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从“菜鸟”成长为成熟的火箭设计师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550
0
2017-5-29 00:04:30
近年来,我国新一代长征火箭先后取得成功,现役长征火箭持续给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拥有一支成熟的火箭研制队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新一代运载火箭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研制团队的设计师们,平均年龄不到35岁。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让走出学校大门不久的航天年轻“菜鸟”们这样快速成长起来?
也许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的一系列做法中就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第一步
敢用年轻人
2006年10月,长五研制项目正式立项。而此前,我国已经有将近10年时间没有研制新的火箭型号了。
担纲这一重大国家工程的重任,落在了当时年仅39岁的李东身上。
敢于任用年轻人,这一决定看似大胆,实则是航天传统的延续。
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中不唯年龄、资历,对年轻科技领军人才委以重任,向来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
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之初,有经验的火箭研制人员大多投身在当时的现役火箭型号中。因而研制团队更多是由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设计师组成。年轻的总师带着稚嫩的团队,踏上了漫漫科研路。
“国家赋予了航天发展战略机遇期,而工程实践平台是航天人才最好的学校。”一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王伟说,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不仅代表着型号研制取得成功,也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成功。
据王伟介绍,一院以重大工程项目带动人才成长,有意识地实施新老搭配、以老带新,选拔基础好、潜力大、提高快的“尖子”担任总师、总指挥助理,打造了“‘60后’做统帅,‘70后’唱主角,‘80后’挑大梁”的航天人才梯队。
第二步
培养年轻人
“十二五”以来,航天任务在集团公司呈现爆发式增长。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成才,成为完成航天任务的必然要求。
而这也倒逼着集团公司的各单位必须快速培养人才。
比如,在一院,年轻型号设计人才成长要经历“新任、提升、成长、挑战”4个成长阶段。围绕这4个阶段,一系列新颖的培养方法被创造出来。
一院一大批“80后”“90后”设计师如今活跃在一个个被称为“影子团队”的组织中。“影子团队”是以成熟项目为对象,采取跨室、跨专业的团队组织方式,由新入职员工组成小团队,与正式项目团队开展“背靠背”的模拟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年轻设计师们逐渐学习和掌握设计流程、设计方法等技能,一批表现优异的设计师早早地脱颖而出。
一院近年来推动创新平台建设,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各单位打造“创客空间”,让思维活跃、敢想敢做的青年聚到一起,分享创意,并开展研究。同时,优秀的人才更有机会前往国外进行研究和学习。
第三步
管理年轻人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一院型号研制人才当量优化了41%。也就是说,单个型号投入的人才资源下降了近一半。
这一数字的变化,背后是航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为了让人人都有成长的空间和通道,一院为技术人员设计了纵向的主管师、副主任师、主任师、副总师(副总指挥)、总师(总指挥)、系列总师六个层级。“十二五”之初,一院还建立起技术、技能、管理三类专家通道,首席专家可以享受厂所级待遇。
“十二五”之初,一院启动科研队伍配置模式的转型升级,建立与传统型号队伍并行的产品专业队伍,型号总体和分系统按型号配置人才资源,单机和模块产品按领域专业配置人才资源,实现了型号线与专业资源线矩阵式人才管理,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一院创新型号和产品研发的组织模式,实施集成产品开发的模式。
以长征十一号火箭研制为代表,一院尝试推行型号项目制管理,加大项目授权,放开研制配套,促进技术经济一体化,以此提高人才活力和研制效率。
第四步
给年轻人铸魂
每一次运载火箭顺利腾空之后,研制人员相拥庆祝的画面不仅长久停留在他们的脑海里,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从事航天事业的幸福感,在那一刻彰显无遗。
“火箭研制一直在挑战极限,一直在追求极致,这是火箭研制人员的使命。”长七总设计师范瑞祥说,“航天是一个成就导向非常强的事业,航天人都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认同感、荣誉感在工作。”
精神力量伴随着航天事业每一步发展,也成为航天人才身上必不可少的特质。
在长征学院除了实施以“雏鹰计划”、“雄鹰计划”、“鹰雁计划”和“鲲鹏计划”为代表的人才成长培养体系外,还从2011年起实施“铸魂工程”,将塑造理想信念与知识能力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5年来,让3000余名一院职工走进井冈山,寻根铸魂强党性。
“把成功当作信仰离不开人才团队的支撑。我们始终把人力资源作为事业发展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一院院长李洪说。
第五步
给年轻人激励
在以精神激励人的同时,一院也努力以价值创造为导向,让火箭研制者获得更好的物质回报。
前不久召开的一院第七届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核心技术、核心人才双引擎,突出“以价值创造者为本”是一院事业发展的关键和面向未来的价值导向。
一院党委书记郝照平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摒弃简单平均主义,鼓励多劳多贡献者多得,推进实施股权激励、分红权激励,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理直气壮地将奖励向价值创造者倾斜。
“成功信仰与物质激励就像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在坚定理想理念的同时,我们要努力让员工体面、幸福地生活,让贡献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然后一心一意搞科研。”王伟说。
“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事业,是需要你花很长时间去努力、去追求的。就像我们长征五号这支研制队伍,这些年轻人花整整十年时间,只做一件事情。
”
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成功首飞后,总设计师李东站在中央电视台节目《开讲啦》的舞台上,面对中国青年人,说出这番话。
这些话也正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人才培养成果的写照。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