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A* `6 [5 A- C8 z
1月3日巡视器(玉兔2号)与着陆器分离,其上携带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成功获取了如上图所示着陆区两个探测点高质量光谱数据。国家天文台和仪器研制单位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光谱数据的分析发现,CE-4着陆区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与月球正面月海玄武岩质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展现出低钙辉石的光谱特征,并暗示有大量橄榄石的存在,如下图所示。进一步的分析证实,CE-4着陆区月壤物质中橄榄石相对含量最高,低钙辉石次之,仅含有很少量的高钙辉石。这种矿物组合很可能代表了源于月幔的深部物质。$ c) U, G% Y4 P& T: q* j/ L
' D+ ^ V& E i# g5 M* c 前面已经提到,CE-4号探测器的着陆点位于SPA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部。早期研究结果表明其表面被后续喷发的玄武岩所填充。对覆盖着陆区域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和高光谱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着陆器和月球车位于玄武岩“平原”的撞击溅射物上,这些溅射物来自东北方向的芬森(FINSEN)撞击坑,如下图所示。40多亿年前SPA盆地形成时已将月壳减薄或完全剥离。FINSEN坑是由小天体撞击SPA盆地内部表面而形成,其犹如在SPA表面打的一口“深钻”一般,进一步将SPA盆地表面以下月球更深部物质挖掘出,产生的溅射物四处抛射,呈辐射线撒布在冯卡门撞击坑“平原”上。因此,CE-4 VNIS分析到的对象是FINSEN撞击坑挖掘、抛射到冯·卡门撞击坑表面的月幔物质。 3 D, |. ]% a! c1 _
4 ]0 x" b0 ^! w 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就位探测。基于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的正确性,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据介绍,后续探测会尝试将样品送回地球。1 [% i r# L# o. `' h
/ g" J) G$ n* {8 i'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