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中国“太空经济”的民营尝试: 天仪研究院突破应用场景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官海琛
限制会员
289
主题
1
回帖
-21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 积分
积分
-21
私信
航天
429
0
2017-5-28 23:29:28
2016年11月10日早晨,一颗重约8kg的长方体“小盒子”搭乘长征十一号火箭成功进入低空轨道。按照预定的计划,“小盒子”将为地面的科学家进行太空环境的实验验证。
这个“小盒子”,实际上是一颗名叫“潇湘一号”的科学实验卫星,来自湖南长沙的民营企业天仪研究院。从公开报道看,这是国内成功发射的“民企造”卫星。从注册成立到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制造商天仪研究院仅仅历时一年半,其发展速度可谓坐上“火箭”。
天仪研究院所折射的,是中国航天史的历史节点。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迎来“多点开花”的萌芽时刻——一边是国家背景的“航天系”先后设立商业火箭公司,进行商业化布局;另一边则是民营背景的上市企业、创业团队纷纷投身商业航天。
这一波商业航天热潮的背后有着多重推动因素:一方面,国际国内航天技术的进步,促使更低成本的卫星制造、航天运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政策的推波助澜和全球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社会资本、创业团队对商业航天纷至沓来。
以往由国家力量把持的航天领域,是否迎来了“民间队”的春天?
商业化的机会
一颗人造卫星从制造到成功发射,要花多长时间?
天仪研究院的答案超越许多人的常识:从2015年5月份注册成立到2016年11月成功发射,历时约为一年半。
“能够做到这么快发射,是因为团队在制作过程采用了技术进步的成果。”天仪研究院首席技术官任维佳说。
任维佳所提到的“成果”,首先是国际标准化立方星的引进。与人们印象中的球体人造卫星不同,“潇湘一号”的造星像是一个长方体的小盒子,尺寸为长345毫米、宽250毫米、高132毫米,重约8公斤。在满足应用需求和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设计中采用大量商用器件取代昂贵的航天专用器件。这颗卫星分为6个“U 单元”,1个U 拥有一种独立功能,如能源动力模块、天地通讯模块,一个 U 本身就像一块平板。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 U 单元在国际上已经能采购得到。天仪研究院研制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按照卫星所需要的功能将不同的 U 组合在一起,让来自不同制造商的“U 单元”和元器件能相互兼容和对话。
“整个过程有点像小孩子搭积木。”任维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打比方说。
“搭积木”,加上只有8公斤的重量,使得研制成本降低,而“五脏俱全”的结构又保障了卫星运行的可靠性。与同等性能的传统大型卫星相比,“搭积木”的立方星在成本上能省一个甚至两个量级。
这是天仪研究院之于中国航天史的样本意义:“潇湘一号”在可靠性和成本的平衡,被业内视为卫星商业化最基本的逻辑。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手机尚未广泛普及,通讯巨头摩托罗拉就曾推出一个宏伟的“铱星计划”,向太空中发射60多颗卫星,以组成一个低空轨道的卫星通讯网络。但未曾想到的是,造价一路飙升,最终达到了50亿美金。由于成本高企,该计划商用不到两年就宣告破产,也使得摩托罗拉元气大伤。
高成本的风险,正在被避免。从国外来看,引导全球性商业化潮流的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破局的关键,正是可循环利用、低成本的火箭发射;而从国内来看,无论是“国家队”的两大商业火箭公司,还是对外宣称2017年有卫星发射计划的民营企业,其主打的也是成本优势。
在任维佳看来,以往航天技术研发主要由“国家队”把持,往往是因为研发成本壁垒高;而随着成本门槛的下降,将推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有能力入局。
从政策面来看,社会资本入场商业航天,也正在被鼓励。2014年11月,国务院60号文明确“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2016年3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强调“撬动社会资本”的《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重点工程之一即为“商业航天产品发展工程”。
按业内的说法,在中国,微小卫星已涌现两波浪潮。第一波浪潮出现在2000年前后,但由于造价高企无法广泛应用,最终未能持续下去;而2014年开始,随着造价的大幅降低,第二波浪潮悄然而至。
“我感觉中国商业航天的春天要来了。”身处潮流之中的任维佳说。
应用场景多点突破
目前来看,航天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三大热点领域:通信、遥感、导航。自许多民营企业纷纷公布卫星发射计划以来,业内也有声音担忧前述三大领域会出现激烈乃至恶性竞争。
已经有卫星上天的天仪研究院,采取了“避其锋芒”的做法,选取另一个少人问津的领域: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简单来说就是把需要在太空做的实验放在卫星里,将其送上天。
把科学实验送到太空,这是一块多大的市场?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活动占比76%,总计2460亿美元。而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7至14美元的回报。据此推算,全球航天产业每年可带动产生数万亿美元的收入。而根据CEO杨峰和任维佳的测算,他们面向的科学试验市场,至少占航天经济的10%,产值要在300亿美元左右。
任维佳表示,如果能让科研项目在前期就获得实验机会,即便发生问题,也能让科研项目迅速掉头调整方向,不会造成庞大浪费。
这样的想法,让天仪研究院已经获得了不少科研院所的订单。在已经上天的“潇湘一号”中,搭载着四个科研项目,包括导航信号增强试验、空间软件无线电试验、新型星载计算机验证试验和高精度光学稳像技术试验。目前,该卫星经过调试,已经进入正式实验运作阶段。这也就是说,“潇湘一号”至少在帮助四个科研团队做“太空实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依靠科研实验和技术认证服务,正在创业初期的天仪研究院已经实现盈利。
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天仪研究院还在计划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景。按照计划,天仪研究院的第二颗商用卫星即将在2017年1月初在欧洲的发射场升空。这颗与欧洲机构合作的卫星,天文爱好者可以通过租赁时段运用卫星的高分辨率望远镜,观测
地球
各处的奇观。
这是天仪研究院背后,中国航天史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在传统的通讯、遥感、导航之外,航天商业化的应用场景正在多点突破,除了科研实验应用外,“国家队”的商业火箭公司正在计划太空旅行,而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则计划用临近空间的气球,进行智慧城市数据的监测。
“航天商业化项目早期需要烧钱,但它绝不是烧钱就能做起来的事情。需要更多注重商业模式的合理性,需要对行业有敬畏之心。” 任维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