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v# ~8 u4 s 航天生命科研向两个方向推进' A ^) r; r2 c1 }$ H6 g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也在逐渐走出一条很有自己特色的航天生命科学发展道路。依作者愚见,我国的航天生命科学研究正在向两个方向稳步推进,第一个大方向主要着眼于空间生物医学研究。2 m/ D5 d( q$ g5 u( f
上文中提到的天舟一号上开展的肝干细胞和骨细胞相关实验,以及实践十号上进行的小鼠胚胎发育研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个方向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从机理上探寻长期的微重力,高辐射环境,会对人体的各项系统产生何种影响。中国在这个方向的研究比美,俄等航天强国起步要晚得多,且目前尚未达到国际空间站上的科研技术水平。其中,在轨自动采样,小型化多色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在轨快速生物分子分析等技术似乎仍处于空白状态。不过,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指望中国通过一两次实验就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超越美国等传统航天强国也是不现实的。2 D: t' e# c" M5 L1 P# _
第二个大方向就是以嫦娥四号上正在进行的种土豆实验为代表的人造生态圈。这一方向的研究主要着力于为人类未来在其他星球长期自给自足生存进行必要的摸索。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得非常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此方向已经深耕十余年,于2014建造出了模拟未来中等规模月球基地的月宫一号,并于去年(2018年)完成了自给自足驻留长达一年的“月宫365”实验。在这轮地面实验中,八名志愿者在密闭的月宫一号里成功种出了大豆、小麦、胡萝卜、西红柿、草莓等农作物,为未来的月面长期驻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虽然此次嫦娥四号搭载的“微型生态圈”只能算是月宫生态圈的“迷你版赠品”,但无论怎么说,也是生态圈实验从地面向太空发展的第一步。1 S( B n b' m1 S: S
/ O% w3 m, @, y: n0 |月宫一号结构图(图片来源:自月宫一号官方微信公众号)
) o! l& ]: |4 I* w
让我们祝福嫦娥四号!祝福小兔子!同时也祝福嫦娥四号上面搭载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希望在三个月之后,我们能看到几朵美丽的马铃薯花!当未来的人类真正能在月球或火星上自给自足得长期生存的时候,人们一定不会忘记第一个在月亮上种土豆的嫦娥四号,也不会忘记像实践十号、天舟一号那样默默无闻,却为人类长期太空驻留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任务。) }+ L% J2 s2 B, F% e4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