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无系绳太空行走: 飞来飞去并非“耍酷”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盾牌座
高级会员
420
主题
-1
回帖
985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积分
985
私信
航天
405
0
2018-1-7 03:46:40
热点背后
好莱坞大片《地心引力》中最扣人心弦的,是面临绝境的女主角凭借灭火器,从联盟号飞船“飞”到“天宫空间站”,最后得以驾驶神舟飞船返回
地球
。可惜这是电影,否则她这项壮举无疑将刷新人类无系绳太空行走的纪录。
近日航天界传来噩耗,现实中的无系绳太空行走纪录创造者——美国航天员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二世于12月21日去世,享年80岁。他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四次飞行任务中,完成了人类首次无系绳太空行走,并创下了最远“行走”纪录。
“喷气背包”最大速度为每秒3米
“太空行走”是人们对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形容。这是载人航天工程中进行大型设备在轨安装、航天器检查和维修等活动的必备技术。
“航天员置身太空失重环境,脚下无路,严格来说不能算‘走’。”航天专家庞之浩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太空行走主要有三种方式,按照动作,可简单分为“爬”“站”“飞”。
最常见的方式,是航天员借助航天器表面的扶手,像攀岩一样“爬行”。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探出轨道舱,一手抓住舷梯,一手向镜头致意,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活动的航天员。
像国际空间站这样庞大的航天器,如果全靠航天员“攀岩”作业,既费时又费力。好在它装有机械臂,航天员可以“站”在其末端,像乘云梯一样前往作业地点。
最炫酷的太空行走方式,是航天员借助载人机动装置,像“阿童木”一样飞行。这种装置可以喷出高压氮气,每套装置有两套系统备份,以保障安全。此类装置最早出现在美国“双子星座”飞船上,为手提式,共有3个喷嘴,2个朝后1个朝前。不过该装置并非用于飞来飞去地“耍酷”。庞之浩说,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航天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返回气闸舱。
1984年2月7日,麦克坎德雷斯不系安全带,背负一套价值3000万美元、重111公斤的“喷气背包”,以每秒10厘米的速度进入太空。他飞出了近百米,想测试该装置到底能飞多远。
麦克坎德雷斯所用“背包”昂贵且笨重,因而美国后来又研制了新一代载人机动装置,价值700万美元,体积更小,装有24个喷气设备,可作6个自由度的机动控制,最大速度为每秒3米,工作时间为13分钟。庞之浩介绍,航天员可通过航天服前面的开关控制喷气,实现各个方向的移动。该装置已经用于国际空间站的组装、维修和救援。
好几次航天员差点有去无回
不论用哪种方式,太空行走并非想象中那么惬意。庞之浩说,这项活动风险很大,太空环境、气闸舱、航天服、人为失误等因素,都会对安全造成影响。虽然目前没有发生过人员死亡,但出现过不少事故。
大多数事故与航天服有关,其中,意大利航天员卢卡·帕米塔诺在2013年的遭遇令人称奇——他差点在头盔里被淹死!帕米塔诺在舱外作业时,突然有大量水灌入他的头盔,很快淹没了嘴、鼻子和耳朵。一时间,他如同头戴一个鱼缸,整个脸几乎都泡在水里,听不见也看不见。幸运的是,最后他凭记忆安全返回了空间站。经查,事故原因是航天服冷却水浸入呼吸系统,灌进头盔的水达到近1.5升。
气闸舱的故障同样危险。1990年,两名俄罗斯航天员走出和平号空间站时,在气闸舱还未完全减压时就打开舱门,瞬间涌入的气体损坏了舱门铰链。于是,他们“回家”时关不上门了。一番折腾未果,他们只好通过量子二号应急气闸舱返回。半年后,新一批航天员带去合适的工具,才将该故障排除。
相比设备故障,人为失误更让人头疼。1977年,联盟26号航天员罗曼连科将脑袋探出舱外,心情激动。但他正要投身太空时,被同伴格里奇科一把抓住。原来他没系安全带。
“好几次事故中,航天员差点有去无回。”庞之浩说。
(本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人民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