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风云二号又发星了!讲一讲30年研发路上的故事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610
0
2018-6-6 09:29:47
来源: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
2018年6月5
日21时07分,
我国风云二号H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H星发射现场(摄影:梁珂岩 )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
地球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自1997年至今,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8颗风云二号卫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试验卫星向业务星的转变,打造了“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使我国气象卫星事业步入了国际气象卫星先进行列,其背后承载着全体科研人员的苦心钻研。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上光学仪器的研发故事。
风云二号G星第一套图
并不顺利的开端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核心遥感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需要将光、机、电、红外探测器、辐射制冷和薄膜光学等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在一起,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能够设计制造这种仪器。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光学仪器的研发和制造,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技物所”)已经坚持了三十余年
。
多通道扫描辐射计
上海技物所自1983年就开始了静止卫星光学有效载荷研制的策划与预先研究。科研人员“白手起家”,从学习、调研、思考,到引进、消化、吸收,最终实现了技术改进、自主创新和稳定发展。
然而,
科学研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1994年4月2日,当时正在进行最后一次厂房测试的风云二号卫星突然爆炸起火,凝聚着航天人十多年心血的卫星毁于一旦,离卫星爆炸距离最近的技物所科研人员中5人被烧伤,轻伤数人。事故的发生,对于在风云二号战线上连续奋战十多年的技物所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上海技物所试验队正在开展风云二号09星扫描辐射计的测试工作
然而,事故发生后三个月,研究所就重新组织起了风云二号扫描辐射计研制队伍,主动、迅速、有序地投入到了新产品的研制工作中。仅仅用2年多时间就向卫星总体提交了比原先质量、性能和可靠性更高的扫描辐射计正样发射产品,为1997年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成功发射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搞科研就是要有点牺牲精神”
“搞科研就是要有点牺牲精神”,这是上海技物所风云二号研制团队灵魂人物、卫星副总师陈桂林院士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充分体现在由他带领的研制团队三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
风云二号立项之初,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个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而且难以预测结果的项目,其中轻量化的空间大孔径高分辨率光学系统、高精度(角秒级)空间扫描机构、高性能探测器等关键技术都是极具挑战的难题。为了能掌握第一手气象信息,陈桂林累坏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1989年,正当他带领大家完成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初样产品研制时,因过度疲劳得了突发性耳聋。但他强忍病痛,坚持工作。住院治疗后,病情稍有转机,他又立即投入工作。如今,陈桂林的左耳已听不到任何声音。1994年1月,陈桂林在西昌卫星基地参加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首次发射工作,一只眼睛忽然什么也看不清楚,经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在医生和领导的一再催促下,他才住进了医院。如今,陈桂林右眼视力不到0.1,但他戴着眼镜,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陈桂林带领科研人员调装风云二号E星扫描辐射计
2011年春节,研制团队在加班检查整理电单机的电缆接线,陈桂林也来了。他亲自在现场指导,线缆密密麻麻,他眼睛看不清就用放大镜,一根导线一个接点地检查,不符合要求就重来。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一丝不苟,一边检查一边告诉科研人员哪里的工艺是要注意的,哪里是要仔细检查的。
G星扫描辐射计预交付后,为了解决在整星电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信号和电位器码异常跳动的现象,陈桂林坚持与团队一起找问题,分析原因,反复教导青年科研人员:“
遇到问题一定要弄清楚,问题不可怕,松懈的态度是最可怕的。关键在于认真对待,地面上出现的任何异常现象都可能是隐患,从另一面而言,在地面上出现问题是‘好事’,否则到了天上对产品将是灭顶之灾。
”
就在扫描辐射计出发进场的前两周,陈桂林突遇风寒,体温升到了39度。在病床上的他依然不忘关心辐射计的工作,在听完汇报后还一再嘱咐要把工作做细做实。两周后,尚未痊愈的他带着咳嗽和试验队一起奔赴卫星发射场。
陈桂林的科研人生就是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展的浓缩史。风云二号卫星性能和质量的提高过程,正是以他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顽强拼搏、敢于攀登科技高峰的过程。
永不满足 更上层楼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目前有4颗在轨运行,产品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2004年发射的第一颗业务卫星总计在轨工作超过10年,远远超过3年的设计使用寿命。最新地面测试表明,风云二号09星辐射计不仅保持了性能指标的优良,通道探测灵敏度较比08星略有提高,还在提高可靠性方面下足功夫,能够满足用户的定量化应用新的需求。而这都要归功于三十多年来上海技物所在风云二号卫星研发任务中的不断革新。
02批与01批相比,增加了长波红外和中波红外两个探测波段,具有可见、中波、水汽、长波红外等5个光谱波段。而03批扫描辐射计又在01、02批的基础上,实施了多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与改进:
2004年,科研团队将02批C星的辐射计的观测通道从三个增加到五个,红外通道的温度分辨率和可见光通道的信噪比均有明显提高,同时增加了对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大雾天气和沙尘暴的观测能力。
在G星上,扫描辐射计的研制延续了F星的技术路线,并再次实施了三项技术改进,包括:进一步降低了由视场外地球目标引起的红外杂散辐射,进一步提高了黑体观测频次以及后光路中主要光学部件的温度遥测分辨率。这三项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了风云二号定量化产品的反演精度,使卫星的定量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上海技物所风云二号09星卫星试验队在基地合影
这次发射的09星的辐射计具有可见光、中波红外、水汽、长波红外和长波红外分裂窗五个光谱通道,每30分钟可获取一幅地球圆盘图信息,具备灵活、高时间分辨率的区域扫描能力,能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活跃时期进行每6分钟一次区域加密观测
。其获取的气象信息将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也将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交通等行业,可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结语
中国气象局将“风云二号”09星列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气象卫星,重点为中国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实时获取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可见光、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并转发气象、海洋和水文等环境监测资料,将成为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我国第二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也于2016年底成功发射,在轨运行状态良好、性能优良,特别是在垂直探测能力和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上,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其核心载荷大气垂直探测仪和扫描成像辐射计均由上海技物所承担研制
,
这是技物所几代人光荣和梦想的继承与延续,更是责任的担当。
作者:陈福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风云二号09星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主任设计师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