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1
0
0
返回列表
过年,是为了庆祝日月合璧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盾牌座
高级会员
420
主题
-1
回帖
985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积分
985
私信
天文理论
686
1
2018-2-15 08:27:36
又到了一年中我们最看重的节日,也是最增加体重的节日。一到这个时节,我们计算日期的方式就会自动从公历切换成我们传统历法——夏历。二十三过小年(有的地方是过二十四),到除夕,再到正月十五,一直等到这个春节过完,开始上班,再切换回公历日期。
以除夕夜半为标志,之前是丁酉鸡年,之后是戊戌狗年。除夕之夜,许多地方有守岁的风俗,这个习惯也由来已久。晋代大名士周处《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
馈岁
;酒食相邀为
别岁
;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
守岁
。”这个周处就是我们课本上学过“周处除三害”的那个周处,上山打虎,入水杀蛟,然后从不良少年变成了学霸(别人家的孩子!)。馈岁是送礼,别岁是吃吃喝喝,守岁是通宵不睡,看来传统习俗的力量真是强大,至今我们还是这样过年的。
不过,夏历毕竟是“旧历”了,我们有必要重新,也从新,来理解一下“过年”的这个传统。毕竟,随着许多传统习俗渐行渐远,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了。比如,习惯上我们会把夏历称为阴历,这虽然并不准确,倒也有道理可说,因为我们夏历计算月份和日期,就是按照太阴即月亮的运行来数的。
月亮的日子和月子
我经常会提问(给大家挖个坑):“一个月有多少天?”。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回答,“28、29、30、31天都有可能”。恭喜这些朋友,对公历掌握得很好,连闰年2月有29天都记得。如果我们翻一下我们日历上的夏历日期,你会发现夏历一个月只有两种情况,29天或30天。
图片来源:rawpixel.com | Unsplash
我们的时间历法都来自日月运行,尤其是中国传统历法夏历一直使用朔望月,也就是日期遵循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一周期就是一个朔望月。古人观天象,看起来月亮走到
太阳
的旁边,离得最近(当然此时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除非发生日食才能看见“黑月亮”),这个时候就叫
朔
,称为日月合朔。朔就是夏历的初一。过大约十五天之后,月亮会走到另一边,变成一轮圆月,跟太阳遥遥相望,这个时候就叫
望
,称为日月相望,望就是夏历十五左右。
在我们日历上,还会写着“腊月大”“正月小”。比如今天这个腊月有30天,就是“腊月大”,我们可以过大年三十;而明天的正月只有29天,就是“正月小”。在有些年份,腊月是小月,大年二十九就是除夕过年了。
每个朔望月的月相变化,朔日为初一,然后是月芽(初二或初三)、上弦月(初七八,半个月亮)、月望(满月)、下弦月(二十二三,又是半个月亮),每个月最后一天称为
晦
。《庄子·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就是说有些东西寿命还不到一天,你不能指望它懂得一个月的事儿。
月相变化示意图,图源:Guokr
使用朔望月的好处是,夜晚有月亮这个天然指示物告诉还没有手表更没有手机的古代人们,今天是几号,别错过了约会。所见即所得,这种直观对于古人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即使现代公历(起源于古埃及和罗马帝国)里的“月份”虽然已经不再跟月相发生联系,但无论名字(month),还是长度(大约30天),还是个数(12个月),都还带着月亮的痕迹。
初一日月合璧
初生的月芽,俗称新月,也叫蛾眉月。其实“朔”的字形就告诉我们,它的本意是像初生的小草一样的小月芽。《西京杂记》说,“月之旦为朔”。“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每月的月初,太阳从地平线沉下去之后,在西方低空可以看到的那一弯新月,赢得了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它标志着经历了几天看不见月亮的日子之后,月亮又重新回到了天空,照亮夜晚回家的路。
当然,最初各民族都曾把能够看到这一弯新月的日子作为一个月的开始。这个习俗至今仍保留在伊斯兰教历、希伯来历、印度历和佛历中。这样的历法中要确认在当地能够看到新月出现才开始新的一个月。
新月又叫“蛾眉月”,注意是“蛾”,而不是“娥”更不是“峨”,因为这里“蛾眉”指的是古人常见的蚕蛾细长的触须状。唐代有“蛾眉妆”,女子把眉毛画成蚕蛾触须的样子,可见蚕桑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唐人有诗描写这种蛾眉妆的流行:
京兆眉(唐·刘方平)
新作蛾眉样,
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
相效满城中。
不过在我们祖先把朔日初一规定为“日月合朔”之后,在天文术语里,“朔”和“新月”的含义,就从看得见的月芽,变成了看不见的那个时刻的月亮。从准确性上来说,这样的规定显然要更为合适,因为月芽的可见性因地点而异,因天气而异,还因人而异。
日月合朔,又称“日月合璧”,它的重要性,还跟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有关。
古代帝王自称天子,老天爷的儿子,那么天文历法理所当然就是皇家的特权,俗称“皇历”,或者,“黄历”。黄历颁行天下,必须要计算准确。《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宦者淳于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就是说,《太初历》对月相变化、日月五星的运行计算得都非常准确,应该采用。“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这是古人所看重的天上“祥瑞”,这个表述在春秋战国时写成的《竹书纪年》里就出现了:“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五星连珠”是指
水星
、金星、
火星
、
木星
、
土星
五大行星聚集在同很小的范围内。比如传说刘邦进入咸阳时,“五星聚于东井”,这一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史称汉元年。虽然“五星聚”这种现象可遇不可求,很少发生,可日月合朔,日月合璧,是每个月都有的。所以
朔日初一总是古代王朝看重的日子
,每逢初一、十五要举行大朝会。王昌龄有诗云“天子坐明堂,月朔朝诸侯”,帝王通过对朔日的强调,彰显顺应天意,君权神授。
大年初一,王朝正朔
既然每个月的初一如此重要,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更加重要了。正月初一,又称为新年、元旦、元日、正朔。不过,从1912年民国元年开始,公历1月1日“抢”走了元旦这个名字。到1914年,民国三年,袁世凯大总统签署命令,把夏历的元旦改为春节(原来的春节指的是立春)。到今天,每年由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历书中,我们的“农历年”新年第一天,依然是根据传统来确定的正月初一;而我们的“春节”,则是延续了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规定。正如本文开头所说,除夕是丁酉鸡年腊月三十,明天是戊戌狗年正月初一。
历史,就像地质学上的地层一样,叠加在我们的现实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央王朝要每年提前计算出来下一年的历书(包括日期、朔望、节气等详细信息),并把“皇历”颁发给各地和周边各国,这叫“班朔”或“颁正朔”。而各地诸侯、周边属国接受“皇历”,不仅仅是使用这一本历书,更重要的是臣服中央政权的标志,即“奉正朔”。
正是一年之始,朔是一月之始,正朔就是正月初一,新年元旦,因此“正朔”代指的,是国家正统。
白居易在《新乐府·骠国乐》记下了缅甸的骠国王子来朝贡的事件,诗中写道“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又比如“皇帝三年颁正朔,使君万里向交州”(元代宋沂《送傅与砺佐使安南》),“天王颁正朔,藩国荷恩荣”(明代王汝玉《送通政寺丞章有常使朝鲜》)则是中原政权派使节出使属国的记录。
在历史上,新王朝建立,都要改正朔,表示按上天意志完成改朝换代。在夏商周秦和汉初,连“正月”都改了。确定“正月”在古代称为“建正”,也就是以哪一个月为“正月”。古代把十二个月和十二地支对应,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子月(子又指北方,冬至北斗的斗炳指北),十二月为丑月,一月为寅月。据说夏代以一月寅月为正月,称“建寅”;商代以十二月丑月为正月,称“建丑”;周代以十一月子月为正月,称为“建子”。以哪个月为一年开始的“正月”,这就是历史上的“三正论”。
其实历史还有过第四种。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为了表示继承正统,以十月亥月为正月;刘邦建立汉朝,也自认为继承三代(可怜,秦始皇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被无视了),也以十月为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到了汉武帝元封七年实行《太初历》,才又按照夏历传统,把一年的开始放回到一月,后世两千多年沿用至今,“正月”也就固定指“一月”“寅月”了。这也是很多学者主张把中国传统历法称为“夏历”的原因。
既然“正朔”意味着以上天的权威号令天下,具有如此重要神圣的政治意义,历代王朝也自然都独占着开展天文工作的权利。
“黄历”或“皇历”,只有中央王朝可以制定印刷
,禁止民间私自印制,更不许自己编写,违者要杀头。比如在明朝《大统历》封面上印着“钦天监奏准印造大统历日颁行天下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
太阳的年岁和属相
然后我还有另一个提问(坑):“一年有几个月?”诚然,公历一年是12个月。可夏历却是12个月,或者13个月。公历的闰年不过是在2月加入一天(闰日),夏历的闰年是多出一个月,比如今年丁酉鸡年就有个闰六月。
究其原因,无论是公历,还是夏历,都要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依据。公历只根据太阳来确定日期,平均一年365.2425天,每400年要加入97个闰日(这是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开始规定的,也叫格里高利历,它的前身则是凯撒大帝颁布的儒略历)。公历的好处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确定的,置闰规则也容易理解,所以随着欧洲文明向全世界的传播,成为“公历”。
夏历由于实行朔望月(平均29.53天),一个月29天或30天,12个月只有354天(比如戊戌狗年),所以有时插入一个闰月,那一年就是13个月384天(比如丁酉鸡年)。这样长短搭配,平均年长依然是太阳回归年365.2422天。只是每一年、每个月的长度需要根据24节气、置闰规则、朔望月来具体计算。
所以夏历不是“阴历”(纯阴历指一年只有12个月,不考虑闰月的历法),而是阴阳合历——既要考虑朔望月周期,也考虑太阳回归年周期。可闰月的规定,一年开始(“岁首”)的漂移,也造成了很有趣的现象,比如会出现一年里有两个“立春节气”或者没有立春。
对于按公历工作,按夏历过年,实行“双轨制”的我们来说,有些人对历法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按哪一种历法来过生日,哪一天才是“周岁”?其实无论公历还是夏历,本质上都是太阳、月亮运行的天文周期。公历的“周岁”对太阳周期是比较准确的,也是印在身份证上的。夏历的“周岁”是按月相再现的日子,对古人来说比较方便好记,今天还有很多人按夏历过生日。两种历法,各有特长,习惯就好,谈不上哪个“更好”。
至于属相,就更有趣了。比如许多人说,民间属相是按照“立春”(俗称“打春”)来算的,因为24节气是严格的太阳周期。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看手机上的日历,或印刷的历书,都是紫金山天文台按照传统规则颁布的。属相,或标准名字称为干支纪年,是以除夕、初一作为分界线,丁酉鸡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包括13个朔望月,一直到腊月三十;戊戌狗年也从正月初一开始,包括12个月,一直到腊月三十。也就说,“官方历书”是不承认“立春换属相”这种说法的。(杀头的罪)
十二生肖,图源:123rf
究其原因,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争论的焦点是哪个月是正月(“建正”“岁首”问题),哪一天是正月初一(计算准确的朔望月)。至于24节气,只是确定闰月的辅助,是“指导农事”和帝王祭天之用。一个是关乎天子权威的“正朔”,一个是指导农务的“辅助”,孰轻孰重?毋庸置疑,一年显然是从正月初一开始,到腊月三十结束。
当然,古人也知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但除了天文学家之外,并不会认真对待它,知道一年三百六十日就可以了。比如我们会看到古人写“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病”(陆游)。甚至古人会把“闰月”作为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来描述,比如“诗鬼”李贺写过 “十二月乐词”,其中第十三首写闰月。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 其十三 闰月(唐·李贺)
帝重光,年重时。
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琯灰剩飞。
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
有趣的是,“立春改属相”的说法,其实是从民国才有的。民国改用公历,并不重视夏历,称为“旧历”,甚至一度想强制彻底废除,只是传统习俗的力量过于强大,只好改为不干涉。既然不重视“旧历”了,民间也就有了印制“老黄历”的自由,爱属什么,也就由民间爱好者自己来制定了。而且由于公历的影响,我们才开始更重视24节气的阳历意义。你看我们现在新华字典上的“24节气”,说的就是公历日期,其实在明晚期以前,根本不知道“公历”为何物(感谢袁世凯大总统)。
来源:果壳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天文知识
地球
水星
天文器材
航天
天体物理
黑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