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太空 才是互联网公司真正的“印钞机”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411
0
2016-11-22 21:51:32
<p> “我们下一代卫星计划搭载一个太空投影仪,未来就可以在天上投放广告了”。创业大街的咖啡店里,一名卫星创业者这么告诉36氪。</p><p> 在这位创业者看来,这并非不可实现,他们正在与一家德国创业公司洽谈合作,后者宣布研发出了相关的技术。对这些创业公司来说,这并也不是个玩笑,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大市场。</p><p> 现在,技术红利、人才红利、政策红利、资本红利刺激下,一批这样的创业公司正把目光投向太空。</p><p align="center">
</p><p> ElonMusk和他的SpaceX,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创业标志了。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公司,雄心勃勃地要把人类送向
火星
。ElonMusk并不孤独,在运载火箭猎鹰9号成功回收前,亚马逊创始人JeffBezos创办的BlueOrigin,成功发射并回收了一枚火箭;美国廉价太空旅行公司WorldView完成了氦气球吊舱模型在3万米高空的试飞试验,离2017年完成载人又近了一步。</p><p> 连前阿波罗飞行主管GerryGriffin也要凑热闹,成立了GoldenSpike,要做NASA的送水人,带宇航员往返月球。和他一较高下的还有奇点大学的联合创始人RobertsRichards,后者成立了一家“地月快递公司”MoonExpress,在2013年就展示了微型太空飞行器,不过,他的星辰大海则是将人类移民月球。</p><p> 相比于火箭和飞船,更多的创业公司则把目光投向了卫星领域。卫星通信网络公司OneWeb、O3BNetworks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争抢的标的;Satellogic、PlanetLabs、Spire、OrbitalInsight、Wind-ward、OmniEarth,则看中了卫星图像数据服务,均已获得大额融资;PlanetaryResources则把目光锁定在了外太空的贵金属等资源,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能够规模化降低成本,获取经济收益。</p><p> 这也催生了产业上下游的创业热潮。Bagaveev正在设计和测试3D打印的塞式火箭引擎,可用在发射到近地轨道的微型卫星上,最终的计划则是与SpaceX等公司在更大的商业发射领域展开竞争。AccionSystems则希望在小型卫星的电力推进系统上分一杯羹。</p><p> 我们把目光从大洋彼岸聚焦到国内,这个诞生于计划经济年代的行业,也正因为政策的放开而呈现出些许的变化——民营企业入场,创业公司萌芽。</p><p> 最先感受到春意的自然是卫星行业。2014年11月,政策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卫星市场。成功将卫星送上天的北京信威通信已经成为民营卫星第一股。做了十多年航天社区的的科创航天,则想用开源的方式做卫星,最终组一张通信网络。从体系内出来创业,九天微星则想把“小米模式”复制到卫星领域。</p><p> 对微小卫星市场的乐观预期,直接催生了火箭行业的创业公司。一家名叫零壹空间的创业公司,在近期获得了1000万元天使融资。如果要把航天爱好者的探空火箭项目也计算在内,这个领域还要更热闹。胡振宇创办的LinkSpace和卢驭龙创办的驭龙航天,吸引了大量媒体关注。</p><p> 看起来高大上的航天项目在民营创业公司落地,技术红利则是这一波创业潮的基础。</p><p> 航天业发展至今,无论是卫星还是火箭的技术均已比较成熟,创业公司不仅有部分可以参考借鉴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可以获得部分相关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诸如汽车、船舶等工业发展,技术提升,部分材料已经达到航天级别或是军工级别,使创业公司的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p><p> 以卫星为例,尤其是微小卫星,这些年制造的技术一直不断成熟。创业团队NanoSatisfi利用Arduino开发板,就做出了开源卫星项目ArduSat,拥有基本探测功能。</p><p> 有人曾调研过Skybox和PlanetLabs等公司的产品。他们制造卫星使用的技术中包括了:手机的无线发射组件、医疗设备的处理器、电影拍摄的摄像机、已经互联网的开源硬件,技术成熟,且不难取得。</p><p> 再加上,最近几年还出现了Pumpkin这样专门销售微型卫星组件的公司,卫星制造门槛与成本不断降低。Satellogic的创始人EK此前接受36氪采访时就表示,“现在这就像是做手机一样”,做卫星唯一的风险就在于“你愿意承担造卫星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p><p> 即使是难度更高的火箭,这些年技术也相对成熟。科创航天的联合创始人罗澍告诉36氪,目前国外已经有大量英文资料可查的资料,包括火箭垂直起降这样的技术在国外都有开源方案可以查询、借鉴。</p><p> 另一方面,火箭公司也可以从传统工业获得支持。工业技术发展,体系成熟,很多材料已经达到军工级别或者航天级别。以SpaceX为例,他们用浴室的零件生产门把手,这一项就节约了1470美元;用赛车安全带固定宇航员,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舒适性。零壹空间的CEO舒畅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p><p> 如果说技术红利保证了航天技术的可实现性,那么人才红利则是最重要的保证之一。</p><p> SpaceX炙手可热,他的成功与公司能够找到最够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这家公司刚刚成立时,就挖到了TomMuller,这位美国最大的引擎制造商TRW的液体推进器专家,主持过tr106的研发;ChrisThompson,这位火箭工程师,曾在麦道飞机公司主持“大力神”火箭;TimBuzza,这位波音公司的发射总工程师,已经有15年的测试经验。来自美国航天界的工程师,更是不计其数。现在,这家公司的员工已经超过1000人。</p><p> 人才供给充足,是美国航天创业公司能够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这种红利则是政府、民营航天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自克林顿政府以来,一直鼓励校企合作,加大对航天领域等高科技行业的投入,开放科技移民政策。</p><p> NASA至成立一来,一直把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除了与教育部、全国科学基金会、全国科学教师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制定教育框架,还将旗下的研究中心及相关设施对外开放,吸纳学生前来实习。《生活大爆炸》里的HowardWolowitz并不是有机会参与其中的个例。</p><p> 美国的老牌民营航天公司,为了满足自身的用人需求,也在想法设法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比如,雷神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推动“MathMovesU”项目,洛马公司积极赞助“NationalEngineersWeek”活动。此外,他们还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及项目支持。仅以洛玛为例,合作过的公司就超过80所。</p><p> 这些航天体系的学生,毕业之后往往就能很容易找到高薪且对口的工作。因此,航天航空专业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才。Bagaveev在向他们的投资人郭威分析项目时,就提到了这一点。</p><p> 在国内,航天体系属于“国家队”,曾经的高收入、高福利吸引大量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年轻一代加入航天体系,加班多、工资少已经不能让部分人满意,出走离职已经不是什么大新闻了。随着“军民融合”策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体系内出走的人才肯定还会越来越多,民营创业公司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p><p> 如果说技术红利、人才红利是基础的话,那么政策红利则是最重要的刺激因素之一。</p><p> 航天行业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高,没有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很难发展。以美国为例,自冷战结束后,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出台相应的航天计划,加速了航天领域的商业化。</p><p align="center">
</p><p> (注:上图资料来自《国家政策对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的影响》)</p><p> 从上图不难看出,这些年,美国已经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航天计划,保证了对民营航天企业各方面的支持。</p><p> 政策的因素对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刺激同样明显。中国的民营微小卫星企业纷纷涌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政策放开。以往卫星属于军品,管控严格。2014年11月,政策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卫星市场;2015年5月,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对微小卫星市场的乐观预期,直接催生了火箭行业的创业。</p><p> 航天领域的热闹,自然少不了大公司来凑。出于战略考虑,给予初创公司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加速了这个行业发展。</p><p> 在国外,知名的航天领域初创公司,诸如OneWeb、O3BNetworks已经成为巨头争抢的标的,SpaceX的投资人中也包括了维珍、Google等大公司。</p><p> 不难看出,对网络需求强烈,又不差钱和情怀的互联网公司,是这波太空创业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而在国内,即使这个行业才刚刚萌芽,已经有大公司来凑热闹。</p><p> 根据业内的八卦消息,本月奇虎360很可能在海南文昌发射探空火箭“奇酷号”。虽然探空火箭不足以发射卫星,不具有商业价值,只能算个高级版的“大烟花”,但老周拿真金白银投资美国的卫星公司Spire,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看起来红衣教主不仅带着AK47去了南方,还带上了卫星和“导弹”了。(导弹和火箭技术类似)</p><p> 离奇酷不远的腾讯,也没有闲着,要把“连接”扩展到太空。这些年,腾讯投资过卫星图像数据服务商Satellogic、太空旅游公司WorldView和MoonExpress。</p><p> 远在北方的百度,也不止一次找过航天相关的科研院所和公司。有百度地图在,自己做卫星或者投资卫星公司,肯定是必然。百度的老对手Google已经投资了卫星网络公司O3B、发射服务商SpaceX,算是帮百度探了条路。</p><p> 未来互联网大公司,支持航天事业也不是没可能。如果说太空开拓是人类最大胆的一次创业,这种豪情与悲壮,正中大佬们的下怀。刚刚结束的Connet大会上,猎豹CEO傅盛就吐槽“美国的创业者都去做火箭了,而中国的创业者还在做手机”。被网友戏称一下子打脸两个前东家,估计底气还是因为他作为LP的威基金投资了Bagaveev。</p><p> 同样出自经纬系的陌陌CEO唐岩说想捐钱给NASA。这是在他和经纬大掌门张颖一起投资英国维珍银河未果的后话了。两人要给在最低谷的SirRichardBranson雪中送炭,不过爵士大人坐拥亿万资产,并不一定缺钱,飞船二号爆炸后,还和高通、可口可乐投资了卫星通信公司OneWeb。</p><p> 而现在,恐怕没有那个行业比互联网更愿意花这笔大钱了。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来说,还有什么比加强廉价网络覆盖、吸引用户、积累数据更重要的呢?</p><p> 对他们来说,那才是未来真正的“印钞机”。</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中国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