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星系间的“彗星交换”或使生命在银河系中普遍存在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osmos
金牌会员
458
主题
-2
回帖
1139
积分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1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6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61 积分
积分
1139
私信
航天
390
0
2019-8-25 17:53:54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一项研究指出,过去无数年来,生命有过许多次散播到银河系各处的机会,而
地球
便是关键分散点之一。
在过去的46亿年里,
太阳
在宇宙中做随机运动时,曾多次靠近其它恒星。美国科罗拉多州公司Pioneer Astronautics董事长、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罗伯特·祖布林(Robert Zubrin)指出,在这种“亲密相遇”过程中,在行星系外围运动的彗星便可能被撞离原来的系统,朝另一颗恒星飞去。
祖布林发现,这种“彗星交换”事件可能是地球多次物种大灭绝的始作俑者。但从大范围来看,该现象其实有可能为生命提供了一定协助,帮助它们跨越“太空之海”,从一座“小岛”迁移到另一座“小岛”上。
“过去35亿年来,也许正是这种机制把生命送到了地球上,也将地球生命送到了宇宙各处。”祖布林表示,“只要简单外推一下,假设每个行星系都会发生这种事情,那么生命在银河系中也许十分普遍。”
这一结论的计算依据十分简单直接,考虑了太阳附近宇宙中的平均恒星密度(约每立方光年0.003颗恒星)、太阳相对该恒星域的运动速度(约每小时3.6万公里)、以及银河系中的恒星构成情况(约75%为体积较小、光芒黯淡的红矮星)。
祖布林还假设,其它行星系外围也泊有大量彗星,就像太阳系的奥尔特云一样。奥尔特云的规模究竟有多大,我们还不清楚。据估算,它的最外围到太阳的距离介于3万至10万个天文单位之间(1个天文单位为地球到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合1.5亿公里)。
祖布林采纳了一个较为保守的估计值,将奥尔特云的半径定为4万天文单位,然后用这一数据估算其它类型恒星的奥尔特云半径。例如,红矮星外围的彗星环绕半径可能约为2万天文单位。
目前还不清楚奥尔特云中究竟有多少彗星。祖布林采纳了一个被频繁提起的估测值:1万亿颗,密度约为每千立方天文单位4颗彗星。
祖布林的计算结果显示,只要距离达到10天文单位以内,太阳的引力就能捕获另一颗恒星奥尔特云中的天体。因此,每次太阳与其它恒星近距离接触时,都可能有大量彗星被太阳捕获。假设太阳来到了距另一颗恒星2万天文单位以内的地方,太阳就会在该恒星的奥尔特云中开凿出一条宽约2万天文单位的痕迹,可能会在此过程中捕获2.5万个天体(前提是假设其它恒星的奥尔特云密度也和太阳一样,同样为每1000立方天文单位4颗天体)。
接下来,这些被太阳捕获的天体便会受到太阳引力吸引,飞向太阳系内部。而太阳系奥尔特云中的部分天体也会被另一恒星捕获,朝相反方向飞去。
“由这些外来天体引发的冲击无疑将主要落到气体巨行星上。”祖布林在今年六月发表在《国际天体生物学期刊》上的研究报告中写道,“但由于太阳每次都会捕获大量天体,地球这样的星球也可能受到波及。”
恒星大小不同,能够捕获的天体数量也不同,因为恒星引力大小由质量决定。例如,红矮星质量约为太阳的30%,就必须将距离缩小到3天文单位以内,才能捕获其它恒星奥尔特云中的天体。
祖布林利用所有这些信息(还包括其它信息),计算出了恒星近距离相遇的发生频率、以及相应的后果。计算结果可谓相当惊人。他发现,在过去的460亿年中,每隔10亿年,就会发生约47起恒星间的近距离接触,其中约一半都有红矮星的参与。这样算下来,相当于每隔21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恒星相遇事件。
最后这个数字非常接近地球上物种大灭绝的周期——物种大灭绝似乎每隔2000万至40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科学家之前就曾提出,彗星撞击可能是造成这些物种死亡的罪魁祸首,并提出了能让彗星定期冲向地球的可能机制。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太阳可能有一颗尚未被我们发现的伴星,名叫“涅墨西斯星”,每隔2600万年左右就会冲撞一次奥尔特云。还有人认为,这种不稳定因素是由银河系中的一片暗物质引起的,太阳可能会定期从这片暗物质中穿过,并受其影响。
但祖布林的研究指出,来自外星系的彗星才是造成这些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他的计算还显示,太阳系会通过这种彗星“轰炸”,频繁地与其它行星系交换物质。例如,彗星撞击扬起的尘埃可以在阳光的压力推动下,以每小时10.8万公里的时速向外飞行,比两颗恒星近距离交会时的相对速度还要快。
这意味着微生物也许可以借助这一过程,从太阳系跃迁到擦肩而过的另一行星系中。并且这个过程发生得很快,在有害的深空辐射中的暴露程度有限。(生命可能从一个星球移动到另一个星球的理论名叫“泛种论”,有几种不同的版本。如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是由外星智慧生命有意‘播撒’的种子,这一概念名叫“引导性泛种论”。)
“不仅如此,就算被喷射出的物质没能命中擦肩而过的行星系,也会被原行星的奥尔特云捕获。”祖布林写道,“部分物质(如含有微生物的尘埃颗粒)在奥尔特云的冰冻环境中、以及有效的冰层保护下,可以储存很长时间,直到下一次与另一个行星系相遇,再被释放出去、迁移到新的行星系中。”
太阳的质量大于银河系中90%的恒星,因此我们的奥尔特云规模在银河系中也居于前列。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与其它恒星相遇时大多处于主导地位,发往其它行星系的彗星比自己接收到的多三倍左右。
对天体生物学家、以及希望存在外星生命的人来说,这些研究结果颇令人激动。“银河系已经四处埋下了生命的种子,并且它们的来源可能就是地球。”祖布林表示。(叶子)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黑洞
土星
木星
中国航天
天文知识
图片
天文理论
金星
地球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