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航天器空间安全如何保障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627
0
2017-5-28 23:34:37
超7000吨太空碎片在绕
地球
飞行
如今各式各样的太空活动越来越多。可是,你知道吗,在距地面2000公里内,已经有超过7000吨的空间碎片在绕着地球飞,而且只要毫米级以上尺度的碎片就可以穿透航天器表面。那么,未来空间安全如何保障呢?
神十一也曾遭遇空间碎片威胁
从天宫二号发射升空至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安全返回,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联合飞控试验队,也整整忙碌了两个多月。
神舟十一号飞船副总设计师马晓兵介绍,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在太空遨游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问题,例如舱内突然失火了怎么办?突然温度急剧升高或者急剧降低怎么办?航天员生病怎么办?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研制团队准备了600多个应急故障预案,每一个值班的飞行支持人员都烂熟于心,随时应战。
而碰上空间碎片是航天工作者们最担心的事件。马晓兵说,尽管在神舟十一号飞船飞行的轨道上,遭遇空间碎片的几率比较小,但在30多天的飞行中,神舟十一号飞船还是遭遇过空间碎片的威胁。对此,地面飞控人员及时发出指令进行规避,终于化险为夷。
当然,即使遭遇空间碎片撞击,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也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因为在飞船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到抗击空间碎片的袭击。马晓兵说:“本身飞船比较坚固,另外一个即使它被撞漏的话我们也能有应对,因为做了能够支持它的特殊设计。如果它往外漏气的话我们有应急的大流量供氧可以保证航天员穿上压力服之后,在压力服里面保持小的安全环境,由天上返回地面。”
近年来空间碰撞事件频频发生
近年来空间碰撞事件频发,国际上为躲避碎片撞击而进行的卫星机动规避已达每年30余次,而因碎片撞击而导致的卫星异常或失效事件也有多起发生。
1983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微小碎片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得提前返回地球。
1996年7月24日,法国CERISE卫星与阿丽亚娜V型火箭残骸相撞,导致该卫星的重力梯度稳定杆损坏,最终卫星失稳。
2013年5月24日,厄瓜多尔的飞马座卫星,在印度洋上空与一枚由前苏联1985年发射升空的火箭燃料箱残骸发生“侧面撞击”,导致卫星寿命终结。
国际空间站迄今为止为了躲避空间碎片撞击进行了24次机动规避,每次规避消耗推进剂约30公斤。
……
专家介绍,在距地面2000公里内的人类使用最频繁的低地球轨道(LEO)上,空间碎片一旦与航天器发生撞击,平均撞击速度将达10千米/秒。空间碎片与航天器撞击产生极高压强,毫米级以上尺度的碎片会穿透航天器表面,并形成高速碎片云,破坏内部的器件和系统,轻则导致航天器表面性能衰退功能丧失,重则对结构和载荷造成严重损伤甚至使整个航天器彻底爆炸解体,对航天器安全和航天员生命造成巨大潜在威胁。而坠入大气层的大尺度空间碎片,陨落时可能有部分质量未完全烧毁分解,也会对地面安全造成威胁。
空间碎片数量急增,70年后近地空间就可能彻底不可用
事实上,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多,近年来空间碎片增长速度之快,已经成为眼下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据介绍,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以来,截至2015年底,人类共进行了近5000余次航天器发射活动,把6700余颗航天器送入轨道。在所有发射的航天器中只有约1000多个航天器在有效服役,而其他的因丧失功能而变成了空间垃圾,不少已经陨落。同时,已发生过260余次在轨航天器或火箭解体/爆炸/撞击(破碎)事件。它们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太空垃圾,形成了一个人为的外层空间环境——空间碎片环境。
到2016年9月底,空间碎片总的质量达到了7000吨。近地空间中,毫米级以上不同尺度的碎片数以亿计。
为此,在神舟十一号飞船载着两名航天员升入太空的3天后,40多位学者齐聚北京香山饭店,以“空间碎片监测移除前沿技术与系统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研讨。此次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李明研究员在主题报告中介绍说,在低地球轨道区域,厘米级空间碎片由2005年的30万个增长到2015年的50万个,年增长率达15%。根据美国空间碎片研究专家Kessler的研究结果,按照目前的碎片增长速度估算,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未来70年后碎片数量将达到发生碎片链式撞击效应的临界值,之后近地空间将彻底不可用。
由于在轨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空间碎片碰撞风险急剧上升。美国宇航局、欧洲空间局的统计研究均显示:空间碎片撞击占空间环境引发各类卫星失效事件的比例也在逐步增长。
不仅要加强监控治理,
还要统一太空交通规则
如此隐患巨大的太空垃圾,让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都在绞尽脑汁地寻找破解之路。
目前,国际空间站专门加设防护层以应对毫米级碎片的撞击。多国航天机构也要求发射入轨的运载火箭末级和寿命末期的航天器需作钝化处理,即排空剩余燃料,对蓄电池和其他有能量部件做失能处理,从而减少产生更多碎片的风险。
美国具有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空间碎片地基光学和雷达观测手段,从2009年开始启用陆基雷达阵组成“空间篱笆”,系统监视空间碎片,这一系统正升级到第二代,最近几年开始发展天基监测手段。欧洲空间局和俄罗斯也各自组建了空间碎片监测系统,提供空间碎片跟踪观测和搜索发现、碎片编目及碎片特征探测、卫星的碰撞预警、运动模型及轨道演化等服务。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的潘腾研究员认为,现有的空间碎片地基监测手段无法达到对空域、时域的无缝覆盖,不能达到全天域、全天候、全天时监测。发展天基监测技术是空间碎片跟踪与监视的大势所趋,最终形成天地系统一体化、全天时、全天域、全天候、广尺度、多手段对碎片的监视能力。预计美国在2018年具备5厘米以上约10万个空间碎片的监测编目能力和空间事件的快速感知能力,低轨定位精度10米、高轨定位精度100米,可实时监视重要空间碎片。
除了监测,空间碎片的移除技术也是各国研发的重点。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的谭春林研究员介绍,所谓主动移除是指对地球低轨道上的碎片进行降轨使其进入大气层烧毁,对地球同步轨道碎片使其升轨而进入坟墓轨道,从而达到保护在轨航天器不受碎片撞击或大幅降低撞击风险的目的。根据碎片尺寸大小的不同,目前实施的技术主要有机械臂抓捕、飞网捕捉、
太阳
帆和激光移除等多种方式。
据了解,我国的空间碎片监测在最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成立近一年的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已具备了在轨风险评估、航天器发射预警、空间物体安全再入、航天器解体分析、减缓评估、地球同步轨道轨位安全性分析、空间碎片环境评估等能力。
另一方面,我国空间碎片主动移除技术研究和国外几乎同时起步,正在从概念研究向关键技术攻关过渡,并部分向天基技术验证转移。
事实上,要真正解决太空垃圾难题,不仅要借助于技术手段,还需要国际社会协同合作,制定统一太空“交规”。在这方面,目前国际组织只是初步订立了几项原则,包括航天器到达设计寿命后,要离开有用轨道;对已编号的全部碎片,要进行全程跟踪等。由于涉及的国际法比较复杂,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空间碎片主动移除目前面临不少法律障碍。据中国空间法学会的张振军教授介绍,依据现有的国际空间法,空间碎片尽管属于有害物,但也并非可以自由进行移除,未经许可的移除可能侵犯登记国的管辖权或者所有权,也会引发国际冲突及一连串法律后果。毕竟有能力移除空间碎片的国家,就有可能摘除别国的航天器,从而威胁太空安全秩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太空垃圾的清理。
地球周围空间碎片多得超乎我们想象。
(本文来源:南京日报(南京))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