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探寻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路径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553
0
2016-11-22 22:03:45
<p> 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航天产业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航天产业初具规模。但不得不承认,我国航天产业总体上仍具有较强的军用背景,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组成了我国航天工业的主体。打破“封闭”的航天产业,让航天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成为航天产业发展的新趋势。</p><p> 可喜的是,我国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经步入了商业化进程。近年来,伴随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以及“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国航天领域在商业化航天方面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p><p> 在探索中国商业航天的道路上,美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历程,或许能给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颇有价值的启示。</p><p align="center">
</p><p> 美国航天的商业时代曾几何时,美国航天界一直是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手主导的。进入新世纪,美国的商业航天在整个航天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变得越来越大,这是过去一直以政府为主导的美国航天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p><p> 这种趋势要从一组数据说起。有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1988年10月间,航天飞机的发射价格增加了85%,即每次发射费用飙升到9000万美元。这笔花费完全违背了NASA最初设计航天飞机的预算,也违背了可回收技术是为了节省发射成本的初衷。</p><p> 不能放弃对太空的探索,又没有大量资金用于航天科技投入,NASA必须要寻找其他的途径实现航天探索——竞价招标。</p><p> 2008年,NASA启动了“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旨在为国际空间站发展商业补给服务。经过招标,NASA最终选择了两家创新能力强的私企,运送货物到国际空间站。</p><p> 这两家私企中的一家就是直到今天都备受关注的Space X。起初Space X并不被看好,NASA向Space X开放了阿波罗登月和航天飞机研发的大量技术报告,转移了大量成熟技术。NASA还把自己的核心技术骨干,包括一批航天业内的顶尖高手转移给Space X。Space X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凭借技术优势逐渐成长为行业的领袖,而NASA在竞争招标的过程中获得了“物美价廉”的设计方案和设备。</p><p> 这是美国太空探索战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转型。私营公司成为了研发制造航天运载器的主力,NASA则扮演“甲方”的角色。美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从火箭到飞船,甚至防热层均由商业公司制造,载人登月计划: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艇和月球车都是通过招标由商业公司完成。</p><p> 可以说那些参与竞争招标的商业公司才是美国航天大秀中的主角,它们的助力使美国至今都保持全球航空航天工业的领头羊的位置。而在这过程中,美国政府同样起到推动作用,在其2010年颁布的《美国国家航天政策》中提出了要致力于鼓励和推动商业航天发展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未来美国近地轨道载人和货物运输服务将由商业航天承担,通过竞争使近地轨道载人探索活动更加便利,成本更低。同时,这样可以加快航天技术革新的步伐,不但可以填补美国现阶段航天运输能力的缺口,还可以开启一种新的航天企业竞争模式。</p><p> 美国航天私企的成功,给我国的航天运载器的效率和效益,提出了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航天体制改革,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p><p> <strong>中国商业航天的春天</strong></p><p> 新兴航天企业参与商业航天发展、加入市场竞争,为美国商业航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将美国商业航天推向了新的高度。中国在商业航天的探索道路上一直在努力。</p><p> <strong>这里必须要围观几个在中国商业航天里佼佼者</strong></p><p> 2014年初成立的翎客航天公司,虽然创立时间不长,却被誉为“中国版Space X”,创立半年估值一亿。这是国内首家从事航天系统产品研发制造及商业发射服务的民营公司,目前已完成多款火箭发动机研制及试验箭发射,计划于2019年前进行首次商业火箭发射。“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真正把它当作事业来做。”创始人胡振宇说。</p><p> 另一家名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火箭公司”),是中国航天三江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是中国首家以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其注册的经营范围为:运载火箭设计、研发、制造、销售;航天器研发、制造;承揽国际和国内商业发射服务等。由于国内从来没有企业以“火箭发射”为经营范围,在注册时还曾经遇到了一点波折,最后经过国家工商总局认可后才准予注册。</p><p> 航天科工集团本身是一家军工企业,在导弹研发和生产上有着多年的积累。而正是这种积累,让该集团能够有能力开拓商用火箭发射市场。“商业航天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成立商业公司后,运作的机制和体制都将更加灵活,更贴近市场。”总经理胡晓涛说。</p><p> “吉林一号”卫星同样是不能绕开的部分。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我国航天事业迎来历史性时刻,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p><p>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方兴未艾,前途光明。国家在政策上更是积极推进。2012年起,我国积极鼓励“军民融合”。2016年4月,国家航天局明确表示,“十三五”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今年将编制《航天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空间科学“十三五”规划》,发布第四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来推动航天立法及航天法规体系建设步伐。另外,随着我国航天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决策层的推动下,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航天方面的合作也将越来越多。</p><p> 中国商业航天的春天已经到来,虽然当前航天相关政策法规并不完善,但值得庆幸地是,在商业航天方面的创业公司以及致力于推动航天商业化的互联网+航天的电子商务平台航圈网已然走进人们的视野。</p><p> 它致力于推动航天商业化,在已航空航天产品采购、招标为切入点,提供专业的航天领域应用国际市场服务,为商业航天领域企业提供信息、产品、项目、资金、人才等一系列撮合服务,为航天商业化提供最具性价比的供应商。在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道路上,航圈网成为值得期待的平台。</p><p> 这不是危言耸听。一家民营航天企业的成功,或许可以打乱整个世界的航天格局。私人公司用民间资本推动航天,意味着外太空真正商业资本力量的到来。当年的大航海时代就是得益于资本的推动。极大地改变人类的外太空军事化和商业化的浪潮正在到来,每一个怀抱梦想的企业都是一股力量,中国的商业航天未来,应该要我们自己创造!</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