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苹果真的要造联网卫星了, 是大胆探索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387
0
2017-5-29 11:58:01
苹果可能要研发联网卫星或航天器了,而且有较为确凿的证据。
早上这条由彭博社放出的爆炸性信息,让苹果公司继无人车与AR技术的又一个产业探索计划露出了水面:
Google内部卫星项目的两位高管被苹果悄然挖走。
其中,John Fenwick曾是Google航天器项目的负责人;而Michael Trela,则是Google前卫星工程项目的带头人。
据消息人士透露,两人已经在几个星期前到苹果“报到”。而他们所要汇报之人,正是当年在Google旗下的智能家居项目Nest最为动荡时期“出走”的前员工Greg Duffy。
对于这个消息的曝光,包括苹果、Google与三位当事人均采取“不予回复”的应对方式。
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这几位专家的背景及苹果近年来的动作,来继续寻找更多关于苹果要进入太空领域的“蛛丝马迹”。
三位技术专家的“动荡背景”
三个人中,大概被科技圈熟知的应该是Greg Duffy。
作为摄像头制造公司Dropcam的联合创始人,他在2014年6月公司被Nest收购后,就随公司一起加入了Google。
然而,让这位Google老将真正曝光于公众视野中的,却是其在今年1月选择离开Google后,公开批判Nest“不作为”的犀利言论。
在悄无声息地加入苹果后,Duffy的具体职位非但没有曝光,其LinkedIn上最后的职位更新时间也仅停留在其进入Google工作期间的2015年9月。
直到最近,才有消息人士透露,原来Duffy一直在苹果内部领导一个秘密项目,并向苹果硬件与AR技术团队的负责人Dan Riccio直接汇报。
当然,两位技术专家的背景也颇有些复杂。
Fenwick与Trela都来自于卫星影像创业公司Skybox Imaging。前者是公司的创始人,而后者则是Skybox的第一批外部雇佣员工之一。
2014年,Skybox Imaging被Google以高价收购后,发展地其实并不顺畅。
即便Google曾请来航空界经验丰富的老将Greg Wyler来主导这一块业务,但后者仅呆了几个月,便离开Google创建了自己的卫星联网公司OneWeb。
进入2015年,Skybox的境遇更是令人唏嘘。被Google更名为Terra Bella后,这家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便被很快卖给了自己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Planet Labs。
至此,Google的“卫星联网事业”基本宣告死亡(但气球联网仍然算是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也不死心地一口气向马斯克的航空航天公司SpaceX投资了10亿美金。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看,两位技术专家的离开,其实是一种“重新寻找出路”的选择。
苹果真的要做卫星?
苹果的谋求航天器市场的苗头其实出现在2015年。
在那一年,苹果低调地收购了一家名叫Aether Industries的空间技术创业公司,甚至连知名的投资数据库Crunchbase上都没有任何相关记录。
而这家公司的“杀手锏”便是一种近空间技术,包括无人机、高带宽无线电收发器与高空悬浮气球的核心技术都与其密切相关。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眼熟?
没错,Facebook的联网无人机Aquila就是一种近空间航天器,而高空悬浮气球也是Google热气球联网原理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无论是做卫星还是做气球,亦或是无人机,苹果都可能是为了“联网”这个目的。
此外,苹果与波音公司于去年传出的“绯闻”也一度让人们怀疑苹果正在“觊觎”航空航天市场。
根据波音去年上报给美国证监会的一份文件显示,公司已经拟定一份详细的卫星联网计划——通过发射1000枚近地轨道卫星,为更多地区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而去年就有相关人士透露,这家航空巨头正在秘密与苹果进行接洽,说服后者成为这个项目的投资者之一。
但是,这枚“信息炸弹”很快就因“毫无后续进展”而被苹果其他劲爆的消息所湮没(譬如无人车)。
然而,就在上个月于华盛顿举行的2017卫星大会上,一位名叫Tim Farrar的卫星与电讯分析师却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有业内人士已经了解到,波音的这项计划恰恰就是由苹果投资的。
对于这个消息,波音公司当然也选择保持沉默。
虽然目前仍不清楚双方是否达成了一致,但可以确定的是,苹果早已有意向进入卫星发射领域。
而当下,随着两位顶级航天专家的加盟,苹果将正式迈入“卫星(航天器)设计、制造与运营”这个昂贵的圈子,几乎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
没错,苹果很可能将与Google及Facebook成为“同僚”与“竞争对手”。
做卫星(或航天器) 生意,苹果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目前来看,众多科技公司与传统通讯企业在这个圈子里发力的模式有两种:
利用卫星或其他航天器收集图像;
用航天器让更多偏远地区接入互联网。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苹果很有可能是第二种,与Google及Facebook基本一致:
如果谋求的是“近地空间技术”,其目标很有可能也是“连接那剩下的数十亿还没有上网的人群”。
那么,为什么要谋求剩下的那几十亿用户?对于包括Google、Facebook及苹果的任何一家公司来说,这都不是一项单纯“为人类服务”的事业。
早在2016年,库克就一直在暗示,苹果智能手机销量在其全球主要市场几近饱和的同时,第三世界国家是其不得不开辟的市场。
当然,即便知名风投机构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分析师 Benedict Evans 曾公开表示,这些国家并不是苹果高端手机的目标用户(与此同时,iPhone在印度等国家的销量也不是多么亮眼),苹果也会“不得已而为之”。
在没有一个可以代替iPhone的苹果产品线出现之前,只有主动开辟新的手机市场,才有机会占领市场;有了联网,才有用户数据,有了用户数据,才机会谈后续赚钱服务。
利用卫星为各地提供联网服务,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用卫星赚钱的问题,而是又一个类似于“抢占入口”的问题。
而目前在这样做的,绝对不仅仅是Facebook、Google、苹果这几家聪明的科技巨头。包括美国四大通讯运营商、波音等航天巨头在内的制造企业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为偏远地区研发比现有蜂窝系统有更快的宽带传输速度,降低信息传送的滞后性。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苹果雇佣两位Google专家的“醉翁之意”也许不在于卫星市场。
华尔街日报的一位航空分析师表示,其目的可能是研发一种能够更快捕捉陆地信息(图像与数据),并可以实时更新地图数据的无人机,以替代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必须配置的摄像头与传感器。
也就是刚才提到的第一种情况。
当然,这个说法也与Duffy的工作背景相契合,其曾经创建的摄像头技术公司Dropcam就是以研发可贮存图像与视频的互联网安全摄像头起家。
而Fenwick与Trela曾效力的Skype Imaging,其主要业务与这个说法也有吻合之处——靠开发小型卫星来拍摄高清的地形地貌,然后为企业提供人均分布情况、购物习惯等分析服务。
但是,无论是造卫星或其他航天器用于联网,还是制作无人机来捕捉图像,都意味着苹果将走上一条注定不会顺畅的道路。
卫星咨询公司TelAstra的首席执行官Roger Rusch就表示,没有谁能完全保证苹果会参与波音的卫星计划:
“看看有多少卫星创业公司破产或遭遇了其他的沉重打击,你就知道这条路不好走。”
没错,这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苹果手里的现金有2800多亿,钱倒是足够了),还有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与复杂的市场及政府关系。
在进入21世纪前后一段时期,曾出现过一批雄心勃勃要抢占太空市场的卫星创业公司,但其结局却让人扼腕叹息。
譬如90年代最有名的卫星创业公司之一Teledesic,在10年前就主动放弃了卫星联网业务;而卫星通讯企业Iridium LLC,也在1999年申请了破产保护。
再譬如,经历过一段创新低谷时期、在近年来屡败屡战的Google。
但是,有SpaceX的成功与Google的教训在先,一向谨慎的苹果在这条路上或许会走得”亦步亦趋”,但却可能在卫星市场摸索出一套风险更小的解决方案。
每一个新探索注定困难重重,但却值得去“失败”一下。
苹果可能要研发联网卫星或航天器了,而且有较为确凿的证据。
早上这条由彭博社放出的爆炸性信息,让苹果公司继无人车与AR技术的又一个产业探索计划露出了水面:
Google内部卫星项目的两位高管被苹果悄然挖走。
其中,John Fenwick曾是Google航天器项目的负责人;而Michael Trela,则是Google前卫星工程项目的带头人。
据消息人士透露,两人已经在几个星期前到苹果“报到”。而他们所要汇报之人,正是当年在Google旗下的智能家居项目Nest最为动荡时期“出走”的前员工Greg Duffy。
对于这个消息的曝光,包括苹果、Google与三位当事人均采取“不予回复”的应对方式。
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这几位专家的背景及苹果近年来的动作,来继续寻找更多关于苹果要进入太空领域的“蛛丝马迹”。
三位技术专家的“动荡背景”
三个人中,大概被科技圈熟知的应该是Greg Duffy。
作为摄像头制造公司Dropcam的联合创始人,他在2014年6月公司被Nest收购后,就随公司一起加入了Google。
然而,让这位Google老将真正曝光于公众视野中的,却是其在今年1月选择离开Google后,公开批判Nest“不作为”的犀利言论。
在悄无声息地加入苹果后,Duffy的具体职位非但没有曝光,其LinkedIn上最后的职位更新时间也仅停留在其进入Google工作期间的2015年9月。
Greg Duffy的CEO
直到最近,才有消息人士透露,原来Duffy一直在苹果内部领导一个秘密项目,并向苹果硬件与AR技术团队的负责人Dan Riccio直接汇报。
当然,两位技术专家的背景也颇有些复杂。
Fenwick与Trela都来自于卫星影像创业公司Skybox Imaging。前者是公司的创始人,而后者则是Skybox的第一批外部雇佣员工之一。
2014年,Skybox Imaging被Google以高价收购后,发展地其实并不顺畅。
即便Google曾请来航空界经验丰富的老将Greg Wyler来主导这一块业务,但后者仅呆了几个月,便离开Google创建了自己的卫星联网公司OneWeb。
进入2015年,Skybox的境遇更是令人唏嘘。被Google更名为Terra Bella后,这家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便被很快卖给了自己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Planet Labs。
至此,Google的“卫星联网事业”基本宣告死亡(但气球联网仍然算是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也不死心地一口气向马斯克的航空航天公司SpaceX投资了10亿美金。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看,两位技术专家的离开,其实是一种“重新寻找出路”的选择。
苹果真的要做卫星?
苹果的谋求航天器市场的苗头其实出现在2015年。
在那一年,苹果低调地收购了一家名叫Aether Industries的空间技术创业公司,甚至连知名的投资数据库Crunchbase上都没有任何相关记录。
而这家公司的“杀手锏”便是一种近空间技术,包括无人机、高带宽无线电收发器与高空悬浮气球的核心技术都与其密切相关。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眼熟?
没错,Facebook的联网无人机Aquila就是一种近空间航天器,而高空悬浮气球也是Google热气球联网原理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无论是做卫星还是做气球,亦或是无人机,苹果都可能是为了“联网”这个目的。
此外,苹果与波音公司于去年传出的“绯闻”也一度让人们怀疑苹果正在“觊觎”航空航天市场。
根据波音去年上报给美国证监会的一份文件显示,公司已经拟定一份详细的卫星联网计划——通过发射1000枚近地轨道卫星,为更多地区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而去年就有相关人士透露,这家航空巨头正在秘密与苹果进行接洽,说服后者成为这个项目的投资者之一。
但是,这枚“信息炸弹”很快就因“毫无后续进展”而被苹果其他劲爆的消息所湮没(譬如无人车)。
然而,就在上个月于华盛顿举行的2017卫星大会上,一位名叫Tim Farrar的卫星与电讯分析师却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有业内人士已经了解到,波音的这项计划恰恰就是由苹果投资的。
对于这个消息,波音公司当然也选择保持沉默。
虽然目前仍不清楚双方是否达成了一致,但可以确定的是,苹果早已有意向进入卫星发射领域。
而当下,随着两位顶级航天专家的加盟,苹果将正式迈入“卫星(航天器)设计、制造与运营”这个昂贵的圈子,几乎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
没错,苹果很可能将与Google及Facebook成为“同僚”与“竞争对手”。
做卫星(或航天器) 生意,苹果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目前来看,众多科技公司与传统通讯企业在这个圈子里发力的模式有两种:
利用卫星或其他航天器收集图像;
用航天器让更多偏远地区接入互联网。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苹果很有可能是第二种,与Google及Facebook基本一致:
如果谋求的是“近地空间技术”,其目标很有可能也是“连接那剩下的数十亿还没有上网的人群”。
那么,为什么要谋求剩下的那几十亿用户?对于包括Google、Facebook及苹果的任何一家公司来说,这都不是一项单纯“为人类服务”的事业。
早在2016年,库克就一直在暗示,苹果智能手机销量在其全球主要市场几近饱和的同时,第三世界国家是其不得不开辟的市场。
当然,即便知名风投机构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分析师 Benedict Evans 曾公开表示,这些国家并不是苹果高端手机的目标用户(与此同时,iPhone在印度等国家的销量也不是多么亮眼),苹果也会“不得已而为之”。
在没有一个可以代替iPhone的苹果产品线出现之前,只有主动开辟新的手机市场,才有机会占领市场;有了联网,才有用户数据,有了用户数据,才机会谈后续赚钱服务。
利用卫星为各地提供联网服务,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用卫星赚钱的问题,而是又一个类似于“抢占入口”的问题。
而目前在这样做的,绝对不仅仅是Facebook、Google、苹果这几家聪明的科技巨头。包括美国四大通讯运营商、波音等航天巨头在内的制造企业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为偏远地区研发比现有蜂窝系统有更快的宽带传输速度,降低信息传送的滞后性。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苹果雇佣两位Google专家的“醉翁之意”也许不在于卫星市场。
华尔街日报的一位航空分析师表示,其目的可能是研发一种能够更快捕捉陆地信息(图像与数据),并可以实时更新地图数据的无人机,以替代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必须配置的摄像头与传感器。
也就是刚才提到的第一种情况。
当然,这个说法也与Duffy的工作背景相契合,其曾经创建的摄像头技术公司Dropcam就是以研发可贮存图像与视频的互联网安全摄像头起家。
而Fenwick与Trela曾效力的Skype Imaging,其主要业务与这个说法也有吻合之处——靠开发小型卫星来拍摄高清的地形地貌,然后为企业提供人均分布情况、购物习惯等分析服务。
但是,无论是造卫星或其他航天器用于联网,还是制作无人机来捕捉图像,都意味着苹果将走上一条注定不会顺畅的道路。
卫星咨询公司TelAstra的首席执行官Roger Rusch就表示,没有谁能完全保证苹果会参与波音的卫星计划:
“看看有多少卫星创业公司破产或遭遇了其他的沉重打击,你就知道这条路不好走。”
没错,这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苹果手里的现金有2800多亿,钱倒是足够了),还有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与复杂的市场及政府关系。
在进入21世纪前后一段时期,曾出现过一批雄心勃勃要抢占太空市场的卫星创业公司,但其结局却让人扼腕叹息。
譬如90年代最有名的卫星创业公司之一Teledesic,在10年前就主动放弃了卫星联网业务;而卫星通讯企业Iridium LLC,也在1999年申请了破产保护。
再譬如,经历过一段创新低谷时期、在近年来屡败屡战的Google。
但是,有SpaceX的成功与Google的教训在先,一向谨慎的苹果在这条路上或许会走得”亦步亦趋”,但却可能在卫星市场摸索出一套风险更小的解决方案。
每一个新探索注定困难重重,但却值得去“失败”一下。
(王丽媛:36kr)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