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对话国内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董事长张镝:要做全球最便宜最可靠的火箭

官海琛
限制会员

289

主题

1

回帖

-21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21
航天 492 0 2017-5-29 10:57:07
DSC0000.jpg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记者贺俊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
  对话时间:2月22日对话人物:张镝
  ●人物档案
  张镝,1968年生,江苏太仓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曾参加长征三号甲火箭的设计,辗转计划、科研、生产、管理等多个岗位。现任中国航天科工第四研究院副院长,兼任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也是国内首家商业火箭公司。
  ●对话背景
  去年2月,中国首家商用火箭发射公司在武汉注册成立,今年1月就完成了首个纯商业发射任务。“从用户下单到最终发射只用了8个多月。”在张镝看来,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制订首部航天法,而火箭和卫星领域逐步向民营资本放开的利好,已吸引巨资进入。那片原本只能仰望的星空,正被寄予更多的太空畅想。
  航天对人类生活能影响到什么地步,张镝认为,这要看人的想象能到什么程度。“火箭只是一种手段。”在张镝看来,无论多么灿烂的航天梦,都需要先抵达太空,而火箭就是梦想起飞的原点。
  “趟路”纯商业发射
  记者(以下称“记”):1月9日发射“一箭三星”被业内称为首次“纯商业”发射,它的商业特点在哪里?
  张镝(以下称“张”):其实我们国家此前已经接过很多国外的商业发射合同,之所以说这次是国内首个“纯商业”发射,直白地说,就是政府在其中只是监管角色,未参与任何实际运营。这次发射的主星所有方是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商业卫星研制公司,我们火箭公司也是商业公司,与之配套的运输商、保险商也都是商业公司,而把这一切链路到一起的就是合同,所以非常快,8个月就完成了发射,很多商业公司都说我们在“趟路”。
  记:“趟路”的过程应该并不顺利。
  张:是的,包括政策上没有太多依据。举个例子吧,这次发射场我们利用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也是那里的商业第一单,以前都是计划性任务,还没有商业发射的收费标准,各个环节怎么收费就是通过这次慢慢在制定。包括卫星的测运控,也需要制定一些针对商业公司的收费和服务标准,这些都需要完善。
  记:目前还有接到后续的商业发射订单吗?
  张:市场非常看好,已经有很多意向。今年我们后续还有4到5发的发射任务,我们已经投入了一个批次,大概是6发火箭,可能会在几个月内完成发射
  已有很多公司瞄准商业火箭
  记:这一年来,民营火箭公司发展很快,已经不止咱们一家了。
  张:现在国内最少有5家商业火箭公司。除了我们,还有航天科技集团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已经有成功的飞试经验。还有就是社会上的一些已经开始实施运营的初创公司,像零壹空间、深圳的翎客航天、北京蓝箭空间,这几家都获得了几千万到一个亿不等的投资,但是还没有进行实质的产品飞行试验。此外,我还看过一些商业计划书,有些公司正在走天使轮融资。
  记:说明大家都很看好这个市场,真正要把火箭飞上天还是不容易的吧?
  张:对,我分析了一下至少有三个难关。
  第一个是技术和人才的难关,火箭的技术门槛非常高,做一个火箭需要大量的配套商,发动机、舰艇结构、各种电机系统等,对于一个没做过航天的公司来说很难。以前我们是靠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来支撑,发展到现在可能是一个公司群就能做出来,但目前还是只有我们和航天科技的配套体系是完备的。而且火箭质量和可靠性,还有成本控制,都是一般性公司在短期内学不去的。
  第二个是资本的难关。资金不够雄厚的话,承受不了发射失败的风险,火箭是越发越成熟,成功的概率越高,首飞的话风险都特别大。一枚火箭成本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可能一次失败,公司就会遇到很大问题。你看美国商业航天巨头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连续失败几次还能生存,就因为它有很强大的资金支撑。
  第三是政策难关,国家现在正在探索、编制各类规章制度来支持商业航天,还需要一个过程去完善。
  我们想提供最廉价的火箭
  记:据美国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2015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至少超1.72万亿人民币规模。看来,商业火箭的市场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
  张:的确。我们两型火箭的后续订单,至少一年到一年半都已经排满了。今年准备发射的“快舟十一号”,是一种中型运载火箭,运载能力比“快舟一号”提高了3到4倍,市场非常看好,也是我们为小型卫星的组网量身定做的一枚火箭。根据市场分析,未来5年,国际包括国内的100公斤的小型卫星发射需求量在300颗左右,这型火箭基本能满足这个爆发的市场,能以一箭五星、六星,或者是八星的方式来设计发射,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
  记:我们的火箭价格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怎么样?
  张:“快舟一号”这种类型的火箭,在国际上的发射基本上每公斤3到4万美元,我们已经做到了2万美元,已经非常便宜了。其实,火箭并不是我们赚钱的产品,也不是暴利型产品,我们想把成本做低,提供最廉价的火箭,以此拉动后续的卫星应用市场。
  记:产业化有利于降低成本,湖北省对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支持的。
  张: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成立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湖北省、武汉市各级领导也在努力把航天打造成湖北名片,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在武汉,这是我们集团在京外的最大单位了,也是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研制生产的主体和技术抓总单位。另外像武大的地理信息和遥感专业很强,全国一半的人才都在武汉。而且中部的区位优势非常好。
  平价太空旅游不是梦想
  记:作为普通人,我们很关注商业航天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张:传统的航天卫星应用主要是通信、导航、遥感,老百姓和你们媒体更感兴趣的是太空旅游。我认为后续能给老百姓带来航天感受的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知道。后续会有很多遥感卫星在天上,形成一个空间系统,相当于天空中布满上万颗“眼睛”。以后定位精度会达到厘米级,智能驾驶就更方便了,无人机也可以全球操作;
  第二个是及时。原来的网络是在地面上,现在要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物联网,把基站设在天上。海洋、沙漠这些地方也可以实现信号全覆盖;
  第三个就是体验。太空旅游不是梦想,我们这些业内人士都在策划这些事。我们现在也在论证一些空间站,空间站做大了就是太空城。国外已经有富豪花几千万美元去太空旅游,现在技术都能实现,关键是成本能不能达到老百姓能承受的地步,将来如果做到很安全成本又低的话,大部分人都会愿意尝试。
  记:这个要多久才能实现?
  张:我觉得不用等太久了,刚才我们是从技术层面来分析,如果说成本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就可以完成商业运作。
  记:既然资本看好商业航天,这个领域会不会产生独角兽企业?
  张:一定会出现的。商业航天正在推动航天产业加速发展,过去国家投入一块钱就是一块钱,现在国家投入一块钱,民间会对等投入三块钱甚至四块钱。
  对比一下,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和互联网企业很像,一开始都是围绕基础做建设,一旦找到适合的经济模式,就会爆发式增长。
  ( 本文来源:荆楚网 )

网络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