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鹊桥”天梯的“四宗最”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红矮星
高级会员
439
主题
-1
回帖
999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积分
999
私信
航天
272
0
2018-5-21 17:08:55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在中国,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一个让有情人最为欢喜的节日—七夕节,相传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数万只喜鹊积聚成桥,为遥遥相望的牛郎织女搭起相会之路,以解有情人相思之苦。而鹊桥,就像月老手中牵系婚姻的红线,因其承载的甜蜜和幸福,让人心生向往。
此时此刻,在黑暗的月球背面,一颗承载着中国人美好梦想的卫星正遨游在它的上空,它的名字也叫“鹊桥”。它的存在,为中国人的载人登月梦,架起了一座天地之桥、铺设了一条圆梦之路。
搭载“鹊桥”顺利入轨的长征四号丙火箭,其所有动力全部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从2006年服役至今,长四丙火箭发动机的征战历程中,有着很多让人叹服的四宗“最”。
优中选优,史上“最挑战”
每一次发射都承担着历史的重任,嫦娥四号中继星,将为
地球
和嫦娥四号探测器之间的顺利通讯提供信号转接,发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发射进程。本次发射,对两型发动机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明确提出,承担发射任务的发动机所有性能参数不仅必须在包络线范围内,更是必须处于包络线中值,真可谓“优中选优”。
以往卫星发射总是在
太阳
同步轨道运行,离地球的最远距离为2800多公里左右,而这次不同的是,“鹊桥”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距离地球40万公里的地月拉格郎日L2点。这样的发射要求,对上面级发动机的滑行和二次启动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以往的500秒滑行时间增加至800秒,二次启动时间也从原来的30秒左右增加至150秒左右。
同时,纵观长四丙火箭的历次飞行,均在太原和酒泉发射场进行,这一次,为了保障最大程度借助地球自转的惯性力,增大火箭发射时的飞行速度,特别将发射地点改到了西昌。
全新的工作条件、卫星轨道、发射地点,面对“三新”要求,该型发动机也迎来了最为严苛的挑战。
增点研制,史上“最迅速”
长四丙火箭的三级动力YF-40系列发动机,研制之初,就创造了我国常规液体推进剂主发动机高空二次启动的“第一”。此前,该型发动机一直采取西安设计、试验,沈阳生产制造的异地模式。2016年12月,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稳定及可靠性,该型发动机开始在六院西安地区增点制造。作为一台已经定型并长期参与飞行任务的发动机产品,增点制造,意味着必须快速具备生产能力。而事实上,从增点的前一个月,设计人员才刚刚启动并探索前期组件的生产条件,如此,生产基础更是无从谈起。
2017年6月,发动机即将参与首发飞行任务,仅半年时间,在一边研制一边交付的特殊时期,很多基于提升发动机可靠性的改进都呈现出“最迅速”。
据设计人员回忆,单单针对一次阀门响应动作慢的工艺改进,从发现薄弱环节、改进设计方案、开展组件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制定考核目标、进行拉偏工况试验等一系列流程,到最后改进产品正式参加地面试验,只用了不到两周时间。而这两周,可想而知,对一个只有5人的设计团队而言,又意味着他们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与不休。
“成了!”当亲眼目睹地面试验成功时,即便身经百战,他们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攒紧的手心里,渗出的汗水和流动的热血激烈碰撞出的苦辣酸甜,而这,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的人生百味。
2017年,增点制造的该型发动机成功参与两次飞行,2018年,更将承担7次重大飞行任务。
整机运输,史上“最折腾”
西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一台宽3.5米,高4.2米,长14米的庞然大车缓缓驰抵厂区,工作人员打开拖车后面的保护罩门,车体边沿,一枚小小的垫片正安静地躺在那里。从西安到宝鸡,一周内连续多次往返近3000公里,经历各种路况颠簸、紧急增减速、各种恶劣天气的行车状态,这枚垫片在最初的位置屹然不动。难道,垫片下面涂抹了强力胶水?
长四丙一级火箭,由四台推力为75吨的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联而成。最初,发动机从出厂交付火箭总体,采用的是铁路运输单机交付,单机经历近一周运输后,装配团队还须在总体单位将四台单机进行并联组装,既费时费力,车皮计划管理上也甚为不便。2013年,7103厂开始论证整机交付方案,即将发动机在工厂完成并联,再直接通过公路运输送抵总体。
四台常规发动机并联后直径3.5米、整体高达3.4米,如此硕大的动力系统,怎么实现公路运输?车体不仅容量要够大,车内固定设施、减震系统、恒温恒湿标准更要达标。再者,从西安到总体单位所在的北京、上海,公路里程多达3000多公里,一路车况复杂不说,天气状况更是未可知。每一次交付运输,路上都会遭遇些什么,会对并联状态的发动机造成哪些影响?所有的一切,都要通过公路实况模拟运输来探究。
这就出现了开始的一幕场景,垫片的滑落其实只是发动机装车时的一个小意外,然而,如此环境下,垫片还能在原处保持不动,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喜。安装在车内的震动监视仪显示,3000公里车程,车体震动量严格控制在1个重力加速度以内。要知道,极限车况和路况下,车内震动常常会高达10个重力加速度。工作人员高呼:我们的减震设施,真是给垫片抹上了强力胶水啊!
这样的实况模拟,在整机交付前,实施了多少次,大家早已算不清楚了。每一次模拟,发现新问题,再改进再模拟。从1:1工程样机,到地面试验的真机,再将经过模拟试验的四台真机进行地面热试车考核,方案论证历时数年。
2017年上半年,采用公路方式整机运输的常规发动机交付总体,正式应用在运载系列飞行任务中。产品运输时间从之前铁路运输的一周缩短为两天,产品随装随运,非常灵活机动。截止目前,采用该方案交付的发动机产品已经成功参与了30多次飞行任务,在长四系列火箭上也有多次成功应用。
箭体检验,史上“最憋屈”
伴随长四丙发动机的设计、生产、试验、交付、飞行全流程,质量管理是多个环节的重中之重。即便产品出了厂房,质量检验依然会像“保姆”那般,跟随着去到总体单位和发射场,确认发动机在与火箭合体,甚至是作为箭体的组成部分在塔架矗立时,产品装配所有环节的合理合规。直到发射的最后一刻,发动机在,检验在,因此,说这是“人机合一”,一点都不为过。
“下来啦?”这句话,是发射场质量检验听得最多的一句问候,而听到这句问候时,他们常常已经累得全身哆嗦,直不起腰来。
100多米高的发射塔架,火箭飞行前的“温馨港湾”,火箭与塔架的搭配堪称“型男组合”。无数次在镜头上凝视这对庞然大物,就已经让人望而生畏。然而,火箭内部,发动机火工品装配是否到位,与其他阀门、线路连接是否准确无误,还得检验说了算。
一级舱体,也就是一级发动机的所在地,四台发动机之间,密布着各种管道和线路,空间狭小,已经无法用完整的区域来形容。“这时候,恨不得自己是一汪水,随着里面曲折狭小的空间和缝隙流动起来,那我们干工作可就方便多了!”检验人员调侃道。
每次检验,舱体里艰难行动的唯一一名工作人员,要对长四丙火箭一二三级发动机的77个关键连接处进行一一排查,并逐个拍照留存。高难度姿势之下,头戴行灯,或嘴里含着电筒,一只手扶着关键标识,另一只手再操作相机。深蹲、浅蹲、斜蹲…各种姿势,唯一没有直立。在两级舱体行动时,箭体还会时不时出现晃动。试问,一个半小时下来,谁能不哆嗦?但换个思维想想,“最憋屈”也侧面说明了箭体“最苗条”,飞行质量“最有保障”。
发动机的研制生产,常常都是一群人的战斗;而到了发射场,一群人就常常化身为了肩负后方希望和重托的一个人。一位常年辗转在各大发射场的试验队员介绍说,他出差最大的乐趣,就是从箭体上收工后,找个没人的角落,在配乐之下,静静地独自朗诵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
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夕阳西下,孤影独吟,回味悠长,一首曲、几句诗,这就是六院人与发动机的“最浪漫”。(何怡)
人民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木星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