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千亿、万亿市场到底有没有?权威参考:中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Mpl8Injug
限制会员
307
主题
-2
回帖
-16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积分
-16
私信
航天
407
0
2017-5-29 10:47:59
编者按:这篇报告比较全面、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了国内外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总体情况、产业链及产业环境,文中的诸多数据、评论和判断对于关注卫星应用产业的各界人士冷静、理性认识卫星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节选自《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科学》2016年04期
作者 | 栾恩杰,王嵬声,袁建华,胡良元,赵滟,李涛,蒲洪波,崔剑
作者单位 |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一、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国内外总体情况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迅猛,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全球卫星产业的收入为2030亿美元,同比增长4%,高于全球经济平均增速(2.6%)。其中,卫星应用收入占60%以上,卫星制造及发射收入占11%。
多年来,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坚持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从全球在轨卫星数量来看,我国已位居全球第二位。
在通信卫星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业务涉及固定、中继和直播,通信频段覆盖 S、C、Ku、Ka等不同频段的通信卫星系列,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国家;
在导航卫星方面,“北斗”导航卫星已完成导航区域系统的建设,具备提供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业务服务能力,预计到2020年可建立“北斗”的全球网络,从而具备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在遥感卫星方面,我国形成了资源、海洋、风云系列和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等遥感卫星系列,空间对地观测迈入了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时代。
目前,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总体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 2013年卫星通信产业规模在200亿~300亿元之间;
· 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规模达1040亿元(其中“北斗”产值达100亿元);
· 卫星遥感产业规模较小,但融合的导航和遥感的地理信息产业年产值近2600亿元。
第二产业领域发展情况
1、卫星通信
全球卫星通信产业链由通信卫星制造与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含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组成,业务领域涉及商业卫星通信、固定卫星通信和移动卫星通信等。
其中,商业卫星通信由卫星电视直播、卫星广播、卫星宽带多媒体等业务板块构成。
我国卫星通信先后历经“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东方红四号”“东方红五号”四代卫星平台,已经形成了涉及固定、中继和直播,覆盖S、C、 Ku、Ka频段的通信卫星系列,涵盖从小型到超大型各个通信卫星等级。
其中,“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作为成熟的中等容量
地球
静止轨道卫星平台,已被应用于通信广播、中继、导航和探月等多种卫星通信领域中;“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性能和质量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广泛认可;作为我国自主开发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桁架式卫星平台,“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己成功立项,具有高承载、大功率、高散热、长寿命、可扩展等特点,己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
我国卫星通信业务主要类型是固定通信、广播业务和地面设备制造。
固定通信卫星业务主要包括卫星转发器租赁、专用和公用甚小口径终端(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VSAT)卫星通信网以及卫星专线应用等,服务提供者包括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VSAT运营商,各类固定、车载、便携卫星通信地面站点超过10万个;
卫星广播业务主要包括卫星音频广播、卫星电视转发及卫星直播电视服务,卫星电视直播服务主要以“村村通”、“户户通”等公益类为主;
地面设备制造的主要产品和设备主要应用于应急保障车、地面主站、地面小站等政府应急保障系统;
电视机顶盒、终端天线接收设备(卫星天线)、地面站设备等主要应用在卫星广播通信系统;
个人手持终端、移动卫星天线等主要应用在个人移动通信、科学考察、探险、旅游、新闻采访等特殊应用领域。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正处于成长期,无论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就卫星通信产业链而言,处于下游的运营服务经济规模相对较大,而地面设备制造企业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具备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并不多见。
此外,我国卫星电视直播应用与产业化市场仍有待开拓,宽带多媒体卫星尚待发展,移动卫星通信应用需求迫切。
2、卫星导航
卫星导航产业链由导航卫星制造与发射、基础类产品、终端产品、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组成。
据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管理局(GSA)的评估报告:定位、导航及授时(PNT)市场收入在2014年已达到913亿美元。
其中,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智能手机、个人导航终端、航空、精准农业、搜救终端等已成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核心应用领域,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其他地区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产业规模占比分别为31%、25.8%、7%、36%。
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00年底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2012年底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预计2020年前将完成全球组网。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已经完成从天线到终端、从单系统到多模多频、从实验品到产品、从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等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初步形成了天线、芯片、模块、电子地图、模拟器、应用解决方案等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形态和包括基础产品、应用终端、运行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产品性能、价格与国际同类产品基本相当,销量超过600万片,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大地测量、救灾减灾、手机导航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被国际海事组织接纳并认定为全球第三个卫星导航系统。
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以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应用为主,现阶段我国涉足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超过10000家,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万人,但微小企业仍是主体。
国产品牌主要凭借低价竞争占有消费类终端市场,上游核心技术的缺失导致我国企业获得的附加值较低,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整体处于成长期。
3、卫星遥感
卫星遥感产业链包括遥感卫星制造与发射服务、遥感数据接收、遥感数据处理分发和遥感信息增值服务四个主要环节。
2014年,全球商业遥感数据和增值产品产值达到23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该产值将达到51亿美元。
我国卫星遥感应用以社会公益需求为主,覆盖范围包括气象、海洋、测绘、防灾减灾等领域。“风云”气象卫星具备全球、三维、多光谱的定量观测能力,实现了对台风、洪涝、森林和草原火灾、干旱、沙尘暴、雪灾等灾害的有效监测。
“资源”卫星系列
在土地、地质矿产、农业、林业、水利等资源及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卫星系列
实现了对中国海域和全球重点海域的监测和应用,对海面高度、海面温度、 海面风场、海浪等的预报精度和灾害性海况的监测实效显著提高。
“环境”卫星系列
为地表水质与生态环境监测,跟踪溢油、水华等突发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着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专项工程
的实施,截至 2016年,我国已发射5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打破了“高分卫星”市场长期被国外占据的被动局面。
其中,
“高分一号”卫星
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的首发星,是我国首颗设计要求考核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
“高分二号”卫星
空间分辨率优于1 m,具有高辐射精度、 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
“高分四号”卫星
是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采用面阵凝视方式成像,具备可见光、多光谱和红外成像能力,可见光和多光谱分辨率优于50 m,红外谱段分辨率优于400 m,设计寿命为8年:
“高分八号”卫星
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光学遥感卫星,全色分辨率为50 m;
“高分九号”卫星
的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可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此外,
“吉林一号”商业卫星
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向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组卫星将为国土资源监测、土地测绘、智慧城市建设、交通设施监测、农业估产、生态环境监测、减灾防灾等领域提供遥感数据支撑。
预计到2016年,我国将首次发射0.5m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并于2022年左右组建我国首个
0.5
m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
。
第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形成了以通信、导航、遥感观测为主的应用卫星体系,但卫星应用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战略带动价值。卫星通信市场主要以卫星转发器租赁和“村村通”“户户通”等为主,商业化应用开发尚不成熟。
基于北斗系统的自主导航产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卫星遥感应用以满足公益需求为主,其综合应用、定量化应用能力相对滞后,数据保障程度低。
2.
产业政策尚不健全
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存在管理体制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产业资源难以统筹协调,空间基础设施及数据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产业标准化进程缓慢,标准规范缺失和滞后;
商业遥感卫星产业规范管理、卫星数据政策不健全,影响了商业卫星遥感产业的发展;
对遥感数据的应用以及遥感数据的接入和出口缺乏明确的界定和规范,面临着国外高分辨率数据无限制地大量涌入的状况。
3.
市场竞争环境激烈
北斗卫星导航由于起步晚,产业规模小且民用市场开发不够,使得北斗卫星导航相关应用市场占有率仅为10%,北斗卫星导航面临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激烈竞争。
国外商业遥感服务已经非常成熟,美国Planet Labs和Skybox公司的商业遥感卫星服务已进入了低成本研制和大数据服务时代,而我国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定量化应用能力相对滞后,数据保障程度低,90%以上民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依赖国外卫星。
在对外发射市场领域,印度、日本等航天国家的航天运载能力不断发展成熟,特别是在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已不具备明显的火箭发射服务的成本优势,对外商业发射服务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目前仅占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3%。
3.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卫星总体性能和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急需领域尚处空白,如我国尚未建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所需的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宽带服务都是代理国外的系统,难以获得完备的通信安全机制;
卫星长寿命、高可靠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卫星平台、有效载荷、核心器件的性能亟待提高,部分关键技术、关键原材料、关键元器件、关键设备等受制于人;
航天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与工艺仍较落后,其研制、生产周期较长。
二、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第一
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未来10年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2015–2024年全球将制造发射1400颗卫星,在卫星制造和发射上将会产生2550亿美元收入口。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