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汶川十年——飞速发展的遥感技术见证灾区重建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314
0
2018-5-14 14:25:55
“如果不是要带你们过来看看,我绝不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这是航空遥感中心工程师邱文再次前往北川县城前的感叹。作为最先进入汶川上空进行救援的人员,曾经执行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应急飞行任务的工程师向记者回忆了他们眼中的景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曾多次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监测、保障民生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遥感飞机,在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奔赴前线参与救援,通过分析遥感技术所拍摄的图像,为救援部队发现灾民、抢救灾民节省出大量时间。可以说,高空遥感飞机在汶川地震的救援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工程师邱文、张占杰在十年后回到当时灾区,现为汉旺地震遗址公园
回忆汶川 危难间拯救700人生命
十年前,位于汶川西南的草坡乡在地震后彻底与外界失去联络,当地居民在建筑楼顶拼出“SOS700”字样求救。正在灾区开展灾情监测的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
地球
科学中心航空遥感中心遥感飞机从上空经过,通过第一时间记录的求救信号,立即将高分辨率图像传输到北京的“大后方”,经过来自数字地球实验室、微电子所等五六十名研究员24小时不间断解译和分析,用人眼判读出求救的遥感影像。
接到报告后,消息传递到前线指挥部,国家救援指挥部迅速排出救援队伍,次日到达当地,700名幸存者成功获救。
据航空遥感中心运行管理部工程师张占杰介绍,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自己接到上级通知执行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应急飞行任务,待命奔赴灾区执行救援任务。5月14日7时,由张占杰带队,航空遥感中心的两架遥感飞机先后从北京起飞,驶向震区,开始了遥感应急飞行工作。当天下午到达后,微波雷达飞机和光学飞机便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截止14日晚上12点,两架飞机共飞行三个架次。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二十多天里,航空遥感中心两架搭载着工程师和光学及雷达设备的遥感飞机累计飞行227小时,每日累计飞行时间超过十个小时,创下了遥感飞机单日作业时间最长的记录,飞行面积近13平方公里,共获取灾区影像数据20余TB,为地震救援指挥工作提供了大量影像资料。
李儒博士向记者介绍遥感飞机相关内容
犹如“眼睛” 遥感飞机照亮救援之路
如果将搭载救援官兵的直升飞机形容为“手臂”,用双手挽救一个个伤员;那么航空遥感中心的两架遥感飞机则更像是“眼睛”,用双眼照亮救援之路,延续每一个活下去的希望。
在谈到遥感飞机主要承担的责任时,张占杰表示,“遥感飞机主要观测的是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情况。有些地面不能到达的,就派空中力量到达,我们为指挥救援的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基础。”
通过飞机带回的遥感图像,科研人员能够在总部分析出探测区域的变化。“遥感图像非常直观和清晰,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哪些房屋倒塌,损毁程度如何,都能通过遥感影像看得一清二楚。”张占杰说。
面对突发情况,单单依靠遥感飞机上工程师的力量并不能实现最快速度的救援行动,在张占杰眼中,成功的救援需要“前线”、“后方”两边科研人员的紧密配合密切关联才能实现。“我们在外场执行任务时面临很大压力,能做的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尽快获取更多的有效数据。有效数据获取后,还需要整个航空遥感中心同事的支持,前后方默契配合,才能收获这么多年来应对灾害的这些成绩和经验。”张占杰说。
工程师邱文在上飞机前为航拍设备连接电源
效率提升 遥感技术飞速发展
在经历多次救援任务后,航空遥感技术的显著提升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为下一步的救援节省了宝贵时间,在这一点上航空遥感中心的工程师们最有发言权。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研究所的李儒博士认为,遥感技术的时效性获得了很大进步。“08年我们是飞机在天上飞完以后数据拿到地下做处理,处理完以后再上报,后来通过自己开发的系统,现在我们可以在飞机上边飞边数据处理,这是在灾害应急处理方面非常重要一个改进。”
“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是通过机场联系固定航班的机组人员带回北京,到10年玉树地震时是把数据送到成都,通过光纤传回”,张占杰表示,“遥感动态监测后期,最快可以做到飞机落地几小时内,数据就能传回北京或就地处理,这对于曾经需要先传输缩略图,再通过专门航线运输清晰的影像而言是难以想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遥感技术海量的图片数量和超大的图像质量。”据了解,航空遥感中心的设备目前一次最多可容纳6.2TB的数据。
此外,航空遥感中心在识别图像的提升同样十分显著。“当年发现草坡乡的求救信号,还要依靠人眼识别,观察分析非常费时。”航空遥感中心工程师邱文说,“现在我们的相关软件系统已经逐渐完善,能够对灾害破坏程度做出评估。”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为系统监测10年来地震灾区的环境变化与灾后重建进展,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3月启动“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工作,科研人员通过10年间多时相、海量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以空间遥感认知汶川震后动态变化,全面评估震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
5月5日,“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工作已经接近完成,遥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灾区重建和规范化的城镇建设、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议进一步科学规划相关堰塞湖,发展特色旅游。研究人员表示,后续他们将以多源遥感数据为支撑,开展震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的科学认知分析工作。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木星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