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日侦察卫星“窥视”亚洲 “四位一体”布局已成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568
0
2016-11-23 00:50:32
■1998年的朝鲜导弹试射,促使日本的侦察卫星计划从设想走向现实;<p> ■日本的侦察卫星体系采用“光学+雷达”双重架构,实战能力突出;</p><p> ■这套体系具备成熟的后勤支援设施,新一代卫星的研发也在进行中;</p><p> ■在应对朝鲜之外,日本频频发射卫星还有防范周边国家的深层意图。</p><p> 9月23日凌晨4点36分,日本在种子岛宇宙中心,利用h2a火箭将“光学4号”情报收集卫星送入宇宙。2003年至今,日本已先后成功发射7颗同类卫星(包括5颗光学卫星和两颗雷达卫星);“光学4号”的服役,令其苦心经营多年的卫星侦察系统更趋完善。</p><p> <strong>“四位一体”布局已成</strong></p><p> 日本对卫星侦察能力的渴望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曾根康弘政府就设想构筑独立于美国的侦察卫星系统。1990至1992年,日本先后发射了“桃”1号-b和“芙蓉”1号
地球
观测卫星,表明该国已具备制造和运用此类航天器的能力。不过,日本二战后奉行的和平宪法,以及和平开发宇宙的政策,长期制约着它发展军用卫星的企图。</p><p> 1998年8月31日,朝鲜发射的“大浦洞”导弹越过日本列岛上空,最终落入太平洋,而东京先前对此一无所知,此事为日方调整其太空政策提供了契机。尽管少数在野党反对,日国会仍然迅速通过了侦察卫星的上马计划。同年9月,日本、美国就此举行部长级安全磋商,日本取得了美方的谅解,并将侦察卫星项目冠以“多用途情报搜集”的名义,藉此淡化军事色彩。至此,日本终于得以正式启动酝酿多年的侦察卫星计划。</p><p> 2003年,日本首次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1颗光学侦察卫星和1颗雷达侦察卫星送入太空,成为继美苏之后全世界第3个拥有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的国家和第2个同时拥有光学和雷达“双重架构”卫星侦察能力的国家。2006年9月,日本又成功地发射了第3颗侦察卫星“光学2号”;时隔半年,“雷达2号”卫星也开始围绕地球运转。至此,日本初步实现了其军用侦察卫星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布局。</p>技术先进 实战能力强<p> 日本的侦察卫星系统被官方命名为“情报搜集卫星系统”。根据规划,该系统的空间部分由至少4颗卫星组成,其中两颗为0.6米分辨率的光学成像卫星,另外两颗为1至3米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每颗卫星重两吨,设计寿命5年,飞行高度400至600公里,就主要技术指标而言,具备相当突出的实战能力。</p><p> 日本从一开始就选择光学成像卫星和雷达成像卫星相搭配的模式,表明其卫星侦察系统起点较高,技术准备也颇为充分。光学卫星主要在白昼和气象状况较好时拍摄地面目标,拍摄效果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雷达卫星获取的情报不够直观,却具有受环境干扰小的优点,雷达波可以穿透树木、伪装网等常规伪装器材,使掩藏其下的目标暴露无疑,适合实施全天候监视。</p><p> 此外,这些卫星的镜头具有侧向摆动功能,4颗协同工作,每天至少可对全球拍摄一次,每隔5、6小时可对日本周边地区观测一次。通过将两组卫星的画面合成分析,可获知指定地区的建筑物及土地利用情况,从中发现军事设施的细微变化。</p><p> 根据国外专业军事刊物的分析,日本的侦察卫星能够清晰分辨地面上的车辆型号,甚至连车上装载的货物也看得清楚,更可以测绘比较精密的地形图,用于为巡航导弹制导。利用阳光形成的阴影,它们还可以确定建筑物外形乃至装甲车辆的体积。未来的“光学5号”性能不逊于美国同类装备,精确度可“由面到点”,识别出行人大小的目标。</p><p> <strong>更轻、更灵是未来目标</strong></p><p> 受具体法律和政策约束,日本的侦察卫星计划并未大事声张,其后勤支援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样隐蔽。目前,日本的卫星信号接收/处理系统,由1个情报数据中心和3个地面站组成。位于东京新宿的情报中心好比后勤支援设施的“神经中枢”,负责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图像解析与判读。3个地面站分别是:茨城的北浦情报站、北海道的苫小牧情报站和鹿儿岛的阿久根情报站。情报数据中心与3个地面站之间用光缆连接,配备专业人员约250名。</p><p> 另有消息称,日相关部门已从2005财年开始研制第4代侦察卫星(刚刚升空的“光学4号”属第3代),要求是强化监视能力,实现卫星的小型化,进一步提高机动性,对地面进行拍摄时,能在有限的“窗口”捕捉到更多图像。为此,第4代卫星预计采用轻质材料、高效能
太阳
能电池板等新技术,重量减为1.2吨。而在核心性能上,它与第3代侦察卫星的分辨率基本看齐,能识别直径0.6米的地面物体,辨别机场上的战机是否搭载了导弹,出入基地的车辆属于什么种类等。考虑到小型化带来的机动性提升,新卫星使用起来更灵活,只需在目标上空通过一次即可完成全部工作。至于其具体发射时间,眼下尚未公布。</p><p> 监控东海油气田 </p><p> 对于日本打造高性能卫星侦察体系的目的,《产经新闻》曾分析称,朝鲜发射的弹道导弹和卫星是对日本的重大威胁,朝鲜的核设施和导弹自然是日本卫星紧盯的目标。</p><p> 许多迹象显示,日本媒体的上述说法有所保留,实际上,日本频频发射侦察卫星还有着监控周边国家的深层意图。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最新出台的一系列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均把中国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强对华情报搜集成为自卫队的长期性任务。</p><p> 早在2001年10月,日本即未雨绸缪,与澳大利亚政府签署协定,商定由澳大利亚电讯公司设在珀斯的国际通讯中心建立两座卫星地面站,帮助日本的卫星侦察网更好地监视中国、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军事活动。2005年,日本媒体又爆料称,为了了解中国在东海争议区域的动态,日本自卫队不仅派出了巡逻船和侦察机,防卫厅的侦察卫星也在严密监视中方油气田的开发进度。据称,日本防卫厅和海上保安厅当时正是通过卫星获取的情报,确认了中国“春晓”和“天外天”油田之间的石油管道已经铺设完成。</p><p> 显然,随着侦察卫星系统的完善和更新,日本对周边国家(地区)的情报收集能力将空前提高,势必对后者的安全环境形成挑战,乃至成为影响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变量。</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