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航天+】卫星应用产业的细化与分工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485
0
2016-11-22 22:07:20
<p> 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种产业都是由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的分工合作完成的。这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根据自己对经济活动的分析,提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理论。</p><p> 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或许都还记得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社会化大生产又称生产的社会化,是指同小生产相对立的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它表现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在企业中进行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各种产品生产之间协作更加密切;通过产品的市场化和市场自动调节,使生产过程各环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p><p> 我们很难在这里深刻讨论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然而却完全应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分工是怎样的?充分吗?”</p><p> 或许有人会说,卫星和卫星应用产业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必然是由大量不同专业分工合作的。此言不差,中国的卫星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了覆盖结构、电子、信息、控制、环境试验、总装测试、测控运行、地面应用等多个领域的分工体系。但这些分工主要是工程技术上的,而不是企业经营和市场运行上的。但是如果把企业作为产业专用的个体,这个行业里还是大量存在着想搞“全产业链”的大型企业。他们就像农庄的“庄主”看待田地和水源一样,想方设法把上下游企业兼并到自己的“农庄”里,并且以此为值得自豪的业绩。这样发展下去,一定会形成豪强并立的局面,那些大部分不肯被兼并的中小企业,就只能在夹缝中求生。</p><p> 没有充分的分工,就没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与成熟。人们会奋力争夺那些看起来利润最丰厚的环节,而对基础性、关键性的艰苦环节避而远之。被兼并的企业往往在“庄主”的决策下,失去了自主发展和自我创新的机会。</p><p> 当产业经历了几年的喧嚣之后,人们会忽然发现,自己面对着诸多空白、短板,导致整个产业无从进步,甚至被抛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苦楚,我们在近三十年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历程中,已经体验过太多次了。</p><p> 因此,推动专业化分工细化、充分完善产业链环节,是卫星应用上水平、上规模的必由之路。如今诸多龙头企业追求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际上是违背社会化大生产原理的。龙头企业更重要的职责是培育产业链,建立良好的产业环境和行为准则。在这当中,细化分工、扶植专业化企业以填补空白,将是行业管理部门和龙头企业的重要责任。</p><p> 与此同时,细化分工也是企业家的职责。有经验、有人脉、有资源的企业家,往往能比其他岗位的人更清晰地看到分工的不足与细化分工的机会,有更大的把握弥补那些缺失的环节。</p><p> 在这里,我们不妨给出一个企业家与龙头企业合作推动细化分工的成功案例。</p><p>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集成电路制造服务企业,它的业务非常简单:客户拿来集成电路设计方案,台积电按图作业把它制造出来。从商业模式来说,台积电和诸多服装代工厂很相似。但由于集成电路的技术水平和投资强度都非常大,在台积电之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具备这个生产能力,而这些企业基本上都运行在“全产业链”的模式下,通吃设计到制造、销售的全过程。中小集成电路企业只能带着设计图上门,求这些大企业代工生产。由于这些巨无霸企业有自己的研发设计能力和市场方向,他们对代工生产不是很热心,有的时候甚至会搞拿来主义,把代工客户的设计据为己有。</p><p> 看上去,这是不是和我们的卫星产业有点相似?卫星产业的制造商、发射服务商、运营商都相对集中,中小企业创业艰难,甚至被人质疑和嘲笑。</p><p> 然而集成电路产业中出现了一位改变该局面的人,这就是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他曾经供职于这样一家巨无霸——美国德州仪器公司。1987年的时候,张忠谋已经身居德州仪器高管,排名第三。他根据自己对业界的充分了解,认识到业界需要这么一家企业,专注于提供集成电路代工服务,而不涉及研发、设计之类的活动。张忠谋来到台湾,动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建起了台积电。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代工厂,台积电每年为全世界各种厂商提供400多万片集成电路,占全球集成电路代工市场的60%,也是AMD、高通、苹果等大型企业最主要的集成电路供应商。</p><p> 台积电从建厂到取得市场突破,再到拿下世界第一、保住世界第一,其中种种艰难困苦,媒体早已有诸多报道和评论。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台积电作为一个强大的企业,安心于做集成电路代工这一个环节;苹果、高通、AMD作为一个强大的企业,把芯片制造这样的核心环节放手交给台积电,自己专注于设计和营销。也就是“做设计的可以更专注设计,做制造的可以更专注制造。”目标是,大家合力推动的是行业更高更快发展与更加繁荣,产业繁荣了,订单还愁吗?道理很简单:最终消费者也有了更多选择,也促进了消费。著名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这样盛赞张忠谋:“他不是创办了一个企业,而是创造和成就了两个产业:专业的半导体制造代工产业、专业的半导体设计产业。”</p><p> 而台积电的成功,还与另外一个大人物有关。那就是1988年上任的英特尔总裁的格鲁夫。新官上任的格鲁夫当时正果断地、大刀阔斧地想砍掉储存器业务,要做出强大的CPU,创造和引领消费者对电脑的需求,进而从电脑厂商的配件商成为掌握电脑产业的主人。于是,他参观了台积电,双方不谋而合。(台积电搞的是制造代工,但却绝对重视科学和技术,而不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搞竞争。这是它能持续赢得成功的核心原因。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先不赘述。)</p><p> 这样的分工,在今天的中国卫星产业中,是很稀有的。太多企业不安心于把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做好,一旦有机会就谋求“通吃”。美其名曰,打造“全产业链”。然后,这其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那些专注于一个专业业务领域的企业,往往干得有声有色,比如上海司南、西安星展以及其后劲十足的深圳海卫通等。而那些一心想着打造“全产业链”的企业,总是忙于内部整合、资源调配甚至人事纷争,在内耗中丢失了大量机会。</p><p> 实际上,卫星应用产业的细化分工是相对容易的。首先是已经有国外成功模式可以借鉴;其次,产业内部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比较大的困难在于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在于已经功成名就、身居高位的业界领军者们对产业整体发展的宏伟目标。</p><p> 因此,除了个别缺乏自主决策权的大型国有企业之外,卫星应用企业何必去走这条“庄主”的道路呢?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懂得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而不是花资源花时间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往往恰恰是自己做大做强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最快与最佳途径。</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