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神舟飞船
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他攻克了最大技术难题,杨利伟点赞:让航天员放心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盾牌座
高级会员
420
主题
-1
回帖
985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积分
985
私信
中国航天
370
0
2020-11-27 13:18:18
“2989”,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长王曙群的工号,意思是第2989个入厂的职工。王曙群的工作服胸前绣着一面五星红旗,这是王曙群最骄傲的“国旗装”。到今年王曙群已经在航天一线工作了31个年头。11月24日,王曙群荣获“最美职工”称号。熟悉他的人都说,老王就是我们身边的最美职工。
王曙群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高光时刻的背后,是世人无法知晓的坚持和努力。王曙群最早走入公众的视野是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完美对接之后。当时王曙群是总装工人代表。
31年前,立志做个好工人
王曙群是老闵行人,1989年技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厂里做工人。刚来厂里时效益平平,一拨人做型号任务,另一拨人造冰箱。当时厂里靠着生产航天冰箱红火了几年,随后又陷入沉寂。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但王曙群选择留下。拧好每一个螺钉,装配好每一件产品,做一个好工人,这是王曙群的目标。
机会在1996年出现。当时,单位举办高级工培训班,规定工龄在10年以上的职工才能参加,当时王曙群才工作7年,但他中级工考试获得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单位破格让他参加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正好赶上对接机构产品研制。
王曙群说,“新的任务、新的技术,一下子激发了我的激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1998年,对接机构进入初样产品研制阶段。很多问题出现得措手不及,有的甚至觉得无解。他说:“当时遇到的问题都是从未遇到过的,有时出了问题归零都不知从何入手,甚至怀疑,到底能不能做出来?”在最困难的时刻,王曙群选择了坚持。
为了提高装配的可靠性,他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的连续试验。
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王曙群带领团队每次都坚持连续工作37小时。31套单机他们连续做了31次37个小时的试验。光做单机试验的工作量尚且如此,整个对接机构试验的工作量就更不用说了。
型号研制是国家秘密,不能说。面对家人的不理解,王曙群就给儿子讲石匠敲石头的故事:“石匠一连敲了100次,石头纹丝不动。但当他敲第101次的时候,石头裂为两半。让石头裂开的不是那最后一击,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击的结果。”
16年的坚持,王曙群和班组终于敲开了石头。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
2013年12月,“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坚持工作了 972 天。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顺利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
无数次捶打与叩问终于有了回音。
杨利伟评价他们:“让航天员放心”
两个重达8吨的飞行器要在太空实现对接,最主要的部件就是对接机构中的12把对接锁,这12把锁的锁钩必须实现同步锁紧、同步分离,对接、分离时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也要“天衣无缝”,而且对接时必须保持平稳、牢固,不能剧烈晃动。
对接锁系的同步性装调质量决定了航天员能否在太空生存和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是交会对接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可经过多次试验王曙群仍然发现,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严重偏差,而且这种偏差又无规律可寻。
通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王曙群发现锁钩采用钢索传动在大载荷下钢索会变长,张力会下降,这就导致了锁钩无法实现同步解锁。
他提出了改变钢索旋向以及对钢索进行预拉伸处理的工艺方案,同时调整判断锁钩同步性的测量方法,一举解决了困扰对接机构团队近两年的难题。
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天宫”、“天舟”,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试验考核,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于王曙群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背后
在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探月等深空探测重大工程的研制中,航天超细直径导管类产品的制造一直是关键技术和工艺难点之一。在对接机构研制初期,采用熔焊技术制造的产品合格率仅为20%。通过各项试验,反复对比数据,王曙群和团队终于找到了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新材料的润湿性能大大提高,焊接后的焊缝气孔少、均匀性好,不仅各项指标达到了航天标准,还形成了企业标准《焊接质量控制办法》。
在管路清洗方面,王曙群成立专项项目组,通过数百次的清洗方案和工艺流程的改进,他们提出了一种采用高压、高纯度氮气驱动高分子聚氨酯材料在超细导管内多次高速往复摩擦的工艺方法,优化确定了“三步走”的清洗技术路径。同时,结合新发明的一种分解油污能力强、自身易挥发的专用清洗剂,提高干燥时间和温度从而确保了清洗剂的完全挥发。
运用这项技术后,导管内残留颗粒度检测合格率达到100%,这个项目荣获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王曙群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最年轻特级技师,“921”工程总装线上的首席技师领军人物。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技术能手、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工匠、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但是您问王曙群,“您觉得哪个头衔最合适?”他肯定回答,“对接机构总装组长。”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鲁哲
编辑 | 黄佳琪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天体物理
航天
图片
天文理论
太阳系
木星
宇宙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