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我国将在今年发射地震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Mpl8Injug
限制会员
307
主题
-2
回帖
-16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积分
-16
私信
航天
367
0
2017-5-29 10:28:24
为掌握地震动态,我们的祖先张衡曾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如今,研究地震科学的又一“神器”即将横空出世。据2017年1月17日召开的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透露,首颗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将于今年发射并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
地球
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也将成为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
中国地震监测试验卫星模型
地震预报难在哪?三座大山待跨越
关于地震能否预报,科学家们一直存在争论。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曾经表示,对地震预报应该持有审慎的乐观。许多科学家相信,自然科学毕竟是有解的,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加快科学探索的征途,地震预报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实现。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表示,摆在科学家面前有三座大山:
首先,地震事例太少,不足以帮助科学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方法体系。“比如六级地震在中国每年只能遇到三四次,七级地震在中国每三年才能遇到两次,这样的数据连统计分析都不够。”
其次,地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约。地震发生在地下,科学家们很难去地下看怎么回事,而地面的探测站点毕竟分散,很难把全球的地球物理场搞清楚。
此外,地震研究的基本理论本身起源于早期的牛顿物理学,而如今物理学发展很快,基础理论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地震研究迫切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
张衡地动仪模型
换个视角求突破 跳出地球看地震
如何跨越这三座大山?“无非上天入地。”申旭辉说,“地震是地壳运动,这种运动会切割磁力线,造成磁力线的扭曲,我们可以通过卫星捕捉这些信号,跟踪地震前兆。”
发射一颗卫星,跳出地球看地震,将突破许多地震研究的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但是卫星上天后,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实时观测。而且,地球和
太阳
之间的作用力,对于板块运动及地震研究都有帮助,跳出地球看地震,可以借鉴现代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成果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申旭辉说。
纵观全球数据 开辟预测新途径
中国地震局透露,今年要发射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它可以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进一步推进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建设,开辟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同时,卫星还能为航空航天、导航通讯等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服务。
对全球实施观测,统计研究全球地震的前兆变化特征,这对于地震研究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这样一来,我在有生之年,十年就可以拿到上百个七级地震的数据,可以总结很多经验教训,卫星观测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地震震例。”申旭辉说。
先进科技量身定制 张衡一号被寄厚望
在电磁监测卫星家族里,张衡一号并不孤独,之前已经有俄罗斯、法国、美国、乌克兰等国家发射过同类卫星,目前均已退役,其中法国的DEMETER卫星连续在轨运行6年半,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两颗星远远不够。”申旭辉说。
张衡一号被寄予厚望,其设计指标和载荷配置超过国外同类卫星。“为了保持寿命,类似卫星的轨道高度一般在六七百公里,但是考虑到这颗卫星要接收地震电磁波,而电磁波传播过程是衰减的,为了更好地接收信号,我们把轨道降低到500公里。”申旭辉说。
在通过张衡一号观测积累大量的数据和震例之后,未来地震预测或许真的有望成为现实。
(本文来源: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