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中学生研制卫星上天 可跟踪拍摄雾霾台风等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官海琛
限制会员
289
主题
1
回帖
-21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 积分
积分
-21
私信
航天
210
0
2017-5-29 10:26:07
航天真的好难!“不能出丝毫差错”
不过,当孩子们深入参与研究的时候,他们才真正知道航天真的不仅是好玩而已。
11月,孩子们迎来了二期培训。培训是在南京理工大学进行的。
一期的时候,学生们每个人会独立负责一个系统,到了二期培训的时候,所有的学生被分成了6个组,每个组负责一个系统,比如:结构热控设计组、计算机设计与编程组、轨道姿态组,等等。
这回的培训就更加专业了,知识也深奥了很多。
“刚开始时,南京理工大学老师讲的东西我们都听不懂,大家都很崩溃。”很多孩子跟徐依菲有类似的感受。
虽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但关于卫星研制的知识和操作深奥复杂,不少知识是大学阶段才会讲授的内容,而这些没有专业基础的中学生完全是从零开始学起。
“我们组的学习内容非常理论化、抽象化,非常不好理解。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编程,第一次接触STK这种专业软件。”高二(1)班的李潞芸说。
李潞芸参加的是轨道姿态组。
对于这些孩子,知识难度的增强应该是他们能想象到的困难,而摆在他们面前的真正困难其实是:任务繁杂但是不能出现任何一个小的纰漏。
动手能力一向很强的任健达加入的是结构与热控组,要参与卫星的装配。卫星的装配每个环节的要求都很严格,一环紧扣一环,操作过程中是绝不允许“手抖”的。
这些从小玩乐高、机器人长大的孩子,突然感到了组装卫星这项工作的不轻松,“仅螺丝钉就有很多类型,每个螺丝钉都必须安装准确,平衡度测试也不能出任何差错。”任健达说。
“有个瞬间我脑海中闪过了后悔来南京的念头。”跟李潞芸同组的高二(2)班刘黎明说,“面前总是一堆密密麻麻的数据,而且任何一个数据都是不能出错的。”
“孩子们参加了一轮轮评审会,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李锐老师说。
“研讨会磋商至深夜,只是为了一项发生几率非常小的故障的后备措施。”学生朱迅说。在一轮轮的评审中,专家们不停地讨论各种方案可能出现的情况,每一种情况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孩子们渐渐理解了航天的工作方式,明白了发射中哪怕出现一点点的偏差也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经过一小段时间的调整,孩子们慢慢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状态。
任健达和其他小伙伴们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1点左右。
“在汇报的前一晚,我们组一起准备到深夜,只想让汇报更加严密完整些。”李潞芸说。
为确保模型的准确无误,孩子们一次次进行模拟,反反复复测试。“有时他们晚上根本没时间吃饭,老师买来了南京特色鸭血粉丝汤,孩子就一只手夹出两口吃,另一只手仍在算轨道。”李锐说。
终于,孩子们坚持走到了卫星发射这一天。
“听到点火的指令时,我期待着,祈祷着……远处的发射场,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隆声,当时甚至感觉到脚下的大地都在微微振动,那振动直达我的心底。”李潞芸这样记录发射时的场景。
这大概就是科研工作最诱人的地方:当你解决了难题就会成就感倍增,而且难度越大成就感就会越大。更何况,孩子们正在参与的是把卫星放上天这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遭遇失败如何归零 未来的路清晰了!
发射的日子,对于孩子们来说注定会成为一个纪念日。
不过,当所有震撼都归于平静之后,徐依菲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那天自己手里紧紧攥着的一叠A4纸。
“上面写着各种预案。”徐依菲说,“整个等待发射的过程我脑子里都在想:如果发生了什么情况,我要马上判断出是哪里出了问题、出现的是什么问题,还要马上给出处理办法。”
出现问题立刻给出备案,这么多天的航天经历教会了孩子们如果失败如何归零。每一步都是关键一步,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再关键也得归零,使用替代方案。
这些孩子刚参与的时候,多少都有些纠结:既觉得项目有意思吸引人,又担心项目会牵扯太多精力影响学习。
“我期中考试成绩就不太好,之前都是班里20名左右。期中成绩下滑了很多。”蒋以恒说。
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可能会患得患失,参加项目的时候想着学习,学习的时候又想着项目。最终让自己背上了巨大的包袱。
现在,他们有了“归零”“预案”的思维方式,虽然每天的学习生活仍然很辛苦,“但是目标变得更清晰了,做一切事情都有了动力。”徐依菲说。
在去南京的路上,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并完成学校的作业;蒋以恒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也决定继续参与小卫星的项目,每天把卫星研制之外的时间全部利用起来,狂补落下的课程。
现在这些孩子会时不时地到学校的“地面站”等着小卫星的信号,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暗暗立下志向将来学习跟航天相关的专业。
其实,孩子们的将来还有太多未知数,不过,曾经仰望星空的孩子也许会把理想放飞得更远。
(本文来源:人民网)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