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航天科技开启太空新经济来源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211
0
2017-4-28 11:01:46
<p align="center">
</p><p> 4月22日,市民在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参观“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模型。唐克 摄(新华社发)</p><p> 遥远的太空,中国航天“神器”异彩纷呈:长征家族“长七”“胖五”壮丽升空;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第二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p><p> 我们不再畏惧风雨无情,因为有气象卫星为我们预知天象;不论身在何方,都有“北斗”指路导航;高通量通信卫星将帮我们实现在万米高空上聊微信、刷微博……航天科技在飞速进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太空经济的新时代扑面而来</p><p> <strong>航天应用落地开花</strong></p><p> 高铁打电话信号总断、一到山区就被“失联”、开个网页显示总在进程中……信息时代的通信痛点,常常令人尴尬。</p><p> 直到今年4月,随着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发射升空,这种局面被彻底改变。“实践十三号首次搭载了Ka频段通信载荷,卫星通信总容量达20Gbps,超过了我国之前研制的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卫星通过26个用户点波束和3个馈电波束,能够覆盖我国大部分陆地和近海约200km海域,并具有快捷组网、高速接入、容量大、成本低等优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介绍。</p><p> 从此,宽带通信的“触角”大大延伸,不管使用者是身在偏远的小山村还是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是在远离喧嚣的海岛还是耸入云端的山峰,抑或在车辆、轮船、飞机等移动载体上,都可以在卫星的帮助下不间断地高速上网。</p><p> 天地通信再提速只是航天应用的冰山一角。互联网接入行业、道路交通、航运、医疗等领域与航天产品与服务融合,诸多领域的航天应用已然衍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p><p> 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系统从2009年起步以来,已实现了从导航运营服务、系统集成、软件平台到终端设备的全产业链覆盖,并带动10多万台导航终端设备的应用产业化,如今作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在地理信息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表现出重要作用。</p><p> 遥感卫星,具备观测范围广、次数多、时效快等优点,搭建起服务于气象预报、陆地和海洋资源开发等工作的空间观察平台。据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介绍,截至目前,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7000万。</p><p> 还有与产业发展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云系列卫星,来自它们的数据和产品可以在天气预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仅风云四号一颗卫星就提供了28类定量产品,包括云和大气产品、地表类产品、天气产品、辐射产品等种类。</p><p> 航天应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悄然而至,它既给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也化成各类惠民福利。卫星成为预报员的“千里眼”,神秘莫测的天气轨迹被参透,台风的精细化路径是什么,强对流天气的初生对流发生在哪里等都可以精准观测,为防灾减灾立下了汗马功劳。</p><p> “中国航天早已不只是‘高大上’的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谭永华说,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p><p> <strong>商业航天蓬勃发展</strong></p><p> 数据显示,全球航天产业产值已从2010年的261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比76%。当航天技术和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必然会催生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p><p> 今年3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腾空而起,为航天科工“虹云工程”发射计划拉开了序幕,也打响了航天科工商业航天之役的关键一枪。</p><p> “虹云工程”致力于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为此该工程将发射156颗卫星,它们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可以一改传统基站难以克服的弊端,基本实现覆盖全球的宽带互联网接入。</p><p>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空间总体部副主任贝超解释说,“天鲲一号”走模块化设计路径,搭建的是一个通用化的小卫星平台。这个小平台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集成、测试、发射和应用,这无疑贴合了商业航天“快速集成”的要义,而“小卫星”“低轨”“宽带”的组合设置,也是为了契合商业性的发展需求。</p><p> 商业航天的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专家介绍,在商业卫星方面,相关公司有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四维商遥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十家。此外,商业火箭公司纷纷成立,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零壹空间、深圳翎客航天等公司相继挂牌,商业火箭市场也逐渐“火”了起来。</p><p>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今年年初成功发射了“快舟一号甲”小型固体运载火箭,这是快舟火箭乃至我国航天企业“纯商业”的发射首单。“快舟火箭目前每公斤载荷运载成本在1万美元左右,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副院长张镝介绍。</p><p> 商业航天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太空旅游、深空探测和卫星及其应用等航天项目成为互联网之后最活跃和最有希望的创业领域。</p><p> “我们将在未来20至24年间,开发10吨级的亚轨道飞行器,可相继实现60至80公里轨道高度的商业载荷飞行和3至5座的商业载人飞行,相关服务套餐的价格预计在20万美元左右。”在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总裁韩庆平看来,普通人的“太空旅游”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成为现实。</p><p> “我们从来没有停止探索商业航天的步伐,未来我们将最大限度地集结社会资源来发展航天事业。让商业航天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党组副书记方向明说。</p><p> <strong>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strong></p><p> 航天“神器”离我们很远,但是航天科技就在我们身边。</p><p> 原本在宇航服上使用的保暖、耐高温、阻燃材料,现如今广泛应用于轻薄的太空棉服、舒适的红外保暖内衣中,让人们穿出了时尚,穿出了科技;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出的高产、优质太空水稻、太空蔬菜,营养成分大大提高,让人们吃出了健康、美味;配方奶粉的营养添加技术脱胎于航天食品,方便面脱水蔬菜包中凝聚了货真价实的航天冷冻脱水技术……曾几何时,探索浩瀚宇宙、徜徉星辰大海的“高精尖”航天科技,早已“润物细无声”地来到你我身边,成功对接百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p><p> 实际上,更多的航天科技正在提升中国制造,打造中国出品。</p><p> 高级辅助驾驶感知系统的核心技术长期被德国、日本等国掌握,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利用航天科技的积累打造出国内首款低成本防撞雷达,将“导弹的眼睛”装在汽车上,为保障市民安全出行提供了中国自创的“火眼金睛”。</p><p> 以往的消防泵由于受功率影响,在面对现代都市中摩天大楼失火时,只能望洋兴叹,束手无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将航天涡轮泵技术应用在消防泵上,让消防车的喷水能力倍增到300至400米的高度。</p><p>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从斌介绍,该公司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能、特种泵阀、自动控制等尖端技术储备,转化到粉煤加压气化的民用领域,把煤炭通过粉煤气化炉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这一技术若应用于化肥、甲醇、发电等以煤为原料的工业中,雾霾便不会产生了。</p><p> “航天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能够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田玉龙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优先发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高端材料等军民两用技术,让航天产业成为国家新兴经济增长点,让航天科技更好地惠及百姓生活。</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