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航天技术民用:看“天上的宝贝”如何"接地气"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202
0
2016-11-22 21:59:27
<p> 每投入1元钱,就能收获10元产出——这是在科学意义、科研价值和社会效益之外,中国航天带给公众最直观的回报。这是如何做到的呢?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35所,看一看那些在天上大显神通的“宝贝”是如何“接地气”的。</p><p> 成立于1986年的35所,主攻探测和制导,是集研究、设计、试验、生产为一体的科研机构,其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0年来,在微波、毫米波、激光探测、光电制导、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图像处理识别、地磁导航等多个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也早在民用关键领域大显身手,只是,很多不为公众熟知。</p><p> <strong>深海潜行:为“能源血管”体检</strong></p><p> 在35所,一个装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身长2米,就像被活动关节串联在一起的5个大线轴,通体泛着金属的光泽。“它叫‘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主体材料用的是钛合金,是我国本土的海底管道‘体检师’。”35所所长周明说,石油天然气管道被称为“能源血管”,其安全不容小觑,尤其是海底油气管道,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也将对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海底管道‘病’不起,必须定期检测。”</p><p> 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最完善的管道检测手段,但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跟不上,长期以来,我国的油气管道内检测,只能依赖“洋体检”。</p><p> 每公里管道检测,大约需要6万元。“洋体检”不仅价格不菲,而且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一方面,我国海底管道的健康状况掌握在“外人”手里;另一方面,通过检测,管道的地理信息、运行数据也有外泄的风险。</p><p> “电磁探测、数据收集和分析,是我们航天技术的长项。”周明说,从明确目标,到完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样机研制,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在产品实现上取得了突破。</p><p> “它‘全身’都是传感器,利用油气压力在海底管道里穿行,只要‘跑’一趟,如果管道内外壁有腐蚀、有缺陷,就可以得到准确识别和精确定位,达到专家级的检测。除了技术复杂,如何在管道拐弯、变形处确保检测器不被卡住、不会解体,也是研制难点之一。”该项目负责人郑莉说。</p><p> 2015年,本土“体检师”通过了两次海上油田的实际检验,其检测水准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最先进水平,并有望在今年内完成产业化,正式“上岗”。</p><p> <strong>无损扫描:给大地做“CT”</strong></p><p> 大地也需要做“CT”?答案是肯定的。</p><p> 城市地面被反复“开膛破肚”,是最受市民诟病的城市痼疾。其中既有市政管理水平的问题,也有历史遗留的“隐”情——很多老旧城区在建设之初,对地下管网这一隐蔽工程重视不够,预留不足,管理不善,甚至有些连基本数据都残缺不全,随着城市发展迅速,各种管线累加,地下已经混乱不堪——如果不“开膛破肚”,往往难以知晓地下实情。</p><p> 35所研制的探地雷达,就是为消除这一城市痼疾而生。</p><p> 记者看到,35所低频超宽带探地雷达,大小和外形与常见的手推车相仿,检测人员在地面上推过,就如同给地下做了一次“CT”,不用破坏地面,地下状况便一目了然,最大探测深度可达15米。</p><p> “因为采用了屏蔽天线设计,它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很强,特别适合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城市地下空间勘探。还可以用于地质勘查、
地球
勘探、建筑结构检测、考古甚至反恐。”项目负责人张鹏说。</p><p> “雷达可以识别土壤成分,因此,这款雷达不仅可以‘看清’城市地下管线,还能分辨金属管线与非金属管线。”分析人员拿着探地雷达扫描的大地“CT”片,如掌上观纹,娓娓道来,记者却看得一头雾水。周明解释道:“雷达探测完成后,回波数据还需要专业分析。几十年钻研雷达的经验,让我们对后期数据处理得心应手。目前,我们还在研制车载阵列式探地雷达,它的效率会更高。”</p><p> <strong>快速安检:做全能“门卫”</strong></p><p> 出入机场车站、重要部门,参加大型活动……安检,必不可少。但近身手检,有时会让被检者感到不自在;而长时间的等待,也不由得令人心生烦躁。35所研制的新型安检门,或许可以解决这些烦恼。</p><p> 在35所的实验室,记者对这套名为“HiSC”的人体安检系统进行了实测。</p><p> 和我们常见的机场安检方式不同,被检者不脱掉外套、不取出随身物品,也可以完成安检。被检者只需在安检门内站定,检测仪器快速沿周身一转,只需两三秒钟,被检者随身携带的物品及放置的位置,在经过软件处理后,就能清晰地显示在安检门旁小屏幕的人形模型上,既快速准确,又保护了个人隐私。</p><p> “HiSC系统采用的是毫米波三维快速扫描和高分辨成像技术,可实现人体的360度检测。即使在衣物下,就算不是金属物,那些传统检测设备无法检出的液体、陶瓷、塑料甚至现金、毒品等,也都可进行高清晰成像,分辨率可以达到毫米级。”该项目负责人胡麟介绍说,“而且,它的辐射量,还不及手机电磁波辐射的1%。”</p><p> 其实,35所“接地气”的宝贝还远不止这些——利用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研制的火灾专用探测器;利用光电搜索、高清晰成像、激光测距技术研制的海、空跟踪设备;应用于环境气象、大气污染监测的小型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应用于船舶交通、海事监管的固态监控雷达……</p><p> 在全国,有很多三院35所这样的航天院所,共同构筑起中国航天的坚实基业,而他们那些“天上的宝贝”也并非高不可攀,或许,就在我们身边,正发挥着作用。</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