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俄罗斯航天为何“六连败”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258
0
2016-11-23 00:58:36
自2010年底以来,俄罗斯航天连续出现重大失利,引起各国广泛关注。在大约12个月的时间内,俄罗斯共发生六次事故,导致九个航天器全损,且这九个航天器覆盖了通信、遥感、导航、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各个领域。<p> 从俄罗斯近期连续失利的技术原因看,大多是设计错误、制造过程疏忽、采用劣质元器件和试验不充分等低层次质量问题所致,凸显出俄罗斯现有质量管理和产品保证体系存在严重漏洞。</p><p> 六次连续失利绝非偶然,究其深层原因,是俄罗斯航天业长期人力财力不足、航天科研生产管理不善、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等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p><p> <strong>航天研发资金投入不足</strong></p><p> 根据公开数据比较,俄罗斯航天局的预算不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六分之一。</p><p> 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弗拉基米尔·波波夫金曾表示,2012年航天局的预算为1000亿卢布(合人民币211.5亿元),但根据全部计划实施方案,需要1800亿卢布(合人民币380.8亿元)。</p><p> 俄罗斯航天经费投入的不足对于其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而言显然力不从心,使得其在研发新航天技术上常常捉襟见肘。</p><p> <strong>航天人才队伍问题突出</strong></p><p> 资料表明,到2010年底,俄罗斯航天业共有约110家单位,雇员约有25万人。</p><p> 总体而言,俄罗斯航天人才队伍工资收入过低,人才流失严重,人员老化,年龄结构失调。据称,俄罗斯航天队伍中60岁以上人才所占比例已达到45%的高位,平均年龄超过45岁。</p><p> 俄罗斯航天业也做出了一些尝试,试图吸引过去流失的航天人才回到航天岗位。这些措施虽然起到一些效果,但短期内难以扭转整个航天科研队伍的趋势。</p><p> <strong>航天产业基础亟待改革</strong></p><p> 目前,俄罗斯航天产业存在配套承包商网络不完善、电子元器件生产能力薄弱、试验基础设施陈旧、测控资源严重不足、产业改革不顺畅等矛盾。</p><p>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航天产业形成了致命打击,原有的科研生产体系被瓦解,许多科研单位归属于乌克兰等其他国家,致使俄罗斯不得不重建配套承包商网络。新成立的承包商往往在航天器研制中缺少经验,经常因一些错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或项目延迟。俄罗斯航天业逐渐丧失了许多元器件的制造能力。</p><p> <strong>航天工业管理不善</strong></p><p> 近期连续失利暴露出俄罗斯航天工业管理的许多问题,如研制流程管理不当、质量体系不健全、出了问题没有归零、航天局独揽大权、企业内部存在贪腐等。</p><p> 另一方面,俄罗斯航天局既当采购方,又当承包方,集大权于一体,而用户对航天器技术指标没有充分的话语权。</p><p> 2011年9月,俄罗斯气象局局长亚历山大·弗罗洛夫严厉抨击了俄罗斯航天局,指出其交付的卫星数据不合格。他说,两颗俄罗斯遥感卫星未满足设计要求,提供的数据几乎无用。即便如此,俄罗斯航天局也并不打算任由用户去主导未来航天器的技术参数。用户只有寄希望于参与星上仪器制造商相关技术分配工作及后续的在轨运行工作。</p><p> 毋庸置疑,俄罗斯在今天仍然保持着世界航天大国的地位,掌握了成熟的空间运载技术,拥有“质子”、“联盟”、“呼啸”等系列多种型号运载火箭,除了航天器发射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外,还担负着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与货物的任务。俄罗斯航天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经验,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分析其连续失利的背后原因,吸取其教训,加强航天器研制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刘豪)</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