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诺奖得主丁肇中的42次“纠错”: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行星
限制会员
401
主题
-1
回帖
-1088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10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88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10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88 积分
积分
-1088
私信
航天
405
0
2018-7-19 17:46:33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诺奖得主丁肇中的42次“纠错”
当设计师汇报方案时,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离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皱起眉头,盯紧PPT中的每一处细节。3个小时里,这位82岁的老人质疑、纠错、再质疑、再纠错,把气氛搞得像一场考试。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祖籍在山东日照,日照市科技馆要把丁肇中科学生涯中对现代物理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6个著名实验的模型都做出来展示,其中AMS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制作难度系数最大。为此科技馆不惜重金邀请顶级设计师打造模型。
7月12日晚,发生在科技馆里的这一幕,将科学家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子无体积,有半径,丁肇中独辟蹊径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但当PPT上多次出现“电子半径小于10的负14次方厘米”的表述时,他又一次打断设计师的话,“这个尺寸是在1965年的实验中测定的,而随着探测设备灵敏度准确度的提高,到了2003年L3实验后,这个数字已经是小于10的负17次方厘米了,不能一概而论”。
屏幕上出现一组实验效果图,丁肇中马上表示有几张“看不明白”,“这些图是在哪里找到的?谁提供的?”
设计师顿时“露了怯”:“网上查到的。”
丁肇中严肃起来:“这个不是实验效果该有的样子,这些图连我都看不懂,让别人怎么理解?”
普通人难以理解眼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固执和“不通人情”。他却坚持:“我做实验为什么多年都没出问题?因为我自己能力有限,不懂的事情一定不会说懂。你要给我解释,尤其是航天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航天的实验,一切等我听懂了之后再做决定。”
AMS在太空中每天都发回海量数据,其分析过程繁琐,但“去伪存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一环。丁肇中表示,他通常组织2—6支国际合作队分析同样的数据。“最后将数据写成一篇文章,这6组先讨论,讨论后所有人都到我办公室来,我做投影,然后一句一句地念,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要讨论,所以通常一篇文章要讨论3个小时。之后又有很多的改变,再讨论,通常要讨论到第20遍。最后再发表。”丁肇中强调,假设有任何的怀疑,绝对不发表。
在审查国际空间站的设计模型时,丁肇中发现里面有错误,要求纠正,这难住了设计师:“设计制作国际空间站模型存在一定难度……”
丁肇中问:“你们跟国际空间站那边有联系吗?”设计师答:“没有。”“谢女士(丁肇中行政助理),请把我的手机拿过来。”尽管已是深夜,丁肇中执意拨通了国际长途,与国际空间站工作人员沟通,马上解决模型中的错误……
两次汇报会,丁肇中共为AMS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设计方案纠错42处。
专家点评
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从“两场汇报里纠错42处”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
没有人能轻易地获得诺奖,是积累,是性格,是执着,是认真,支撑他们“鹤立鸡群”。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过不少诺奖得主、院士大家。我发现,在他们身上,“眼里揉不得一丁点沙子”的认真劲儿体现得非常突出,也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认真,不怕繁琐的执着,寻根究底的坚持,成就了他们常人难以企及的事业高度。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科研工作者杜绝“差不多就行”的浮躁心态,重视积累,认真执着,用大成果、大项目为我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木星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