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大航天时代”前夜:星箭合璧助力中国商业航天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534
0
2019-1-21 08:02:46
2018年,众多商业航天公司展开了各自的卫星和火箭产品的验证。尤其是卫星产品,2019年将从产品验证进入产品迭代阶段,而到2020年开始,迭代后的产品将进入量产阶段,卫星发射的市场需求将迎来首次爆发。因此,能否依靠自身产品和技术优势打动下游卫星公司,真正成为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2019年尤为重要。
导读 本报记者 宋兴国 北京报道
“斗鱼666”、“聚划算”……当你仰望星空时,或许不会想到,以这些熟悉的词汇命名的卫星,也在遥远的天际看着你。
多年以来,航空航天一直被认为是尖端科技的集成,卫星平台的应用,也被认为是政府、军队和企业的专属。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卫星应用、太空旅游,或许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8年2月初,美国Space X的“重型猎鹰”火箭搭载着跑车成功发射,在引发了舆论对商业航天产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拉开了这一年全球商业航天领域愈发激烈竞争的序幕。
中国商业航天,在政策利好、资本引领与技术革新的刺激下,相关企业大量涌现,火箭、卫星升空试验接连不断,部分卫星运用企业借助共享经济、消费升级等新经济红利,开始积极探索卫星冠名、联合实验等各种可行的商业模式。在酝酿数年后,一批商业航天的创业企业,共同站在商业航天的新赛道上,缩小与先行者的距离。
全产业链覆盖加速
实际上,从SpaceX等公司创立的2010年起,美国商业航天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而中国商业航天浪潮始于2015年,零壹空间、蓝箭航天、天仪研究院等目前业内领军企业,均注册创立于2015年前后。
2018年4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李国平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发展。
在政策与资本的推动下,2018年则被认为是商业航天发展全面加速的一年。商业航天企业开始成规模涌现,全产业链覆盖加速。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主要划分为两大领域,一是商业火箭尤其是小型商业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服务;二是微小卫星的设计、制造、运营和应用推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民营商业航天领域,火箭企业已经突破20家,卫星制造和应用企业将近一百家,卫星测控企业也超过了十家,商业航天产业链条正在变得更加完整。
从早期的材料研制,到卫星的设计制造,再到火箭的研制发射,以及最终卫星在轨运营与商业化应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各个核心环节,国内都有相关企业在2018年迎来萌芽和生长。
其中,正在萌芽阶段的中国民营火箭,进展最为迅速,2018年全年进行了多次试射。
2018年,由零壹空间研发的两枚商业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分别于5月17日和9月7日成功点火升空;9月5日,星际荣耀成功发射双曲线-1Z固体亚轨道火箭;10月27日,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枚民营航天商业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但所搭载卫星未能入轨。
另外,2018年底,蓝箭航天在湖州的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工程交付使用。这是国内首个民营火箭和发动机生产制造基地,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民营火箭制造工厂。
而在卫星领域,作为商业卫星的主体,微纳卫星的成本和技术门槛的降低,使之已经进入业务服务阶段,产业化、商业化发展成为可能。
近年来,上市公司欧比特的“珠海一号”、九天微星的“少年星一号”、微纳星空的“微纳一号”等卫星先后“上天”。2018年1月,我国长征十一号火箭“一箭六星”发射成功。这次发射采取了“2主星+4立方星”的组合发射方式,6颗卫星来自4家用户,是我国第一次纯商业用途的火箭发射。
当“民间队”卫星应用还处在试验阶段,“国家队”在卫星商业应用的布局已进入落地阶段。2018年12月29日,航天科技集团的商业航天项目“鸿雁”星座首颗卫星发射,未来将由数百颗低轨卫星和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
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树范在西安一次会议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研发纳卫星(通常指质量小于10公斤、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卫星)60颗,在全世界只占了2.7%。根据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将至少有2600颗微纳卫星发射成功。
商业模式待解
尽管商业航天的发展步伐不断加速,但多位受访企业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下一步还需要尝试商业化的挑战。
根据统计,中国航天产业总收入在全球航天产业收入总额中仅占3%左右。而在目前的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中,来自商业部分的贡献已达60%以上,但国内商业航天还处在资本驱动的初始阶段,商业化程度较低。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行业发现,目前,尽管“火箭”与“卫星”两大领域,在成本控制的策略上是一致的,但这两者的商业逻辑有着根本不同。
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商业航天投资人,未来宇航研究院联合创始人牛旼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卫星为核心的包括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和应用在内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中,卫星应用是面向终端消费者,产生商业价值的一环。但从目前来看,卫星应用的商业化进程,还难以覆盖掉卫星制造和发射的成本。
其中,既有商业模式空缺的影响,也有当前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持续居高不下的原因。
对于商业模式而言,卫星设计平台供应商精航伟泰创始人郝海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传统的卫星应用而言,主要集中在遥感、通信和导航领域。对于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而言,这三大领域还没有产生成熟的商业化模式,遥感“卖图”的市场需求有限,而通信、导航领域的投入成本太大。此外,传统的2B业务以外,针对具体消费者的2C应用市场还完全没有打开。
微纳星空是“民间队”中,为数不多可以制造50和100公斤级卫星的企业,其CEO高恩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卫星制造成本控制主要有两个难题,一是上游供货商的成本,各种卫星元器件和关键设备的成本较高;二是由于行业当前未能进入批量化的生产模式,每个用户、每个卫星的需求都不一样,属于定制生产,这使得卫星的研发和生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拉高了制造成本。
“这意味着卫星运营企业需要更长周期去找寻商业模式,而且有赖于上游制造和发射的成本降低”,在牛旼看来,商业航天是典型的供给推动需求的行业,在当前局面下,市场的发展有赖于资本的破局,需要依靠资本的进入,让部分企业快速形成更高的,甚至是革命性的供给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大的需求市场。
与下游的卫星运营企业不同,以火箭企业为主的卫星发射领域,由于火箭发射仍面临着产品产能、发射场地和行政许可等多方限制,仍然被认为是一个“卖方市场”,商业逻辑完全不同。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则告诉记者,对于火箭企业而言,未来的行业发展牵引,主要来自于国家任务和市场需求两端。在火箭市场领域,高轨发射已有质子号、SpaceX等多个国家队和国际巨头在竞争,而低轨的小型运载火箭,国内国家队已有超过三款非常经济的产品,国外也有新西兰的电子号液体火箭,市场最空缺的就是中型的液体运载火箭。
“填补市场空白,在特定的技术路线上扮演关键的角色,降低这一领域火箭发射成本,这就是民营火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张昌武表示。
因此,尽管目前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还没有运载火箭发射和试验成功,但由于2018年各家公司的多次试射,已经走通了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流程中的研制验证环节、供应链配套环节、内部体系环节和大部分行政审批环节,也让企业可以专心于产品的研发和改进,未来火箭发射尝试将会加快。
这也让资本在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的选择有所分化,技术门槛更高,产品成果更可见、市场需求更清晰、但风险也更高的火箭发射领域受到青睐。
机遇与“泡沫”
未来宇航《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融资报告》显示,2018年非上市商业航天公司至少获得36笔投资,总额约21亿元人民币,其中金额过亿的有12笔,而华力创通、欧比特等上市公司也分别在2月和4月定向增发股票,募资金额分别为4亿元和10.82亿元人民币。
报告指出,上述累计超过35亿的投资中,主要集中在卫星应用及卫星发射领域,投资总额分别为19.72亿和11.45亿元人民币,卫星测控等运营领域获得的关注相对较少。如果将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剔除,2018年商业航天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以火箭制造为主的卫星发射领域。
商业航天在2018年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已经到来的2019 年,则被认为将是中国航天,特别是商业航天里程碑式的一年。
多位业内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对于商业用途的航天飞行器和卫星,其技术相对成熟,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其后的测试、定型、量产,大概需要两三年的积累。而2019年,正是相关企业完成前置性实验工作,开始进入产品量产阶段,从“靠PPT说话”,进入到“靠产品说话”的商业模式转变关键节点。
一家卫星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们2019年订单的卫星制作数量,相比2018年将实现翻倍,同时在卫星的型号和体量要求上,也更加丰富。
同时,也有观点指出,随着2018年诸多卫星企业的前期试验阶段结束,即将进入批量发射阶段,卫星的制造成本可能会有所降低,叠加卫星应用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成熟,以及资本的深度介入等多重因素,卫星发射需求可能将会在未来两到三年内爆发。
这也让周期更短的上游火箭发射企业面临着行业洗牌的压力。能否在2019年这个窗口期优先推出真正具有运载能力的产品,提前抢占发射市场,成为各家火箭企业的首要任务。
张昌武指出,2018年,众多商业航天公司展开了各自的卫星和火箭产品的验证。尤其是卫星产品,2019年将从产品验证进入产品迭代阶段,而到2020年开始,迭代后的产品将进入量产阶段,卫星发射的市场需求将迎来首次爆发。因此,能否依靠自身产品和技术优势打动下游卫星公司,真正成为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2019年尤为重要。
“商业航天更多还是靠产品和技术说话,在从实验到落地的转换过程中,哪些企业在做事,哪些企业在做势,很清楚就能看到。”张昌武说。
(编辑:耿雁冰)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月球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