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木星大气层厚达3000公里?想看透不容易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木星
530
0
2018-9-2 13:15:41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1年8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了“朱诺号”
木星
探测器。去年夏天,“朱诺号”终于进入环绕木星的轨道。
朱诺,是罗马神话中天神朱庇特的妻子。朱庇特施展法力用云雾遮住自己,但是朱诺却能看透这些云雾,了解朱庇特的真面目。探测器取名“朱诺号”,也是想借用其寓意,解开木星这颗云遮雾绕的气态巨行星隐藏的秘密。
不过,最近一篇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论文批评了今年3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后者认为木星大气层有3000公里,而前者认为这还不能成为定论。
想看透木星,似乎没那么容易。
为解决历史争议“朱诺号”出发了
透过望远镜看过木星的人,都会对木星表面美丽的条纹结构感到惊叹。其实,这份美丽来得十分“猛烈”。横扫木星的大气环流持久而强劲,风速比
地球
上可将大树连根拔起的十级风还要猛烈5倍。
她的美丽为何这么猛烈?美丽的外表下又掩藏着什么?探索云雾下的面孔,是人类的好奇,也是“朱诺号”的使命。
早在“朱诺号”诞生之前,天文学家关于木星的内部结构便争论不休。一些人认为木星的大气层非常厚,另一些则认为木星的大气层像地球一样只有薄薄的一层。为了给这一争议画上句号,“朱诺号”出发了。
“木星表面的风暴受到底层大气环流的影响。要了解表面风暴的形成原因,就要了解深部的大气环流情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说。
可是,木星内部和深部的情况,是无法通过对木星表面的遥感探测看到的。聪明的科学家想到了用探测器的飞行轨道数据,获得木星的引力场数据,从而寻找木星大气环流的影响因素。
“‘朱诺号’在木星上空飞行的时候,会受到木星引力的牵引。如果内部的密度高、引力大,航天器的轨道就会降低一点;如果内部的密度低、引力小,航天器轨道就会抬升一点。”郑永春说。
有了这些数据,科学家直接把数据放入已经预先研究好的反演方程里,就万事大吉了,可是……
数据有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
如今,“朱诺号”环绕木星飞了近一年,数据也传回来不少。可是,关于新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又起了争议。
今年3月,《自然》杂志发表了“朱诺号”飞船科学组成员、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研究员Yohai Kaspi等人对木星大气环流结构的建模反演成果。他们认为,木星的大气环流可以深入其表面以下3000公里左右,约占木星质量的百分之一。
“相比之下,地球的大气层还不到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木星有如此巨大的区域在不同的东西波段旋转,这是一个惊喜。”Kaspi曾表示。
如果无误,这一结果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因为它表明木星的气象层比之前猜测的要深得多。而这也直接表明“朱诺号”解决了历史上关于木星结构的争议。
可是,这个结果引来了新的争议。
“这项研究提出的环流模型缺乏数学物理意义,采用的反演途径不符合流体力学原理,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存在显著的缺陷。”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行星物理与磁流体力学课题组研究员孔大力说。
孔大力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张可可等科学家担心,关于“3000公里”的研究定论很可能会直接误导人们对木星的认识,并影响此后以该结论为依据的科研工作。
于是,最近他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指出了Kaspi等人的观点与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强调“朱诺号”并没有解决关于木星环流结构的谜题。
谁的方程更合理
“这个结果并不新,也不令人惊讶。”看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论文后,Kaspi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他的团队和新论文团队之间的争议,已经持续了3年。
这3年来,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是一个名为“热成风方程”(TWE)的反演模型。
这个方程表示的是流体的运动和密度变化之间的联系。与岩石行星地球不同,木星是气态行星,引力与流体的运动和密度之间存在联系。正因如此,“热成风方程”成为从木星引力场数据反演木星内部结构的一把钥匙。
“‘热成风方程’原本是用于研究地球大气运动的一个流体力学模型。由于地球大气只有薄薄的一层,方程中忽略了大气本身的自引力,而木星是气态行星,大气本身的引力不能忽略,所以不能把热成风方程直接用在木星上。”孔大力说。
2015年,张可可、孔大力等人就曾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热量—引力成风方程(TGWE),并认为“必须使用这个方程估算大型气态行星中大气环流的密度扰动”。
然而,Kaspi告诉记者:“并没有所谓的‘热量—引力成风方程’,这只是张可可等人发明出以示与我们不同的东西。”
他表示,他们之所以不使用热量—引力成风方程,是因为完整的热成风方程需要在现用方程的基础上增加5个术语,而热量—引力成风方程只在热成风方程基础上增加了5个术语中的一个,所以并不准确。
各说各理接下来该怎么办
对于这项争议,郑永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一方认为自己提出的模型可以解释木星的引力场和环流运动,另一方觉得模型还不够好,需要完善,这一情况在科研领域其实并不偶然。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对观测到的事实,科学家会先提出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但随着观测越来越全面深入,这个理论模型会受到很多条件的约束,需要不断完善理论模型,或是推翻。理论模型是否可靠,取决于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支持、完善或推翻这个模型。”郑永春说。
他表示,目前的争议与“朱诺号”探测精度仍然不够高有关。“将来可以用一种新型的探测技术,得到更精细的木星引力场。引力场的数据越准确,关于木星内部环流的理论模型就越可能接近真实情况,对木星风暴的形成原因的理解就越准确。”郑永春说。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宇宙
UFO
航天
黑洞
图片
月球
天文观测
土星
天文知识
冥王星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