不仅创造了非凡业绩,也铸就积淀了以31所传统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财富。“动力创新、求实诚信、质效图强、敬业团队”——在飞航动力事业诞生之初,这16个字便成为塑造31所员工精神品格的内在基因,成为飞航动力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31所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多年来培养造就出一批伟大的科学家,走出了两院院士3人,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国际宇航专家1人,更有一大批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各级学术带头人、全国技术能手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为飞航动力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动力之光,甲子峥嵘。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肩负新使命的31所,将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牢记“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要求,发挥航天技术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拉动作用,在国防武器装备产业中当好主力军,在军民融合产业中做好先锋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空天动力技术研究所”的宏伟蓝图阔步迈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杨庆、刘一丹)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