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我们能推想出外星生物长什么样吗?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大犬座vy
高级会员
432
主题
-3
回帖
968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 积分
积分
968
私信
航天
480
0
2018-1-6 00:13:25
如果外星人光临
地球
,第一句话会是什么?“天啊,这些地球人怎么会这么高?”“他们脑袋上那些毛是干什么用的?”“你看你看,他们连尾巴都没有。”我相信你第一次去动物园也说过类似的话,同样,当某一天科学家们真的发现了外星生命时,他们也会说:原来这些生物真的和我们不一样。
或许是受限于科技文明程度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某些现代人认为天外来客是外星人,而古代人则认为他们是神仙。在《西游记》还大受追捧的时候,有个脑筋急转弯是这样的:“为什么二郎神能长三只眼睛?为什么‘千里眼’和‘顺风耳’的能力惊人?为什么神仙的随便一个宠物到了人间都能兴风作浪?”答案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天上的神仙”,这是个说了等于没说的答案,不过作为神话创造出来的形象,科学解释不了也是正常的。当然,如果你硬说是因为“他们住在天上,宇宙射线接受多了,产生了基因变异”,那就只能当玩笑话了。不说话说回来,住在天上的和住在地上的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高矮胖瘦谁来定?
面对一个未知的生物,它们的外形肯定是我们首先会注意到的。说到高矮胖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科学家——伽利略。对,就是那个在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铁球的伽利略,没想到他在生物领域也有贡献吧!
1638年,伽利略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的证明》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平方-立方定律”(Square-cube law,也有写做Cube-square law),该定律指出:当一个物体经历了大小上的成比例增长之后,它的体积呈立方增长,表面积呈平方增长。说的简单点,就是当一个物体的长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表面积将会变为原来的4倍(2的平方),而体积将是原来的8倍(2的立方)。这条定律看上去很简单,但它对于生物体大小的影响可是不容忽视的。在地球上,因为引力的缘故,我们全部的重量都压在骨骼上,但随着身高的增加,骨骼的截面积按平方数增加,而体积(或者说体重)则按立方数增加,体积的增长远快于骨骼截面积,达到一定高度后,我们将会被自己的体重压垮。此外,变高的身体需要我们的心脏提供更大的力量才能把血液送到头顶,但血管的面积也只是增加了平方倍,血管的韧性将受到极大的挑战。简而言之,因为有了“平方-立方”定律,我们可以推测在任何星球上,生物的高度都有上限,并且与其引力成正比。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大象是现在最大的动物,为什么这么多年也没能长得像恐龙那么大?”对于此,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很大(这里的大和小是相对于恐龙家族的成员而言,不是相对于人类的身高),大到能让人惊奇的一般都是蜥脚类恐龙,确切的说,是蜥脚类的植食类恐龙,比如马门溪龙。19世纪,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生物的躯体都是随着进化发展而逐渐变大的,他的理论被称作是“科普法则”。
另一个生物学家戴维·霍尼认为,庞大的体型在进化中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它们更不容易成为其他种类恐龙的猎物,以及在交配时候比同类竞争对手更有优势,这和现在的大象不容易成为其他食肉动物的猎物,以及身躯大的大象在交配中具有优势是一样的。此外,1932年,德国生物学家克莱伯在对多个物种做了统计之后提出了著名的克莱伯定律(也称克莱伯标度律),该定律指出体积大的生物代谢率较慢,也就更长寿。当然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命的进化离不开环境,在恐龙生活的时代,空气中的含氧量也高于现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为恐龙提供了更加充足的食物。林林总总的条件都使得恐龙可以进化出非常庞大的身躯,而现的大象是无论如何也长不到蜥脚类恐龙那么大了。
说了这么多地球上的事,其实都是为了说明,对于另一个星球上的生命而言,进化同样离不开环境的制约,更多的资源、更小的引力都有机会让生物变得更大。比如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曾经制作过一个系列纪录片《外星人报道》,天体生物学家们虚拟了两颗叫“蓝月”和“奥丽莉亚”的星球,它们距离地球若干光年远,并且被发现有生命存在(当然这也是科学家们虚拟出来的)。在那颗叫作“蓝月”的星球上,肥大的“鲸鱼”伸展着翅膀,自由地在天上飞翔,这是不是很科幻?
得益于科学家们设定的高氧浓度大气,蓝月上的生物的体积都比地球上要大。《初中物理》中提到过,一个物体能否浮起来,取决于它与所处介质的相对密度,如果介质的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物体就能浮起来。而在“蓝月”上,科学家们将大气密度设定为地球密度的三倍,这就使得一些比较重的生物有了漂浮起来的可能。此外,因为空气密度大,飞鲸只要轻轻的扇动一下翅膀,受到挤压的空气就能产生很大的支撑力,帮助它飞行。
当然,高密度的空气有利也有弊,那么大的空气密度不能凭空产生啊,只能是空气中比重较大的成分含量高,这些成分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二氧化碳,氧气等。科学家们对“蓝月”的设定也正是如此,空气中氧的含量约30%——作为绝佳的助燃剂,这已经使得“蓝月”的大气接近了自燃的边缘,可以说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火种,就足以造成“星火燎原”的结果,更别说科学家还“贴心的”为“蓝月”设计了闪电。而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影响,不用说你也知道,温室效应大幅升高,整个星球都仿佛包裹在棉被中。当然,我们讨论的灾难都是以地球人的角度来看的,对于“蓝月”而言,它的生态系统必定是为这种极端环境量身定制出来的。
聪明绝顶还是愚不可及?
按照好莱坞的理论,外星人来地球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掠夺资源、奴役人类,虽然这样的事情还没发生,但人们也都在隐隐担忧外星人是不是真的那么聪明而凶残。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就曾经说过:“试图与外星种族接触有点太冒险了,如果外星人真的有朝一日到访地球的话,我想结果和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时的情景差不多,那对美洲的土著居民可不是什么好事。”
科学家对外星生命的智慧程度的揣测基本上都是建立于地球生命的基础之上的。关于地球生命智慧的起源,当今科学界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有些科学家认为生命为了适应环境,就必须不断进化自己的大脑,这必然导致了智慧的产生,但大部分的科学家则认为智慧不过是一种偶然诞生的行为,纵观地球上千百万种生物,虽然他们没有智慧,但都活得好好的。此外,若拥有更高智慧,就要有更发达的大脑,这必然导致了大脑体积的增大,但胎儿过大的脑部将会使得它们难以通过产道,比如说人类,这反而制约了它们的生存。
除了这些,有一种智慧形式倒是得到了大部分科学家的认可,那就是群体智慧,比如社会化生存程度很高的蜜蜂、蚂蚁。
蜜蜂和蚂蚁有智慧么?单看一只蚂蚁或者蜜蜂,肯定是谈不上智慧,但一群蚂蚁和蜜蜂组成的整体系统却表现出了让人类都大为惊叹的智慧,比如最佳的觅食路线,最合理的建筑结构,在纪录片《蓝月星球》中,天体生物学家模拟出了一种叫作“追踪鸟”的生物,它类似于地球上的蜜蜂,在猎捕飞鲸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谋略和团队合作行为。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这些没有个体智慧的生命通过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出了极高的群体智慧,不得不让人们担心它们会不会成为星球的霸主。不过好在这些有团体智慧的外星生物都还处在很低等的生命状态,只要我们不闯入他们的领地,他们基本还影响不到我们的生活,毕竟蚂蚁和蜜蜂进化了这么多年也还没研究出火箭炮。相比之下,科幻电影里那些侵略地球的外星人还真是更值得我们担心!
外星生物好吃么?
民以食为天,吃,永远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抵达外星球,及时地补充粮仓也是探索外星必须要做的,正所谓“仓里有粮,心里不慌”,在地球上捉只羊做个烤全羊那是人间美味,不过外星羊你真能吃么?
能不能吃,首先要看他们是由什么构成的。生化专业出身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经极为认真地设想过六种生命形态,它们分别是:以氟化硅酮为介质的氟化硅酮生物、以硫为介质的氟化硫生物、以水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生物、以氨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生物、以甲烷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以氢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其中,以水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生物是我们最熟悉的生物,因为我们就属于这一类。
而前两类——以氟化硅酮为介质的体系和以硫为介质的体系在常温下都是固体,所以它们要变成具有流动性的液体从而构成生物,其生活环境必须有很高的温度;而以氨为介质的体系、以甲烷为介质的体系、以氢为介质的体系在常温下有都是气体,为了形成稳定的生命,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又必须是低温。这就导致了如果按照我们正常的烹饪手法,要么它们不是变成了坚硬的固体,就是变成了气体。而即便是以水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生物,我们也不能全部将其消化下去,比如金针菇,就有“see you tomorrow”的美名。
所以说啊,到了外星,我们还真不能见什么就逮什么,逮什么就吃什么,星际旅行时,你带瓶“老干妈”还是有好处的。
以上林林总总的推论都是基于现有的科学知识,比如对外星生命的起源,我们仍然更偏向于碳基生命,并起源于海洋,对生物行为的畅想也都是建立在对地球生命的研究基础之上,可这浩瀚的宇宙里有数不清的恒星,犹如
太阳
温暖地球般的照耀着更多的行星,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星生物究竟什么样,可能只有当我们真的见到它们后才能确切知道。但无论怎样,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是在哪个星球都适用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作者:大卫·莫里森,编译:单少杰)
来源: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