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每个黑洞的结局都是时空反转、万物无法进入的白洞?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太空人
高级会员
402
主题
-1
回帖
980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积分
980
私信
黑洞
519
0
2018-12-17 07:32:40
倘若我们能观测一个正在变成白洞的黑洞,那将是我们首次窥见量子引力作用。图片来源:ESA/V。 Beckmann (NASA-GSFC)
来源: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黑洞,一个吞噬一切、让物质有进无回的“巨兽”,已经为众人所熟知。那么在宇宙中,与黑洞性质完全相反、物质只能流出而无法进入的天体是否存在?一些天文学家认为,这样的“白洞”不仅存在,它们还是黑洞的未来——黑洞中的时空将在某个时刻反弹,转变为白洞。如果这个假说能得到证实,这不仅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到量子引力作用,还可能为宇宙终极问题找出答案。
撰文 | Carlo Rovelli(艾克斯-马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
翻译 | 甘立
审校 | 吴非
永远不要迷信教科书,即使那些书是伟大科学家写的。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在其著作《引力与宇宙学》(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中称,黑洞的存在具有“很强的假想性”。他写道,“宇宙中任何已知物体的引力场中都不存在(黑洞)”。然而,他完全错了。几十年前,射电天文学家就探测到了物质坠入黑洞时发出的信号,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目前,我们有很多证据表明宇宙中充满了黑洞。
现在,这个故事或许在白洞中重演。白洞实际是逆向的黑洞,性质与黑洞完全相反。在另一本著名的教科书中,相对论巨匠鲍勃·沃尔德(Bob Wald)写道,“没有理由相信宇宙的任何区域与某个白洞相对应”——这仍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但世界各地的几个研究小组,包括我在法国马赛的团队,最近已经开始研究量子力学助力白洞形成的可能性。仰望星空,宇宙中可能也遍布着白洞。
时空反弹
之所以怀疑白洞可能存在,是因为它能揭示一个未解之谜:黑洞中心发生了什么。我们观测到大量物质盘旋在黑洞边缘,之后坠入黑洞。所有这些坠入的物质穿过黑洞的表面(我们称之为“事件视界”,标志着无法返回的临界点),垂直落向黑洞中心。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现代物理学描述引力的最佳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黑洞中下落的物质最终会集中在一个密度趋近于无限的中心点上,我们称之为“奇点”。这对应着现实的终结。在这一点上,时间自身将会停止,一切都消失在虚无之中。但这个预测并不可靠,因为爱因斯坦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并不包括黑洞的中心。在这里,引力变得异常强大,量子效应不可被忽视。要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需要引入量子引力理论。
量子理论常用来解决这类问题。在20世纪初,经典物理理论预言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的能量会呈螺旋式无尽下降。然而,现实世界里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量子理论解释了原因:能量的离散性阻止了这一过程。电子的能量只能以特定的量变化,并且它有一个有限的最低能级。
同理,量子效应也可以阻止在黑洞中心处的无限大密度,这是由时空本身的离散性所决定的。这种离散性被量子引力理论所预测,比如我研究的圈量子引力理论(loop quantum gravity, LQG)。在该理论中,不存在密度趋近于无穷大的无限小点。空间由独立的单元(量子)组成,这些单位虽然小但是尺寸有限。坠入黑洞的物质可以被挤压成超致密状态,称为“普朗克星”。但之后呢?之后,它们会像普通物质下落结束时那样:反弹。
但它无法在黑洞中反弹:黑洞内的物质只能向下运动,这就是神奇所在:量子引力让整个黑洞中的几何时空反弹。也就是说,物质继续穿过黑洞的中心点进入一个全新、独立的时空区域。在那里,不仅是物质,整个时空都在反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洞。
黑洞向白洞过渡的艺术图。图片来源:F。 Vidotto/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
小球弹起时的轨迹看起来,就像球下落的场景在倒放。同理,白洞就像记录黑洞的电影胶片在倒放。从外部看,白洞和黑洞没什么不同:它和黑洞质量相同,所以物体会被它吸引,并围绕其转动。但是,黑洞被视界包围,通过视界的物质能够进入但不能逃逸;而白洞被另一种视界包围,可以通过视界逃逸,但不能进入。
由内向外
广义相对论从理论上预言了白洞存在的可能性。白洞是广义相对论方程的精确解。但长期以来,白洞一直被视为数学产物,而不代表任何真实的东西。就像过去的黑洞一样,因为很难看到它是如何产生的。
然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爱尔兰物理学家John Lighton Synge就发现,广义相对论方程的解只要稍作调整,就有可能使黑洞内部的几何形状继续演化成白洞。量子力学允许这样的调整。
那么,白洞在哪里呢?它会距人们很遥远吗?它由虫洞连接,还是在另一个宇宙呢?不,我们不需要这些稀奇古怪的猜测。在未来,白洞会在黑洞所在的地方出现。根据爱因斯坦理论阐述的时空的特殊弹性,“中心的另一边”很可能就在黑洞的未来。这很难想象,但结果却很简单:在生命的最初阶段,黑洞是“黑色的”,物质落入其中;但在第二阶段,在量子跃迁之后,它会变成“白色”,物质会被反弹出去。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存在这样一个时刻:视界从黑洞视界变成白洞视界。在这里,正是量子理论使得这一切得以实现,这要归功于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量子隧穿(quantum tunnelling)。这是对标准经典物理方程的短暂性违背,即使在人们不期望出现强量子现象的地方,也可能出现这种低概率的情况。例如,量子隧穿是引起核放射性的原因。根据经典力学,被困在原子核内的粒子是无法逃逸的,但量子理论允许它穿过禁锢它的势垒,从而辐射到原子核外。
图片来源:Sam Chivers
隧穿需要时间。放射性物质在几千年里保持着准稳定的状态。同样,黑洞的寿命也很长。根据经典理论,黑洞将是永恒的。但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证明了量子理论下黑洞会慢慢蒸发和收缩。当黑洞收缩时,其转变为白洞的概率便会增加。到了某个时刻,转变便会发生。再次强调的是,重要的是时空本身的几何结构。它不是按照经典广义相对论的方程演化,而是突然从一个黑洞的视界隧穿到白洞的。
但有个令人费解的地方。我们看到的黑洞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因此一个大黑洞需要很长时间才会隧穿到一个白洞。但落入黑洞的物质在几秒钟内便会迅速到达中心。它会以同样快的速度再次反弹。若形成一个白洞需要很长时间,物质怎么会发现自己这么快就离开了这个白洞呢?
答案引人入胜。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是非常灵活的。我们知道,在海平面上,时间流逝比在山上慢。(前者离
地球
中心更近)靠近一颗大质量恒星或黑洞时,时间会减慢更多。这就解答了这个难题:在黑洞(或白洞)内很短的时间对应着洞外很长的时间。从外面看,洞的内部演化就像一次弹跳,但速度非常缓慢。观测宇宙看到的黑洞(白洞)可能只是一些物体坍塌并反弹回来,我们从外部以夸张的慢动作看到它们。
这种设想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解决了著名的黑洞信息悖论——我们期望信息在自然界中永远不会完全消失,但如果时间在黑洞中终结,信息便会消失。解决方案很简单:如果有任何东西最终反弹回来,消失的信息就会恢复。
准确地说,信息悖论比这要微妙一些。它源于一种普遍的观点,即视界范围限制了黑洞内部可能存在的不同构型的数量。如果可供选择的构型过少,就会丢失掉坠入物质的特征,信息也会丢失。
但我确信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它混淆了可以从外部区分的构型的数量,这些构型控制着黑洞的外部行为,而从内部区分的构型的数量则要大得多,这些构型甚至在视界缩小时也会增加。黑洞的内部可以很大,即使它的视界很小。这就像一个瓶子,瓶颈很小,但瓶子的容积可以很大。这样的黑洞可以包含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后来由黑洞释放出来。
所有这些为黑洞的生命演化提供了一个诱人的设想:在黑洞内部没有奇点,没有时空终结的地方。从外部看,黑洞不是永恒的。相反,在某个时候,黑洞会变成白洞,掉落进去的东西会逃逸。
看见白洞?
从理论上讲,这个设想非常美好。这是否意味着宇宙中真的充满了白洞呢?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能看到它们吗?
答案取决于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东西。可观测宇宙中的大多数黑洞是由恒星坍塌形成的。这些黑洞都太过年轻,体积也太大,不可能已经隧穿到白洞——大的黑洞寿命更长。但大爆炸后不久,更小的黑洞可能在早期宇宙的恶劣环境中形成。这些原初黑洞可能已经隧穿成了白洞,或者正在变成白洞。但我们不确定它们的数量,这使得对当前白洞的预测变得不确定。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黑洞的寿命。人们已经引入圈量子引力理论进行详细计算,但这些计算依赖于近似,并不具有结论性。尽管如此,在蒸发时间限制下的最长寿命和量子现象出现所需的最短寿命之间,我们仍然有一个相当牢固的范围。这使我们能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如果黑洞的寿命很长,那么只有小型原初黑洞已经变成白洞。这意味着目前宇宙中的大多数白洞都很小。白洞的尺寸最小只有大约1微克,或半英寸(约1.27厘米)人类头发的质量。
这种可能性很是有趣,因为这种尺寸的白洞相对稳定,它们可能是天文学家在宇宙中(间接)探测到的神秘暗物质的成分之一。其他大多数暗物质理论都需要修改现有的物理学定律,比如预测有一类新粒子——超对称粒子。但由于这些假想粒子一直没有被探测到,人们对这些理论产生了质疑。
小型黑洞构成暗物质这种假说,除了已经确立的物理学(即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外,不再需要任何新的理论,目前的观测结果也不能排除这种假说。如果这是正确的,并且我们已经观察到了白洞,那么它们就是暗物质!
强烈的信号
又或者,黑洞的寿命很短,那么今天隧穿的原初黑洞应该和一颗小行星质量相当,并且可能会剧烈爆炸,大部分质量将以辐射的形式放出。这将释放高能宇宙射线和微波或无线电波段强烈的脉冲信号。后者尤其引人入胜,因为最近我们已经用射电望远镜探测到了类似信号:神秘的快速射电暴。我们可能已经观测到了白洞。
我们不能确认这些信号是否真的来自白洞,毕竟只有少量的探测结果,脉冲也可能有其他来源。但我们将在庞大样本中寻找一个特征:扁平的红移。那些由距离遥远、较为年轻的白洞发出的信号,其波长比距离较近、较老的白洞短。一旦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我们便能在高能宇宙射线或快速无线电脉冲中发现这种现象,也将获得白洞存在的证据。
如果最终发现白洞存在的证据,这将使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前进一大步。这代表着人类第一次直接观测到量子引力作用,从而为基础物理学中最大的问题——理解量子时空打开了一扇窗户。
最后,我有一个思辨的想法。我们的宇宙可能不是在大爆炸中诞生的:它可能是从之前的坍缩阶段反弹出来的。这种可能性遵循圈量子引力和其他理论框架。宇宙反弹的量子机制类似于黑洞到白洞的反弹。现今宇宙暗物质中的普朗克白洞可能在反弹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时空在反弹时的几何形状就不像传统宇宙学所认为的那样是均匀的,而是皱巴巴的,因为每个白洞都像是刺入时空几何中的长刺。
这个事实可能与时间之箭的奥秘有关——时间为什么只朝一个方向行进?时间之箭可能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由宇宙的初始状态的“特殊性”(即低熵)导致的。相反,这或许是一种透视现象,与我们观察者的“特殊”位置有关:我们都在黑洞和白洞之外。
尽管白洞几乎没被探索过,但它的存在貌似是合理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白洞,但要知道,在发现黑洞之前,我们同样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猜测。
原文链接: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4032080-100-if-you-think-black-holes-are-strange-white-holes-will-blow-your-mind/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火星
UFO
图片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